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清朝皇帝吃飯的排場有多大 一年要花掉多少錢

清朝皇帝吃飯的排場有多大 一年要花掉多少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9.1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皇帝吃飯排場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提起皇家的用餐標準,特別是清朝皇帝們的伙食,估計所有人的評價都是一個:奢侈!據清代史料記載,清皇室每年光用於飲食的支出就高達四萬金,聽起來真是有點讓人瞠目結舌。

並且這還只是皇帝自己掏腰包採購的部分,要是算上各地進貢的山珍海味,恐怕皇宮裏用於飲食的開銷,會是一個算不清楚的天文數字了吧。那麼清代的皇帝吃個飯,得有多大的排場,一年才能花掉這麼多錢呢?我們下面就來說道說道:

一、食材的來源講究“博採、適時、求精”

1、首先說說博採

博採的意思是食材的選取廣泛,清初時,皇家保留遊牧民族的傳統頗多,幾乎每餐都會有像狍子、野雞、野鴨、野兔、梅花鹿等等這樣的野味,而且烹調的方式也基本以燒、煮爲主,保留了濃郁的滿族特色。

清朝皇帝吃飯的排場有多大 一年要花掉多少錢

隨着滿漢的融合,清朝皇室逐漸接受了漢族的飲食方式,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多次下江南,也在飲食口味上博採了各個地區的長處,宮廷的菜式和烹飪手段也逐步豐富起來,並且借鑑了全國各個菜系的特色,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宮廷菜”。

清代皇帝們的口味比較偏“北方”,所以日常的膳食,口味上還是以北方的菜系爲主打,清廷的菜品主要是通過對滿族菜、山東菜和蘇杭菜進行提煉和融合。

不過在食材的選擇上,御膳房卻沒有地域的限制,不管是直接採買,還是要求地方政府按時進貢,總之全國各地優質特產美食,都會一覽無餘地出現在皇帝的餐桌上。

2、再來講講適時

顧名思義,適時就是要符合時令,且絕對新鮮。因爲中國古代的養生學認爲,只有吃應時應季的食物,才能令身體得到最好的保健和滋養,所以爲皇家提供的食材,必須應季且新鮮。

爲了達到這個要求,在北京城周邊不僅有指定的果蔬園,專門爲宮裏提供一年四季所需要的蔬果,而且還有專門的“奶子房”,提供當日生產的新鮮乳製品。

清朝皇帝吃飯的排場有多大 一年要花掉多少錢 第2張

此外在關外還設立了專門的牛羊飼養基地,以便適時提供優質新鮮的肉類。對於全國各地進獻的貢品食材,也有嚴格的時間限制,並且對材料選取和加工的程度都有明確嚴格的規定。

3、最後談談求精

御膳房呈送食品的原則只有一個,那就是送到皇帝嘴裏的食物,必須是最好的。比如說皇帝一天御膳裏羊肉的配給是22斤,但並不等於要把這22斤羊肉都烹飪上桌,只能是選擇其中肉質最細嫩,口感最好的部位。

即便不是經常被擺上皇帝餐桌的食材,規矩也是不能少的:鹿茸、熊掌必須來自東北深山老林,鰣魚只有鎮江的才能入選,銀耳必須是通江產的,鮑魚海蔘只能選山東沿海的,魚翅則必須產自南海……當然,所有這類的食材,必須由地方官定期按時送達,否則可是要被安上大不敬的罪名。

二、用餐的場面氣勢恢宏

別看按規制清帝一天只能吃兩頓飯,可是爲這兩餐忙活的人可是多了去了。故宮裏負責皇帝吃飯的部門叫“御茶膳房”,人員的標配是三個管事,帶領一百多下屬,專門負責安排皇帝的膳食。

清朝皇帝吃飯的排場有多大 一年要花掉多少錢 第3張

皇帝“傳膳”的流程是這樣的,每天早上六點,中午一點兩個鐘點準時開餐,隨着一聲“傳膳”的吆喝,幾十名專職上菜的太監,便會依次將菜品送至皇上面前的七張餐桌上。

這時候專門記錄的太監和侍膳的太監會登場,管記錄的負責將每道菜的名稱、用料、掌勺廚師的姓名一一登記入冊,準備歸檔進《膳底檔》(一份專門記錄皇帝每日用膳情況的資料彙編文件)。

管侍膳的,則要在每一道菜上放一塊試毒銀牌,稍等片刻,銀牌沒有變色,纔可奉上讓皇帝選擇。用餐全程太監不能與皇帝說話,要觀察皇上的眼色,皇帝看上哪道菜,負責夾菜的太監便要爲皇帝佈菜。

通常來說,一道菜最多爲皇帝布五次,即便菜色再合皇上的心意,五次之後也得撤下去了。如果皇上覺得哪個菜品的口味好,想賞賜給嬪妃或者大臣,布膳的太監還要負責打包放進“御盒”,吩咐專門的太監給受賞之人送去。

