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八旗子弟爲滿清王朝立下赫赫戰功 他們的後代待遇又是什麼樣的

八旗子弟爲滿清王朝立下赫赫戰功 他們的後代待遇又是什麼樣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清朝八旗子弟,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八旗子弟爲滿清王朝立下赫赫戰功 他們的後代待遇又是什麼樣的

黑格爾說,“一個民族有一羣仰望星空的人,他們纔有希望。”歷史在歲月的長河裏浮沉,多少王朝興衰更迭。每一個新興王朝的最初,都有無數懷揣夢想的人,如同星星之火,從藉藉無名燃燒成滔天烈焰,帶着燎原之勢掃清陳舊腐朽的世界,重塑一個嶄新的人間。

在那火種中,只會有一二天賦使命之人,作爲領袖開創盛世太平,於世有功有德者,被後人尊爲宗祖,名垂千古。而數不盡的無名之師,那些處江湖之遠而憂其君、居廟堂之高而憂其民的能人志士,那些爲成一將枯萬骨的犧牲,那些爲王朝築基開路的猛將。

如遇天子知恩,他們便可有姓名。如果天子薄倖,他們便永遠地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不會爲人所提及。狡兔死、走狗烹的事情,不過是尋常帝王之術。如當年宋太祖趙匡胤一般的杯酒釋兵權,都可算是少有的不甚令人寒心,而如韓信一般“敵國破、謀臣亡”者數不勝數。

或許是看遍了歷史、吸取了教訓。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國——大清王朝,選擇了與以往都不同的手段。曾連年征戰沙場、爲帝國之興起奮不顧身的“八旗子弟”,並沒有在太平盛世之初落得個慘淡收場,反而成了帝國之樑,屢世功勳,不減榮寵。

八旗子弟爲滿清王朝立下赫赫戰功 他們的後代待遇又是什麼樣的 第2張

民皆盡爲兵,以戰建邦國

早在1615年,大清王朝還叫着國號“後金”。這個女真族部落全民皆兵,人人驍勇善戰,吃苦耐勞,出則征戰四方,入則固國興邦。首領努爾哈赤把後金管轄下的所有人,盡數化編成八個組織,每個組織以旗幟顏色進行劃分,爲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

八旗制度既是戶籍制度,也是軍事制度,既是行政制度,也是經濟制度。那一年,每300人被劃爲1牛錄,當時的後金有滿洲牛錄308個,蒙古牛錄76個,漢軍牛錄16個,這400個牛錄中所有人都是“旗人”,便是後人口中赫赫有名的“八旗子弟”。

這一年,中原大地還是明萬曆四十三年,廣袤富饒土地上的人們怎麼也想象不到,僅在短短27年之後,這地處寒荒、看似野蠻、不知文明爲何物的少數民族部落,以怎樣迅猛地姿態完成着團體成長,又是怎樣憑着對中原文明的嚮往與征服慾望,以絕對的軍事優勢、風捲殘雲般結束了千瘡百孔的明王朝。

八旗子弟爲滿清王朝立下赫赫戰功 他們的後代待遇又是什麼樣的 第3張

1642年,在屢次征戰蒙古各部、得到歸順請降之後,清太祖皇太極參照努爾哈赤時期就確立起來的“八旗制度”,將臣服的蒙古諸部劃分爲“蒙古八旗”,將新歸順的漢人整編爲“漢軍八旗”,滿、蒙、漢三個部分二十四旗的組織,皆是既爲兵又爲民,人皆能戰,帝國雄霸天下的羽翼已經豐滿,劍指中原。

1644年,清王朝終於取代了明王朝,對九州大地開始了長達268年封建統治。

守得羣山巔,守得故棲土

清朝同往所有朝代都不同,來往數代帝王不僅沒有薄待爲其開疆拓土的軍隊,反而是將整個“八旗”妥善供養起來。八旗子弟可在國內圈地佔爲己用,產生了民衆怨憤,由朝廷負責善後解決。哪怕是犯了法,八旗子弟也有被從輕發落的權利。地位高的八旗子弟可以不再從事繁重的生產,有萬餘“民人”爲奴爲役,任憑差遣。

他們吃皇糧,累世功勳,待遇優厚。順治時,一個小小八旗匠役一個月的工資,就足夠八口之家過活半年。這還不論戰時“行糧”的工資補貼。此外,朝廷還設學堂,只許教授八旗子弟,令其子孫後代不僅會戰、還會安邦治國、文明開化。

八旗子弟爲滿清王朝立下赫赫戰功 他們的後代待遇又是什麼樣的 第4張

統治者所有的安排,都在爲萬代昌榮謀遠大前程。似乎,八旗子弟,只需要在朝守好君王,在疆護好國土,勤勉盡忠,便可永無後顧之憂。如此厚待,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一羣仰望星空的人,終於踏遍了星辰大海,或許,有那麼一刻,所有人都如願以償。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

清初及康乾盛世的那些年,八旗裏着實培養了太多人才。雖然中原既定,但終清一朝,其實一直都沒有斷了征戰,除藩亂、逐侵略、收臺灣……每次捷勝都是八旗子弟引以爲傲的戰績。八旗制度在本質上還是以民養軍,尚武爲主,此去經年,也有所調整,但沒有一樣觸及了制度的根本,無非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治標之措。

1650年,順治帝將自己直接控制的鑲黃、正黃、正白三旗,定爲上三旗,將由諸王、貝勒統轄的正紅、鑲紅、正藍、鑲藍、鑲白五旗,定爲下五旗,此後旗籍不止是代表某些官位,進而變成一種榮譽。有功績的八旗滿蒙漢大臣可換旗,比如,原下五旗的功臣可奉詔擡旗,入上三旗。

手握着權利與榮譽的八旗子弟,享受着朝廷的高薪養材,日復一日地漸趨奢靡腐朽。高薪養材,且不說能養多少材、養多久,就連培養出來的人是否配得上這份厚待,清王朝都不曾真正看清。彼時盛世,天下既定,戰事略消,似乎江山永固勝利在望。不曾想風水輪流轉,抱着鐵飯碗的八旗子弟也有多到養不起、弱到扶不起的一天。

八旗子弟爲滿清王朝立下赫赫戰功 他們的後代待遇又是什麼樣的 第5張

乾隆時期,因軍費支出過度,朝廷強令漢軍出旗,除"從龍入關"的遼東漢軍之外的所有新漢軍都脫離八旗組織。至清末,漢軍旗人僅佔旗人總數的4%左右。出旗確實解決了朝廷的軍餉問題,但這只不過是對八旗制度日漸腐朽的一種妥協。

1861年,也就是清咸豐十一年,山東一省首府拖欠駐地八旗軍餉銀一萬六千餘兩,米三萬多石 ,這個數字是當時山東省府所有旗人三年淨收入的總合,在全國二十個欠發軍餉的省首府裏,這還不是拖欠最嚴重的。入不敷出,無力變革,整個江山似乎回到了明末的頹勢,到最後,旗人竟多是貪生怕死、不堪一戰的弱兵。

晚清時,關內八旗軍甚至徹底喪失了戰鬥力。鴉片戰爭時,八旗軍將不知兵、兵不知將,還沒見到英軍,就自亂陣腳。定海一戰,三萬戰將一觸即潰,戰死者不足千人,逃跑的卻有萬人以上。

傾國之力富養的“八旗子弟”,最終卻令整個國家失去了軍事優勢,帝國最終還是在一場又一場敗北中,被歷史的車輪無情碾壓。大概康乾盛世的帝王並不會想到,自己心心念念要留給八旗子弟、萬代後世的帝國,只能災難重重地走向毀滅。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