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代皇帝在面對權臣的時候 皇帝爲什麼不一劍殺了他們

古代皇帝在面對權臣的時候 皇帝爲什麼不一劍殺了他們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5.5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古代皇帝和權臣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古代皇帝被權臣要挾的時候,皇帝爲什麼不一劍殺了?

如果能一劍殺了了事,那就不是權臣,而是孤臣。

權臣,不是一個人,而是一股不可替代的勢力、一張牢不可摧網。

所以,對於權臣,你根本無法一劍殺了了事,而只能先摻沙子、再拔釘子,等破了權臣的勢,然後才能一網打盡。

而對於孤臣,就沒這麼費勁了,一劍殺了就行。因爲孤臣就一個人,想怎麼收拾都可以。

說權臣之前,先說孤臣。因爲孤臣比較簡單,所以講起來也容易。

明代的那些個大太監,幾乎個個都是孤臣。這些人,都不用一劍殺死,皇帝一個眼色就夠。

比如九千歲的魏忠賢。

古代皇帝在面對權臣的時候 皇帝爲什麼不一劍殺了他們

自公元1620年飛黃騰達,到公元1627年畏罪自殺,魏忠賢風光無兩七年之久。期間,幹得髒事、壞事、惡事,數不勝數。在宮裏逼死皇妃,在朝堂欺壓大臣,在地方激起民變。

能幹出這麼多壞事,那魏忠賢要有多大的權勢?魏忠賢權勢之大,足以秒殺明代所有的大太監。

明代的中央權力架構,是皇帝、六部和地方督撫的格局。這些纔是真正能說了算而且有實權的衙門。

那內閣和司禮監呢?

內閣大學士,如果不兼六部長官,或爲耆老重臣,那就啥也不是,只能算皇帝的參政顧問。

司禮監相當於大明帝國的皇帝辦公室,首席太監就是辦公室主任。所以,權力主要還是大明皇帝。

內閣和司禮監,一個是皇帝的幕僚團、一個是皇帝的辦公室,都算皇帝的機構。

所以,皇帝之下的真正中央衙門,是六部、都察院和五軍都督府等等,而不是內閣和司禮監。

而在地方上的實權衙門,也就是封疆大吏,要算到總督、巡撫這一級。至於再往下,那就純屬地方事務,算不到大明的中央權力格局裏。

古代皇帝在面對權臣的時候 皇帝爲什麼不一劍殺了他們 第2張

魏忠賢要攫取大明帝國的實權,就必須染指皇帝、六部和地方督撫。首先是宮裏要有人,控制住皇帝的辦公室;其次是朝中要有人,滲透進內閣、六部和都察院;再次是地方上要有人,籠絡住總督巡撫。

而在這七年的時間裏,魏忠賢幾乎全都做到了。

當此之時,內外大權一歸忠賢。內豎自王體乾等外,又有李朝欽、王朝輔、孫進、王國泰、樑棟等三十餘人,爲左右擁護。

外廷文臣則崔呈秀、田吉、吳淳夫、李夔龍、倪文煥主謀議,號“五虎”。武臣則田爾耕、許顯純、孫雲鶴、楊寰、崔應元主殺僇,號“五彪”。

又吏部尚書周應秋、太僕少卿曹欽程等,號“十狗”。又有“十孩兒”、“四十孫”之號。而爲呈秀輩門下者,又不可數計。自內閣、六部至四方總督、巡撫,遍置死黨。

內廷,也就是皇帝辦公室,魏忠賢有三十多人充當爪牙;外廷,實際就是六部朝堂和地方督撫,魏忠賢有五虎、五彪,不夠的話,還有十狗、十孩兒、四十孫。

大太監魏忠賢,不僅寵物滿朝堂,而且兒孫遍天下。

然而,一朝天子、一朝臣。大明換了皇帝,魏忠賢也就只能悲劇。

崇禎繼位當皇帝的時候,虛歲才十七。但就是這麼個小毛孩子,一出手就幹掉了九千歲魏忠賢。

如果說權臣是一股勢力,那麼魏忠賢幾乎染指了全部大明的實權衙門,這股勢力還不硬嗎?

