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50萬明軍真的被區區2萬瓦剌軍擊敗並全殲嗎?

50萬明軍真的被區區2萬瓦剌軍擊敗並全殲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帝國英宗皇帝在土木堡的慘敗,是當代網絡史圈的一個討論熱點。最流行的說法認爲50萬明軍被區區2萬瓦剌軍擊敗並全殲,明王朝的軍事因此被很多人嘲笑,但事實是否如此呢?

土木堡之變,所謂2萬,只是瓦剌本部的兵力。瓦剌人是鐵木真時代被蒙古征服的“林中百姓”的後裔,其血統更接近於突厥系,較一般蒙古人更高大魁梧。他們的牧地靠近西域和中亞,能夠獲得內亞地區的精鐵良馬,擁有數量可觀的具裝騎兵,單兵戰力強於韃靼人。但蒙古高原西北地區水草較稀疏,所以瓦剌人口較少,巔峯時代也不過人口數十萬,戰兵三萬餘。也先時代利用韃靼內部各部的不諧征服了韃靼人,挾持韃靼大汗以令諸侯,能夠指揮整個蒙古的兵力。

50萬明軍真的被區區2萬瓦剌軍擊敗並全殲嗎?

當時瓦剌、韃靼、兀良哈蒙古合稱“都沁·都爾本”①,意爲44萬戶,即220萬左右人口。按一戶一兵算可出兵44萬人,當然這44萬人不可能都是戰兵,必然有很大一部分是輔兵,如成吉思汗時代蒙古本民族戰兵僅15萬人。考慮到土木堡之變距離朱棣掃北已經過去了25年,蒙古損失的人口早已恢復,我們可以認爲此時的蒙古人總計擁有200萬以上的人口,全面動員可以出動15-20萬戰兵。

也先的威權比不上成吉思汗,不可能動員蒙古的全部戰兵。而且土木堡之變的同時,被也先作爲傀儡的韃靼大汗脫脫不花正率領一萬人在遼東活動,襲擊廣寧並裹挾女真部落。然而也先此次出征,作了大半年的準備,動員率必然可觀。經學者考證,後來也先率軍進攻北京,兵力接近十萬。土木堡獲勝後,許多部落兵獲得戰利品後便散去,因此在土木堡時的蒙古軍總數應多於十萬。這十多萬蒙古軍中,韃靼兵戰鬥力較弱,但瓦剌兵的戰力相當可觀,盔甲精良,擁有很高比例的“鐵騎”。②《都御史羅公通傳》提到瓦剌鐵騎能在夜間環繞營寨,以獵犬警戒,如同鐵壁一般,可見其是防護和衝擊能力都很強的具裝騎兵。

蒙古大軍於1449年七月接近大同。七月十一日,明帝國大同右參將吳浩領兵於貓兒莊遭遇也先大軍,兵敗身死。十五日,大同總督宋瑛、駙馬都督井源、總兵官朱冕、左參將都督石亨四路將領統兵四萬到陽和,陽和之戰明軍因寡不敵衆全軍覆沒,僅少數人倉皇逃回。這時候,在朝廷的明英宗才知道也先的軍隊兵力驚人,絕非邊軍所能應付的。當時北京城有京營和班軍二十二萬,其中戰兵十四萬左右,輔兵約八萬,戰兵數與也先的兵力大致相當。

如果考慮到明軍有豐富的對抗蒙古的經驗,帝國在財力上也遠勝於蒙古,明英宗用兵能力雖然和也先是天壤之別,但選擇出塞與也先決戰,也斷不至於落得全軍覆沒下場。然而此時又有一個問題,由於麓川領袖思任發試圖重振祖先的基業發起叛亂,明帝國在南方對麓川王國的征討,花了九年時間才結束。(關於麓川,詳見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奪走半個雲南,比當初西夏更囂張!探祕讓元帝國頭疼的麓川王國》)1448年,帝國當時最強的大將王驥在結束麓川戰役之後,又於1449年率大軍鎮壓貴州和湖廣的苗亂。

雖然南征抽調的大都是南方的兵力,卻使得大量裝備武器物資長期屯聚南方,京城一帶陷入兵甲不足的困境,軍隊戰鬥力無疑要打一個問號。這時明英宗如果理智的話,就是令邊關死守,抽調各地軍隊聚集,對也先取得兵力優勢。同時補充糧草物資,謀定而後動。然而又有一個問題,就是宣府、大同以北的長城防線,實際上是到嘉靖朝才真正完工的。此時的宣府、大同兩大重鎮,北邊處於空門大開的狀態,周遭的城堡分佈也很稀疏,防禦體系並不完備。

50萬明軍真的被區區2萬瓦剌軍擊敗並全殲嗎? 第2張

如果救援遲緩,孤處燕山、雁門山以外的宣府、大同兩城,很可能遭到蒙古軍隊攻陷,帝國的大量人民會被異族所橫掃,這是以武功自耀的明英宗無法接受的。明英宗堅決平定麓川,並令官吏刻意製造與苗人矛盾以求改土歸流,顯然是希望追趕太祖、成祖的赫赫武功。於是,在軍備不齊,糧草不全的情況下,愛面子的明英宗僅僅準備了兩天,就率領大軍出發,踏上了死亡之路……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