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漢武帝“罷黜百家”的實施者是誰?公孫弘的人物介紹

漢武帝“罷黜百家”的實施者是誰?公孫弘的人物介紹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孫弘少時曾爲獄吏,後有罪而免。家貧,替人牧獵爲生。四十歲左右始學《春秋》雜說,頗受(轉相傳授)於齊人胡毋生。漢武帝即位初年(前140),招賢良文學之士,公孫弘已六十歲,以賢良徵爲博士。不久因出使匈奴忤旨,移病免歸。武帝元光五年(前130),詔徵文學之士,公孫弘在百八應試者中名列下位,武帝擢爲第一,拜爲博士。公孫弘善於察顏觀色,向上奏事不準從不自辯,史稱其“習文法吏事,而又緣飾以儒術”,因而能深得武帝之心,一年之中即提拔爲左內史。不久,又遷爲御史大夫,最終官至丞相,封爲“平津侯”。公孫弘平時在生活上十分簡樸;養後母孝謹,後母死,服喪三年;用家資養賓客,家無所餘。但其爲人恢奇多聞、外寬內深,表面對與其有隙者和善,暗中卻必加報復,殺權臣說父偃、外放董仲舒爲殘暴的膠西王之太傅等事,均出於公孫弘的陰謀(見《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漢書·公孫弘卜式兒寬傳》)。

漢武帝“罷黜百家”的實施者是誰?公孫弘的人物介紹

公孫弘在學術上並無所長,但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轉折過程中作用巨大。如果說董仲舒在這一轉折過程中爲漢武帝提供了理論依據,那麼,公孫弘則主要爲這一轉折過程制定出了具體實施的方案。其中最爲重要的作用是,公孫弘於漢武帝元朔五年(前124),提出並擬定了爲“五經博士”設弟子員的措施,以及爲在職官員制定了以儒家經學、禮義爲標準的升官辦法和補官條件。爲“五經博士”設弟子的措施是一整套的關於儒家經學教育和選拔國家官員的方案,其中包括教育方針、選擇條件、學習和考覈方法、修業期滿後的分配等一整套措施,內容大致可歸納爲如下四個要點:

1、遵循“三代之道”,以實現天下“教化”爲務,先辦好中央官學,而後推廣於地方。

漢武帝“罷黜百家”的實施者是誰?公孫弘的人物介紹 第2張

2、規定爲博士官設置正式弟子五十人。由太常擇民十八歲以上,儀狀端正者充任博士弟子,免除他們所擔負的國家徭役賦稅。

3、設“受業如弟子”的旁聽生。由郡國、縣道邑推薦“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里,出入不悖”的優秀青年,經郡守、王相審查屬實後送報太常,成爲旁聽生。旁聽生沒有定員。

4、定期的考覈及任用制度。規定滿一年後舉行考試,如能通一經以上的,就補文學掌故缺,特別優秀的可以做郎中。才智下等及不能通一經者,令其退學。

以儒家經學、禮義爲標準的升官辦法及補官條件,則主要是以“通一藝(經)以上”、“先用誦多者”爲準,其中品級高的可任左右內史、太行卒史,品級低的也可任郡太守卒史或邊郡太守卒史。以上兩個方案,獲得武帝的批准,人微言輕制度加以實施(見《史記·儒林列傳》、《漢書·儒林傳》)。

上述制度具有極其深廣的歷史作用及影響:一、它標誌着儒學人微言輕中國封建時代官方統治思想的確立;二、它標誌着儒家經學人微言輕中國封建時代“國學”地位的確立;三、它標誌着中國封建時代文官制度的確立;四、它標誌着中國封建時代中央學校(太學)制度的開始;五、它標誌着中國古代博士制度從秦制“通古今”的顧問官,變成了漢制的“教弟子”的教育官,並且完全由儒家學者所壟斷。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