如果說權臣是一張網,那麼魏忠賢寵物滿朝堂、兒孫遍天下,這張網織得還不夠大嗎?

既不硬也不大。

因爲魏忠賢的全部權勢,都來自大明皇帝。

所以,不是魏忠賢權勢大,而是大明皇帝權勢大。就明代的權力格局而言,魏忠賢最多也就是大明皇帝的辦公室主任。

甚至,在司禮監,魏忠賢也就是個秉筆太監,不是掌印太監。提督太監最大,但一般不設。其下是掌印太監,再下才是秉筆太監,首席秉筆太監兼管東廠。

而在名份上,魏忠賢在掌印太監之下,相當於皇帝辦公室的常務副主任。但掌印太監王體乾太慫,“體乾避忠賢,獨處其下,故忠賢一無所忌”。

那麼,王體乾這個辦公室主任爲啥這麼慫,非要讓着副主任?

吃人家的嘴軟。王體乾能當上掌印太監,是魏忠賢和客氏的運作結果。所以,沒辦法,只能慫。

即便魏忠賢在司禮監說一不二,也沒用。因爲大明的權力設計就不允許任何一個衙門一家獨大、也不允許任何一個大臣權勢熏天。

司禮監加內閣的權力配置,按理說已經是大明帝國的頂級權力陣容了。這就是張居正改革的牌面。

但是,沒用。

因爲六部纔是實權衙門。六部可以不聽內閣的,自然也不會聽司禮監的。而六部長官還可以甩開內閣,直接向皇帝彙報工作。

甚至,都察院的御史和六科給事中,他們連首輔都敢彈劾,那就別提魏忠賢這些太監了。

最後扳倒魏忠賢的,都不用御史出手上奏,而是國子監貢生錢嘉徵的一道奏疏。

魏忠賢的權勢來源於皇帝。沒有皇帝的支持,魏忠賢啥也不是。那魏忠賢的政治關係網呢?

這張網以魏忠賢爲核心。魏忠賢倒了,這張網還有什麼用?問題是這張網再大,也大不過大明官僚系統這張網、大不過大明皇帝這張網。

所以,崇禎收拾魏忠賢,就一道聖旨:着錦衣衛差的當官旗前去扭解,押赴彼處交割,其經過地方,着該撫按等官,多撥官兵,沿途護送,所有跟隨羣奸,即時擒拿具奏,毋得縱容遺患。

古代皇帝在面對權臣的時候 皇帝爲什麼不一劍殺了他們 第3張

錦衣衛派出得力旗官抓人、地方撫按派出官兵協助,對付魏忠賢,這就夠了。

至於內閣,大學士擬旨就行;至於六部,兵部傳旨就行。崇禎拍死魏忠賢,跟拍死一隻蒼蠅一樣簡單。

那麼,魏忠賢風光無兩這七年,究竟幹啥了?他連一道護城河都沒給自己修嗎?

修也沒用。

明太祖朱元璋設計的這套制度,就不允許出現權臣,而只能出現孤臣。明代無權臣。同理,清代也沒有,至少在中央層面沒有,地方另說。

因爲清承明制,所以康熙皇帝說幹掉鰲拜、就幹掉鰲拜,嘉慶皇帝說幹掉和珅、就幹掉和珅。

只要局勢沒到無法收拾的地步,大清代廷也不會出現權臣,而只能出現孤臣。

那麼,什麼樣的人才是權臣呢?

明代的太監,有一個算一個,幾乎全是孤臣。而唐代太監就不一樣了,有一個算一個,幾乎都是權臣。

唐代的太監,不僅皇帝扳不倒,而且還能扳倒皇帝。要權勢,唐代太監是領兵的,而且領的是皇帝的御林軍。要網絡,唐代太監隔在皇帝與大臣、皇帝與節度使之間,名副其實的關係洞。

