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秦國發動長平之戰 爲何趙國除了決一死戰別無他求

秦國發動長平之戰 爲何趙國除了決一死戰別無他求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秦國爲什麼要發動長平之戰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趙國人口兵力重心在河北平原,晉陽盆地面積不大還和秦國對半分,養不了太多兵,如果秦從魏河東故地來攻晉陽,趙必須從河北發兵去救。如果秦拿了上黨,圍攻晉陽時再從上黨出兵伏擊河北來援的趙軍很容易,因爲全是山路。所以趙可以容忍韓有上黨,卻不能容忍秦有。這也是爲什麼長平之戰後,晉陽馬上就失手,即使後來奪回來一次也很快再度失守,因爲河北不敢去救。當時趙國武將之中就廉頗可擔此大任,廉頗堅守不出幾年,耗盡國力,趙王也漸漸對他失去信任,加上小人讒言,遂換下廉頗改趙奢之子趙括擔任大將軍。其實秦國當時國內也缺糧食,好在秦國有蜀地糧倉,要不然結局就難說了。

秦國發動長平之戰 爲何趙國除了決一死戰別無他求

擺在趙國面前的是兩杯毒酒:坐視上黨落入秦手,則如虎狼在臥榻之側遲早爲之所噬;受讓上黨,則必與秦決死一戰。孝成和平原君選擇後者並非不可理解。最大的敗倒還不在軍事上,而在於未能成功發動合縱以諸國牽制乃至打擊對手,當然也做過努力但是在邯鄲之圍之前效果不佳,而以一國之力與強秦相抗。即便繼續使用廉頗,在國力枯竭糧草不繼之後,趙軍從上黨敗退也是無可避免的,當然在廉頗指揮下有可能避免主力被全殲的慘敗。這種舉國戰爭最後拼的還是後勤,是綜合國力。趙國爲了給前線四十萬軍隊提供軍需堅持三年已經差不多把國力淘乾淨了,物質基礎不穩最終讓趙王下決心換將博一把導致全軍覆沒,當然秦爲了這場國運之戰也是拼掉了半條老命,昭襄王親自督辦糧草。

秦國發動長平之戰 爲何趙國除了決一死戰別無他求 第2張

當時各國都有各自的長城,秦燕趙都有各自的長城,而且打仗的時候趙需要防守北境的匈奴,秦也一樣,秦西北方也有常備軍防遊牧部落,從北部進攻秦國不太現實的。趙基本上是總數45萬並非都是戰鬥人員這是把後勤都算進去了有大概最多20萬戰鬥部隊死了5萬左右。長平這場戰爭秦死了白起趙死了趙括,秦國傾國之力死了一半,趙國死了45萬。趙國當時邯鄲還有十萬,有不少邊防軍,總體而已趙國還能勉強有三十幾萬,只不過趙王沒秦王高,發育不起來了查不到了,估計此戰總兵力會過百萬這估計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人數最多的一次。

秦國發動長平之戰 爲何趙國除了決一死戰別無他求 第3張

求和之後,趙國就已經穩不住了,要斷糧了,除了決一死戰別無他求,要麼戰死要麼餓死,換白起來也只有攻啊,巧婦乃爲無米之炊,趙括的錯誤在於沒有派先遣隊伍,輕敵了,而且突圍的時候死了,三軍無帥,心理防線就崩潰了,要是趙括不死大敗之後跑回去幾萬人是有可能的,而且秦軍死傷會更多。天亡趙,非戰之罪。假如趙軍長平前如果有四十萬人,投降前還具有作戰能力的應該在二十以下了,不然也不會投降,戰損沒有一半就投降的話,對於一個經歷了胡服騎射的軍隊來說,不可想象。投降不是因爲剛不過,是沒糧食實在撐不下去了,沒糧食別說一半,你十倍兵力都必須降,不然餓死。逼着趙王打長平決戰的還有糧食。趙國已經吃光了所有的糧食儲備,而他們的希望就是地裏長出來的新糧。再拖下去,糧食沒人收割就得爛在地裏。那第二年,趙國就更慘了,比戰敗還慘,比殺了四十萬人還要慘。

秦國發動長平之戰 爲何趙國除了決一死戰別無他求 第4張

可惜後面長平之戰信息不對等導致決策失誤。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外交上無一國來救趙國,這是秦外交上的勝利。打長平也是在拼綜合國力,因爲這場戰爭後來成了消耗戰,誰的綜合國力過硬誰才能勝出。等而圍之,兵法破例。白起最後選擇不出戰顯然不是任性,是真正負責任的做法,雖然這種做法對自己很不利:秦朝用武力統一了整個六國,殘暴的統治六國人民,也埋下了六國遺民反抗暴秦的決心,始皇帝陛下一駕崩秦朝不就馬上分崩離析。戰爭永遠是攻心爲上攻城爲下的,只知道殺伐不懂得懷柔必定不會長久。

秦國發動長平之戰 爲何趙國除了決一死戰別無他求 第5張

一直認爲世事絕對有因果,誰都不是傻子,趙括也絕對不是隻會紙上談兵,他的失敗肯定是多方面原因的,春秋戰國雖然對平民殘忍,但真的是羣星璀璨的時代。所有的國家都有很強的人才,進行着最勾心鬥角,最爾虞我詐的鬥爭,所有將才都絞盡腦汁。

秦國發動長平之戰 爲何趙國除了決一死戰別無他求 第6張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