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韃靼”和蒙古到底是什麼關係,爲何稱呼不同?

“韃靼”和蒙古到底是什麼關係,爲何稱呼不同?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4.7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四十萬蒙古,是蒙古本部,韃靼是明朝對“四十萬蒙古”的稱謂。所以可以說韃靼人屬於蒙古人,但是不能說蒙古人屬於韃靼人。韃靼人只是蒙古人的主要一部分。明代蒙古人有強烈的民族意識,他們稱呼一個民族,習慣上按其大小,以一個概數稱之,如“八十萬漢人”、“二十六萬土伯待”(藏族)、“三萬女真”、“三萬高麗”等。

自稱全蒙古爲“都沁·都爾本”,意爲“四十四萬蒙古”。又將自身分爲兩大部分;蒙古本部,即東部蒙古稱爲“都沁”,意爲“四十萬蒙古”;西部蒙古稱爲稱“都爾本”,意爲“四萬衛拉特”。

“韃靼”和蒙古到底是什麼關係,爲何稱呼不同?

自元末惠宗妥歡帖睦爾至明末蒙古大汗林丹汗均稱蒙古本部爲“四十萬蒙古”,包括明朝後期的土默特部領主俺答汗,後金太祖努爾哈赤等也如此稱之。明朝人則稱之爲“韃靼”,稱其大汗爲“韃靼可汗”。其部落衆多,由大汗直接統治的各部和東部蒙古所有名義上的屬部,但不包括西部蒙古的衛拉特(瓦剌)。這些部落遊牧於漠北和漠南地區。

元末明初的蒙漢文文獻缺乏對這些部的系統記載,《蒙古源流》(卷5)稱:“方大亂時,各處轉戰蒙古人等四十萬內,惟脫出六萬,其三十四萬俱陷於敵。於是,先後脫出之六萬人聚集於克呼倫河邊界,起造巴爾斯和坦城居住。”其中的“六萬”也是一個概數,說明從各地逃出的蒙古人等,只是少數,大部分都留在內地。

“韃靼”和蒙古到底是什麼關係,爲何稱呼不同? 第2張

可見明初蒙古本部(即所謂四十萬蒙古)中,有從大都及各地北徙的蒙古皇室、宗王、大臣、將領的部衆。但更多的應該是原遊牧於這些地區的蒙古部落,如守護成吉思汗禁地的兀良哈部、納哈出的札剌亦兒部,守護成吉思汗八白室的鄂爾多斯部,還有合撒兒、斡赤斤、窩闊臺、阿里不哥等後裔的部落等。

在記載蒙古封建主內部鬥爭時,在蒙文文獻中提到了阿魯臺的阿蘇特部、阿岱汗的科爾沁部、孛來的喀喇沁部、毛裏孩的翁牛特部以及烏濟葉特部等。直至達延汗時期,出現了“六萬戶”及所屬各部落和各支系,在蒙漢文史籍中都有了較詳細的記載。這“六萬戶”與《蒙古源流》所說明初的“六萬”是不能等同的,它已經有較明確的部落結構、領主和分佈地,也有一個形成和變化的過程。

明代蒙古人同樣有着強烈的正統觀念:一是他們認爲成吉思汗的家族(即黃金氏族)是蒙古的正統,其他被成吉思汗收服的部落如克烈部、汪古部、札刺亦兒部、阿速部(即阿蘇特)、兀良哈、斡亦刺(即衛拉特、瓦剌)等雖然也被視爲蒙古的一部分,但它們是蒙古的屬部。

二是他們認爲元室是蒙古本部的正統,元室後裔是蒙古大汗的合法繼承人,雖然明蒙洪武戰爭後大汗權威衰落,但元裔大汗仍然是蒙古各部名義上的共主;三是大汗的長子是蒙古的正統,只有長子絕嗣、被廢殺或一時找不到合法繼承人時,才立其他諸子爲大汗。

在這些正統思想支配下,非黃金家族的蒙古領主、非元裔的諸王、非長子繼位人要想奪取汗位是很困難的,雖然也有得逞的時候,但最終還是回到正統繼承人手中。“四十萬蒙古”是蒙古的本部,也是蒙古的正統所在。但自脫古思帖木兒之後,由於汗權的削弱,各部領主崛起,爭奪蒙古霸權,甚至奪取汗位。由此引起的領主之間的鬥爭,正統勢力與非正統勢力之間的鬥爭,大汗與權臣之間的鬥爭,使蒙古的汗位頻繁更替,關係極爲複雜。這種局面一直延續到達延汗統一蒙古、調整蒙古的封建秩序之時。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