對於這些太監,肯定不能一劍殺了了事。

因爲刀劍都在太監手裏。大唐皇帝對付太監的手段,往往是用一波太監對付另一波太監。直到朱溫這個地方軍閥徹底做大,然後殺光了太監,才結束了大唐的太監專權。

太監當權臣而且當了上百年,也就出現在唐代這個奇葩朝代。

而原因就是安史之亂。宗室大臣、信不過,閥閱大臣,也信不過,節度使、更信不過,大唐皇帝也只能選擇相信太監了。安史之亂打亂了大唐帝國的政治秩序,而且直到大唐滅亡,都沒能恢復過來。

太監當權臣,不夠顯著。所以,還是大臣當權臣,更適合權臣的定義。

曹操,應該是頂級權臣了,挾天子以令諸侯。那麼,漢獻帝能不能一劍殺了曹操呢?

實際上,漢獻帝有過這樣的機會。

舊儀,三公領兵朝見,令虎賁執刃挾之。操出,顧左右,汗流浹背,自後不敢復朝請。

按照漢朝制度,身爲三公的曹操要帶兵覲見皇帝,是要由虎賁侍衛持刀挾行的。簡單說,就是你曹操帶兵覲見沒問題,但皇帝的御林軍也要好好“保護”你,拿刀劍挾持着你才能見到皇帝。

古代皇帝在面對權臣的時候 皇帝爲什麼不一劍殺了他們 第4張

這時候,漢獻帝一個顏色就能讓曹操命喪當場。所以,曹操纔會嚇得“汗流浹背”,以後也別想讓他再見皇帝了,書信往來就好,

那麼,漢獻帝爲什麼沒有一劍殺了曹操呢?

當然,曹操也有兵,殺了曹操,曹操的兵肯定不幹。但,更主要的問題是殺了曹操沒法收場。

自都許之後,權歸曹氏,天子總己,百官備員而已。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怎麼挾?曹操天天在朝堂上拿劍威逼皇帝下聖旨嗎?這是土匪手段,權臣不會這麼玩。權臣玩的是:政令不出金鑾殿,而出丞相府。

天子任命的官員,統統靠邊站;曹操的幕僚團,纔是大漢的真正主宰。

所以,殺了曹操,漢獻帝也拿不到權力。因爲他控制不住曹操的幕僚團。這夥人只認曹操,不認天子。

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此語出自曹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曹操的原話。意思是:假使國家沒我曹操曹孟德,還不瞭解有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了。

即便讓漢獻帝控制了曹操的幕僚團,也就是丞相府,也沒用。因爲他控制不住當時的大漢天下。

殺死董卓之後,王允輔政,然後卻是李傕郭汜起刀兵。大漢天子和大漢朝廷連個關中都控制不住,最後只能狼狽東逃。如果不是曹操這個權臣出手接應,皇帝和朝廷可能就餓死了。

有這個邏輯在,漢獻帝就不能一劍殺了曹操了事。

一劍殺了曹操,曹操的死黨要報復。漢獻帝是天子,也沒用。斷人財路,殺人父母。曹操就是這些人的父母。

即便曹操的死黨不報復或報復不成,那也不行。因爲天下諸侯會再起干戈,到時候,漢獻帝連許昌這個地方都呆不住。

古代皇帝在面對權臣的時候 皇帝爲什麼不一劍殺了他們 第5張

曹操的權勢,纔是不可替代的;而曹操的關係網,纔是牢不可催的。所以,曹操纔是權臣。

但是,皇帝衝冠一怒,非要殺了權臣呢?北魏孝莊帝手刃權臣爾朱榮,就是真實寫照。

六鎮起義、河北起義、關中大起義,北魏江山風雨飄搖。但是,山西北秀容的契胡人領袖爾朱榮竟力挽狂瀾了。這傢伙不僅鎮壓了六鎮起義,而且東定河北、西平關中,崛起爲北魏第一權臣。

在當時,爾朱榮的權勢可以說如日中天。

董卓殘暴,卻殘暴不過爾朱榮。河陰問罪,爾朱榮幾乎屠殺了整個北魏朝堂和皇室宗親。

曹操奸雄,卻奸雄不過爾朱榮。戰場殺伐,爾朱榮幾乎從無敗績,生命不息、戰鬥不止,且一直完勝。

風雨飄搖的北魏江山,硬是被爾朱榮給扶穩了。但是,爾朱榮太殘暴。北魏的宗室大臣被他殺了個遍,裏面還有孝莊帝的兄弟。

所以,北魏孝莊帝與爾朱榮之間的關係,也就勢同水火了。

然後,趁着爾朱榮覲見之機,孝莊帝就把爾朱榮一劍殺了。但是,之後呢?