除了這一百多名專門伺候皇帝用餐的太監外,御廚房還有專職人員2700名,負責採買、備料、儲存,配菜、炮製,當然最重要的崗位還是負責烹飪的廚師。

清朝皇帝吃飯的排場有多大 一年要花掉多少錢 第4張

別看皇上一天才吃兩頓飯,可是負責打下手卻需要好幾千人,這樣的排場和氣勢,怕是普通人家做夢也想象不出來的。

三、菜品的數量歎爲觀止

朋友們會問了,一道菜只能吃幾口就撤下去了,那這一頓飯得吃多少菜,才能吃飽呢?據史料記載,清代御膳房的菜單大多數是乾隆年間制定的,御膳的排場也是在乾隆時期到達了頂峯,每頓飯要上120道菜,一個人霸佔七張桌子,120道菜,這鋪張的勁頭,可真不是一般的財力能夠支撐的。

所以到了後期,大清國運衰微,國庫空虛,皇帝們吃飯也擺不起譜兒了,到了嘉慶和道光年間,一頓飯縮減到64道菜,咸豐時又減半,成了32道菜。不過即便如此,皇家御膳的奢華也是普通人望塵莫及的。

就連溥儀這個下野的皇帝,吃一頓飯也讓人瞠目。溥儀在自傳《我的前半生》中這樣寫道:

平日菜餚兩桌,冬天另設一桌火鍋,此外各種點心、米膳、粥品三桌,鹹菜一小桌。

清朝皇帝吃飯的排場有多大 一年要花掉多少錢 第5張

那時候的溥儀還不過是一個幾歲大的孩子,可是卻能天天享用高檔自助餐,他這一餐,足夠當時普通人家幾口人吃上好幾天的,大清雖亡,但是依然死撐着一副花架子不放,實在是令人唏噓。

四、其實很多人都誤會了滿漢全席

有不少朋友說,清廷的皇帝,平時吃的是不是就是咱們現在說的“滿漢全席”?更是有不少人認爲,“滿漢全席”起源於,康熙皇帝六十壽辰時所辦的“千叟宴”。據說當時在故宮宴請了百位六十五歲以上,各地的名流老人。

但實際上,“滿漢全席”的起源與康熙的關係不算大,它主要是在乾隆朝興起的。乾隆皇帝一生愛出遊,愛排場,曾經多次下江南,而每次都會帶去不少隨行的官員。旅途中,皇帝的飲食自然有隨行的御廚打理,隨行的官員由誰管呢?

有不少地方官員,爲了巴結上司,就在隨行飲食上對皇帝身邊的高官進行賄賂,絞盡腦汁爲這些隨行的官員準備豪華大餐。這些盛宴中彙集了天下奇珍,並且請來名廚專門進行烹飪,不僅集漢族菜餚之精華,更是仿效了宮廷菜式的靡費,這種宴席被稱爲“滿漢席”。

清朝皇帝吃飯的排場有多大 一年要花掉多少錢 第6張

乾隆皇帝出行講究奢華,上行下效,自然也就帶動了下屬的奢靡之風。這種奢侈的“滿漢席”到後來竟演變成了招待京城官員的必備規格,令一些豪紳也競相效仿,而這些宴席也都被稱爲“滿漢席”。

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就有這樣的描寫:

今官場之菜,名號有“十六碟、八簋、四點心”之稱;有“滿漢席”之稱……種種俗名,皆惡廚陋習,之可用之於新親上門、上司入境,以此敷衍。

可見“滿漢席”並非皇帝御膳,而是專門孝敬皇帝近臣的腐敗大餐。在乾隆晚期,這種腐敗的官場食風已經大肆蔓延,愈演愈烈,並令有識之士深惡痛絕。

即便是乾隆皇帝自己,也曾說道:

朕臨御六十年,並無失德。惟六次南巡,勞民傷財,作無益害有益。

他對自己帶動的這股奢靡之風,感到深深後悔,卻又無能爲力。不過此時,“滿漢席”尚屬官場應酬,民間並未流傳。

“滿漢全席”真正出名,是在民國之後,大清滅亡讓許多原本給紫禁城打工的人,失去了生計,不少宮內御廚必須外出謀生。

於是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大飯店,看準機會,紛紛聘請這些曾經的御廚掌勺,設計製作成系列的清宮菜品,並且作爲商業噱頭,大肆宣傳自己飯店能夠做出全套的宮廷御宴,並將這樣的宴席命名爲“滿漢全席”。讓這種宴席迅速走紅,蜚聲大江南北。很多不明真相的人們真的就把這種用料奢侈,菜品繁多,吃法講究的宴席當成了皇家御宴,豈不知真相,只不過是商家成功的市場宣傳而已。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