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解密:馬恩河之戰把德國拖入塹壕戰德國就此逆轉

解密:馬恩河之戰把德國拖入塹壕戰德國就此逆轉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於法國來說,馬恩河會戰是一次乾淨漂亮的戰略性勝利,它導致了“史蒂芬計劃”的徹底破產。馬恩河會戰結束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西線戰場從此形成了對峙的局面。

開啓西部戰場 由於受到來自巴黎的法國士兵的英勇抵抗,德軍原本企圖通過比利時開進法國的計劃被迫中斷。“馬恩河奇蹟”是西部戰場僵持狀態的開端,後來發展成可怕的塹壕戰。

20世紀初,德軍成爲其他軍隊競相效仿的對象。因爲它曾經在對抗奧地利和法國的色當會戰中出盡風頭,許多專家紛紛開始研究德國的軍事制度。

德軍的強大力量來自於它的組織,所有成員都訓練有素、作戰機敏。作戰準備是其最爲關鍵的一點,多年來德國人在這方面費盡心機、刻苦鑽研;所有最新研發出來的技術都將得到應用,包括用火車快速地把士兵或糧草運送到各個前線,兵工廠裏不斷地製造令軍隊威力更強大的新式武器等等。

德軍最大的弱點在於兵力不足。

當面對西線及東線戰事前景時,德國選擇迅速行動來反抗法國,目的在於保護其工業發達的萊茵蘭地區邊境;然後將兵力集中到東部,以對付潛藏着更大威脅的俄羅斯。

解密:馬恩河之戰把德國拖入塹壕戰德國就此逆轉

“史蒂芬計劃” 德軍總參謀部負責人阿爾弗烈德·馮·史蒂芬曾經有這麼一個設想:火車悄悄地將驍勇善戰的德國軍隊送往前線,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穿越比利時境內,避開法軍防線,從北面進攻巴黎,並在法國東北部實現對法軍的包圍。史蒂芬死後,代替他位置的赫爾穆特·馮·毛奇延續了這一戰略,並運用該戰略在1870年-1871年的戰役中大獲全勝。

因此,當戰爭爆發後,德國只花24小時便決定要在1914年8月1日進入盧森堡。12天后,幾支德國軍隊渡過萊茵河,經由比利時向法國前線逼近。比利時人雖然奮勇抵抗,但最終還是被德軍的火力優勢所制服。法國人此時尚認爲這次進攻只是聲東擊西,但當毛奇用一次毀滅性的反擊有效地阻擋了法軍前進的步伐後,法軍才意識到這是一股強大的阻撓力量。但是,爲時已晚--德軍很快便突襲了法國北部邊境。

德國對比利時的侵略違反了與英國之間的協定,於是,一支小型英國遠征軍被派遣援助比利時。但英軍認爲,此次遠征既得不到多少來自法軍的支援,又撈不到什麼實際好處,於是便決定暫時撤退。德軍據此認爲英國的威脅已經消除,於是決定放棄“史蒂芬計劃”,集中力量將法軍逼往東南方。但德軍右翼一經暴露,立即遭到了駐巴黎的法軍的襲擊。由於不瞭解這支軍隊,也不清楚自己的部隊已經往南方前進了多少,毛奇顯然缺乏繼續控制形勢的把握。此外,俄軍的行動比預想中要快得多,這也從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毛奇的計劃。

苦戰 法軍的巴黎部隊司令員加列尼將軍堅持認爲,此時正是襲擊德軍的大好時機。他努力爭取到上司聖約瑟·霞飛將軍以及英軍司令約翰·弗蘭奇陸軍元帥的支持,並在1914年9月5日拉開了馬恩河第一次戰役的帷幕。

馮·克盧卡將軍率領的德軍在遇襲後停止前進,掉頭迎擊法軍。此時,德軍的隊伍已被攻開了一個缺口,英國遠征軍長驅直入如入無人之境。德國人面臨着開戰以來的首次危機。由於擔心英、法兩軍分別從中部和北部進行兩面夾攻,德軍選擇從馬恩河兩岸撤退。

德國士兵第一次暴露在英法兩軍的強大火力之下。當面對實力較弱的軍隊時,德國的進攻策略無疑可以取得成功,但當面對同樣強大的軍隊時,德軍便會陷入不可挽回的苦戰中--這一噩夢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如影隨形,並最終在犧牲幾十萬士兵後導致了德意志帝國的覆滅。

“馬恩河奇蹟” 德軍撤退至埃納河,並在那兒挖起了戰壕,建立新的防禦據點。當盟軍進一步逼近時,西線戰事的前景漸漸變得明朗起來。

盟軍雖沒能把德軍從埃納河驅離,但“史蒂芬計劃”的功虧一簣卻迫使德軍中止了他們的前進。毛奇在吃晚飯時當衆落淚,不得不通知德軍撤退。毛奇在9月14日被解除指揮權,由埃力克·馮·法金漢接替。

協約國軍粉碎了德軍的速戰速決的計劃,保住了巴黎,遂使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西線戰場形成了膠着狀態。這場會戰的戰略性結果十分巨大,德國人喪失了其優先擊敗法國再轉過身來對付俄國的唯一機會。當德國人的勝利似乎唾手可得、法國人的災難迫在眉睫時,協約國軍卻在馬恩河畔轉敗爲勝。法國人把這場戰役稱爲“馬恩河奇蹟”,遺憾的是他們沒能好好利用德軍撤退的這一勢頭,將其成果擴大。防線已被勾勒出來,西部戰場的塹壕戰也開始成形,德軍在別處尋找着突破口,其軍事注意力開始轉向北邊的佛蘭德斯。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