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張良和蕭何的結局爲何都比韓信好?

張良和蕭何的結局爲何都比韓信好?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張良和蕭何的結局都比韓信好,這是爲什麼?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張良、蕭何、韓信三人中,下場最慘的是韓信,而最自由的是張良。幫助劉邦建立漢朝後,張良不僅保住一命,而且功成身退,最後帶着自己的徒弟遊歷天下,得以善終。張良不僅謀略出色,情商也非常的高,早就看出劉邦稱帝以後,會疑心大增,於是選擇主動隱退。張良和蕭何都是“三傑”之一,但這兩人爲人處世的方法完全不同,所以最後下場也不同,下面就來講講張良的高明之處,一起了解下吧。

一、張良其人

張良的家庭背景很顯赫,他於公元前250年出生於穎川的貴族之家(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禹州),其祖父張開地、父親張平兩人任過五代韓王之國相,只因秦始皇平定六國一統山河後,張良顯赫的家景才中斷。

張良由此走上反秦的道路,史載"古博浪沙刺秦"的故事講的就是張良在公元前218年,散盡家資尋求勇士在武縣刺殺秦始皇的故事。

只是刺殺失敗,手拿一百二十斤重鐵錘的大力士僅匝中秦始皇的副車。

後來此事不了了之後,張良便隱於沂水之中。幸運的是,張良在此地得遇"圯上老人"即有名的高士黃石公,得其真傳《太公兵法》。

於是,張良潛心研習兵書,俯仰天下大事。數年後,張良深諳韜略,成爲當世足智多謀、文武兼備的一代名士"智囊"。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率領農民起義後,失志不渝的張良也扯起反秦的大旗,在下邳一帶遇上劉邦的義軍隊伍後,張良毅然加入劉邦大軍,還大讚:"沛公劉邦大概是上天派到人間的吧"。

張良的這一"神話"吹捧,正是劉邦所需,便對張良產生了好感。

從此張良就堅定地追隨劉邦,得其信任與器重,爲之南征北戰建立大漢王朝不遺餘力地獻計獻策:勸諫劉邦撤出秦宮、籠絡韓信滅楚、封賞雍齒安定人心、虛撫韓彭、暗渡陳倉等等。

可以說,張良爲劉邦立下了不朽之謀,他無愧"謀聖"之稱,其功不可沒。最有名的就是"智鬥鴻門",也就是"鴻門宴"的故事。

公元前206年,項羽在咸陽郊外的鴻門設宴招待劉邦,意欲殺之。宴前,張良先悄悄賄賂了項羽的季父項伯,與之疏通好關係後,才與衛士樊噲陪着劉邦共赴"鴻門宴",一番鬥智鬥勇,使得劉邦此行有驚無險。

當項伯成功阻止"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後,衛士樊噲馬上保護着劉邦先行撤退,張良留下來處理善後工作,使得"婦人之仁"的項羽失去良機,埋下了後來"烏江自刎"的隱患。

張良和蕭何的結局爲何都比韓信好?

二、張良懂得"功成身退",避免了被猜疑的風險

張良協助劉邦打下天下後,意識到可能"功高震主",便選擇了"功成身退",避免了被劉邦猜疑的風險。

在劉邦稱帝封賞有功之臣時,劉邦要張良"自擇齊三萬戶"。劉邦婉言謝絕,只選擇了"留"這一小塊地方,從此無慾無求地知足生活。

留侯張良的名號由此得來。劉邦一見張良此舉,便放了心,不再懷疑張良有不臣之心。從此一以貫之,對張良尊重有加:將張良譽爲"漢初三傑"之首,從不直呼其名,皆使用敬稱"子房"。這是蕭何、韓信從未享受到的待遇。

張良得以安度晚年,隨師父黃石公雲遊四海,後來在黃袍山(今湖北咸寧通城縣東南處,距張師山約50公里距離)修建良山道觀隱居,修建伐桂書院教授孩子們讀書,直到61歲時病逝(公元前189年)。

北宋詩人黃庭堅就曾遊歷於此,賦詩大讚張良:

牧童騎牛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張良死後,得贈諡號"文成",其子張不疑也得以封襲爲侯。相傳,張良羽化後成仙,位爲大玄童子,宋時奉爲"凌虛真人",其八世孫就是張道陵,天師道的創建人。

張良和蕭何的結局爲何都比韓信好? 第2張

三、張良懂得"疏不間親",避免了被算計的隱患

張良獻計,爲劉邦贏得天下做出了卓越貢獻,但他一生並不"居功至偉",始終追求誠和隱忍。

在劉邦入都關中後,張良見劉邦的帝位已漸次穩固,便逐步從"帝者師"退居到"帝者賓"的地位,從不貪戀權位。

這就是精通黃老之術的張良,他真正做到了"進退自如",踐行了"可有可無、時進時止"的立身處世原則。後來,劉邦稱帝后,掀起了翦滅異姓王的殘酷鬥爭。

張良便恪守"疏不間親"的古訓,通常情況都以老病纏身爲由,閉門不出,不爲雙方出謀劃策,也不參與其明爭暗鬥之中。

由此,張良避免了被人算計的隱患,沒有如蕭何那樣落得"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笑柄,還迎得漢室上下及朝廷大臣們的敬仰,視之爲最靠譜之人。

四、張良懂得"明哲保身",還贏得呂后的敬重

劉邦後來寵信戚夫人,還一度打算立其子趙王如意爲皇太子,讓呂后心慌不已。她深知,若自己的兒子已立爲皇太子的劉盈太子之位不保,被廢后,她母子倆的下場可想而知。

呂后便問計於張良。因"立嫡立長"事關國本,含糊不得。在這個問題上,張良沒有迴避。更何況,這不僅是幫助呂后,還是自己能否"明哲保身"的需要。

於是,張良義不容辭地向呂后建議,可請"商山四皓"下山,待之爲上賓,陪伴太子劉盈一段時間。

這"商山四皓",即有名的"商山四老":東園公、綺裏季、甪里先生、夏黃公,均系當世德高望重、節義清高年過八十的隱士。劉邦見太子劉盈身邊有"商山四老"陪伴後,大驚,認爲太子劉盈現在已"羽翼豐滿",這樣的高士都出來支持他,擅動不得,便放棄了改立太子之念。

太子劉盈成功躲過此劫,後來順利當上大漢的第二任皇帝,這就是漢惠帝。

張良由此得到呂后的敬重,也得到劉盈的感激。後來,劉邦死後(公元前189年),呂后掌權,對張良的愛惜認可更不亞於劉邦,還力勸張良不必那麼不食人間煙火,可以出山自由自在如"閒雲野鶴"一樣生活,大漢可保障他衣食無憂,一生平安。

張良的晚年,果真安然無恙,實現了壽終正寢的最好結局。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