契胡戰士立即不幹了,堵着城門、嚎啕痛哭。哭完了,就要攻城、抓皇帝。同時,山西、徐州以及關中的爾朱系將軍們,立即揮師洛陽。

孝莊帝元子攸被俘後,先被關押在永寧寺,後被押送到山西,最後被爾朱兆勒死在晉陽五級佛寺。

這就是一劍殺了權臣的結果。

古代皇帝在面對權臣的時候 皇帝爲什麼不一劍殺了他們 第6張

但是,結果不會死個皇帝那麼簡單。因爲最慘的是北魏首都洛陽和北魏天下。

洛陽城先被爾朱榮攻破一次,再被南朝陳慶之攻破一次,後被爾朱兆再攻破一次。每次被攻破,都是一場浩劫。

大廈將傾的北魏江山再一次陷入戰火。高歡、爾朱兆、宇文泰這些人,已經不考慮什麼問鼎中原了,而是死磕到底。

一劍殺了權臣的結果,很嚴重。

所以,歷史上很少有扳倒權臣的例子。

但凡成了權臣,幾乎就一直權臣到死了。如果能扳倒,那就一劍殺了就行。但是,一劍殺了就行的,都是孤臣,不是權臣。

因此,往往只能等到權臣的物理生命結束,然後纔可能有所作爲。或是摻沙子、或是拔釘子、或是取而代之,權臣死了才行。

漢朝的霍光,算是權臣。但霍光活着的時候,誰也撼動不了。等霍光死了,勢也廢了、網也廢了。這時候,皇帝纔會有出手的時機,再搞政治清算。

比如東晉的當軸士族,也是權臣。王敦活着的時候,皇帝沒轍;桓溫活着的時候,皇帝還沒轍。只有等他們死了,司馬皇室才能硬起來。

那麼,權臣的背後邏輯是什麼呢?

權臣的第一邏輯:政治秩序先被破壞,權臣纔會出現。

自始皇帝以來,政治秩序的核心,就是官僚秩序。官僚秩序不亂,權臣就不會出現。甚至,囂張不可一世的孤臣,也不會出現。因此,宋代雖然各種寬鬆軟,但官僚秩序足夠精密,所以出不來權臣。明代不僅嚴緊硬而且官僚秩序更精密,所以到死也出不來權臣。同理,清代也是如此。

古代皇帝在面對權臣的時候 皇帝爲什麼不一劍殺了他們 第7張

權臣的第二邏輯:政治秩序要被維護,只能依靠權臣。

曹操和爾朱榮,就是例子。沒有曹操,東漢可能早就亡了。沒有爾朱榮,北魏也可能早就廢了。破壞了的政治秩序,只要還能維持,那就要好好修補。這時候,誰能修補好,誰就是權臣。兩晉也是如此。官僚秩序在西晉就弱,在東晉更弱。這時候,只能靠當軸士族來修補。

權臣的第三邏輯:權臣之所以不能一劍殺死了事,是因爲權臣是最壞選項中的最好選項。

漢武帝之後,不用霍光,還能用誰?東晉避亂江南,不用當軸士族,還能用誰?比之劉表這些個宗親,漢獻帝更傾向於用曹操。秩序亂了,靠誰來維護?這些個權臣就是一堆最壞選項中的最好選項。同理,唐代爲什麼用太監,也就清楚了。宰相里面出過李林甫,節度使裏面出過安祿山,你讓大唐皇帝還能相信誰?

權臣不死國家不興。

但實際上,正是因爲國家將死,纔有權臣。所以,一劍殺了權臣,等於同歸於盡。更糟糕的事情,馬上就到。而凡是一劍殺了就行的,統統不是什麼權臣,而是孤臣。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