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唐朝農民的一種農具,到了宋朝怎麼成了武器了?

唐朝農民的一種農具,到了宋朝怎麼成了武器了?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9.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現代農民耕種土地,很多地方已經實現了全面機械化。古代由於科技發展水平所限制,農民們當然無福享受這些成果。不過,古人們也聰明得很,並非一味只知道使用“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式的笨辦法,而是也發明創造除了很多省心省力的農具。令人嘖嘖稱奇的是,有的農具甚至還“跨界”發展,成爲兵器界的翹楚,並在歷史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唐朝的一種農具,就曾成爲宋朝的護國“神器”。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北宋建立初期,在廣西與交趾交界處的廣源州,盤踞着一個實力強大的地方割據勢力:儂姓家族。北宋慶曆年間,儂家大權傳到儂智高手裏。儂智高有膽有識,精明狡黠,野心勃勃稱霸一方,周旋在宋朝與交趾之間反覆無常,妄圖在廣源州一帶建立自己的獨立王國。

宋仁宗慶曆八年,儂智高與交趾決裂,發生激烈軍事衝突。爲了尋求靠山和外援,免於被交趾吞併,儂智高於是倒向宋朝一方,多次向宋朝請求歸附。但保守怯懦的宋朝君臣,生怕因爲收留儂智高開罪交趾,引發戰爭,於是多次拒絕了儂智高的請求。

唐朝農民的一種農具,到了宋朝怎麼成了武器了?

儂智高從此對宋朝極爲不滿,在與宋朝的接觸中,他也逐漸意識到宋朝並非像想象中那麼強大,外表看似強大,實則因承平日久,文恬武嬉、武備廢弛,是個外強中乾的紙老虎。於是儂智高於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年)悍然起兵進攻北宋,史稱“儂智高之亂”。

儂智高膽略非凡,精於用兵,最初的戰事中,儂智高一路勢如破竹,佔盡上風。宋朝邊防軍準備不足,“嶺南州縣無備,一旦兵起倉卒,不知所爲,守將多棄城遁”,連吃敗仗,丟城失地,損失慘重,整個東南半壁江山都爲之震動。

眼看一連串的告急文書雪片一般飛來,宋仁宗隱隱感到問題嚴重性。於是,他派出當時第一流名將樞密副使狄青掛帥出征,前去剿滅儂智高。狄青一生身經百戰,文武全才,但他星夜帶兵奔赴戰場後,才知道儂智高確實不好對付。

儂智高的部隊與中原軍隊的作戰風格迥然有別,他們的主戰兵器只有兩種:標槍與藤牌。雙方遠距離交戰時,宋軍向他們射箭,他們把藤牌密密麻麻羅列一起,箭鏃根本不能傷損他們分毫。而他們反擊時,則會把手中的標槍疾風暴雨一般投向宋軍陣營,鋒利迅捷的標槍從天而降,往往一槍就能致人死命,甚至一槍穿透兩三個也並非鮮見。

雙方近戰時,面對宋軍刀砍槍刺,儂智高的軍隊左手持藤牌輪轉如飛護住身體,右手持槍擊刺,往往能以極小傷亡重創宋軍。面對儂智高軍的獨特戰法,狄青絞盡腦汁,終於找到了破解儂智高的藤牌標槍軍的利器:鐵連枷。

唐朝農民的一種農具,到了宋朝怎麼成了武器了? 第2張

所謂鐵連枷,是一種不很常用的奇門兵器,實際屬於雙節棍的一種。鐵連枷主體是一根五尺長粗木棍,兩頭包裹鐵皮,一頭連着長三十公分左右的鐵鏈。在鐵鏈另一頭,連着一節外包鐵皮、鑲嵌狼牙釘的短棍。鐵連枷的最大特點是會“拐彎”,在進攻時用力擊打對方,對方無論用藤牌或者兵器遮擋,都只能擋住長棍,而鐵鏈另一頭的短棍都會因慣性改變方向,擊中對方頭部或者身體其他部位,是抗擊儂智高的藤牌軍的不二之選。

《曾鞏集》記載,“狄青已縱馬軍二千出敵後,前後合擊。賊之標牌軍爲馬軍衝突,軍士從馬上用鐵連枷擊之,遂皆披靡”。儂智高的藤牌標槍軍,對這種會拐彎的鐵連枷也無從抵禦,大敗虧輸,從此一潰千里,終於被剿滅。鐵連枷一戰成名,被視爲宋朝的護國“神器”。

而這種鐵連枷,最初的用途卻是一種不折不扣的農具。唐朝《通典》明確記載,鐵連枷的最初功能是“農家以之打禾”,農家用它來捶打麥子稻穀之類進行脫粒。因爲它具有會“拐彎”的特性,受到軍隊重視,並在宋朝平叛之戰中大放異彩一戰成名。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