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柴榮和趙匡胤兩人的戰略相比 兩人誰更加正確

柴榮和趙匡胤兩人的戰略相比 兩人誰更加正確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柴榮和趙匡胤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柴榮主張先解決契丹,而趙匡胤要後解決契丹,兩個人誰更正確?

其實關於柴榮先北伐與趙匡胤後北伐的議論,本身就是一個悖論,其實柴榮和趙匡胤採取的戰略是相同的,都是“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策略。

柴榮繼位之後,命令親近大臣上《爲君難爲臣不易論》和《平邊策》兩個策論,柴榮親自一一閱覽,採納了王樸提出的“攻取之道,從易者始”的建議,制定了“先南後北”的戰略,即:先攻下江南、嶺南,再取巴蜀,其後是遼國的燕雲之地,最後是河東。

趙匡胤稱帝后,與趙普一起制定了“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一統全國的思想,但是在進攻的目標上,趙匡胤採取了調整,改爲“先取巴蜀”,“次及廣南、江南”,因此趙匡胤和柴榮在大的戰略上其實並無太大差別,而不同之處在於進攻的先後順序。

柴榮和趙匡胤兩人的戰略相比 兩人誰更加正確

柴榮的戰略,從關鍵點入手,起步難度大,但獲益更高

很多人將周世宗柴榮對遼國發動的河北之戰,看作是柴榮優先打擊契丹,一舉收復燕雲的戰略,那高平之戰後,柴榮最先發起的對後蜀的戰爭,是不是預示着柴榮採取的是先巴蜀而後江南的戰略呢,其實完全不是的。

周世宗柴榮在位的時間比較短,僅僅六年時間,進行了四次征伐,分別是與北漢的高平之戰、攻後蜀之戰、三徵南唐的淮南之戰、與遼國的河北之戰,這四次作戰都非常有特點,但無一例外,都不是一統之戰。

四戰中,高平之戰是後周被迫進行的一次反擊戰,郭威剛剛去世,北漢就趁後周國喪期間,率軍三萬南下潞州,柴榮得知消息後,果斷進行反擊,親率大軍在澤州高平南面與北漢大軍展開大戰。

高平之戰中,柴榮身先士卒、不避矢石,在初戰不利的情況下,冒死督戰,大敗北漢大軍,將其擊退到高平,北漢皇帝劉崇丟棄大量輜重,匆忙逃回晉陽,戰後柴榮乘勝追擊,圍攻北漢都城太原,但由於糧餉不足,又遇上大雨,遼國大軍支援北漢,柴榮被迫下令撤軍。

除高平之戰爲反擊戰,對後蜀、南唐和遼國的戰爭,都是柴榮採取的主動進攻策略,但其目的都非常的明確,拿下戰略要地,取得一統戰爭的主動權,而不是單純的滅國爲目的的一統戰爭。

顯德二年,柴榮派遣向訓、王景率軍西征後蜀,其目的在於收復遼滅後晉戰爭中,被後蜀侵佔的秦州、鳳州、成州、階州這四州之地,這四州對未來進攻巴蜀是非常重要的戰略支點。

柴榮和趙匡胤兩人的戰略相比 兩人誰更加正確 第2張

這四州位於隴右,是當年曹魏和蜀漢爭奪多年的地區,也是鄧艾滅蜀漢的重要通道,所以這一戰並不是一統之戰,而是一次取得戰略優勢的佈局之戰。

同年底,柴榮發起親征南唐之戰,此後三年間,柴榮先後發起三次淮南之戰,其實三徵淮南的戰役,並非是滅亡南唐的戰爭,自古有“守江必守淮”的說法,作爲身經百戰的柴榮,自然瞭解攻克淮南,對南唐意味着什麼。

同樣地,因爲長江天險的存在,多次的渡江一統戰爭,都是從荊楚發起的,一般從淮南直接發起的渡江戰役因爲各方面的原因,失利的情況比較多。

所以淮南之戰,對柴榮來說,同樣只是一次一統前的佈局之戰,其目的就是將南唐的勢力逐出淮河流域,解除南唐對中原地區的威脅,爲下一步的一統戰爭做好充分的準備。

而柴榮攻河北之戰,很多人認爲是收復燕雲之戰,但恐怕不是,此戰後周採取的策略是速戰速決,柴榮親率諸軍從滄州北上,一路攻取三關三州,拿下十七縣,兵臨幽州城下,僅僅用了四十二天。

後周大軍能夠進展如此迅速,很重要的原因是遼國將兵力集中在幽州以北,計劃等周軍疲敝之後,再與之決戰,但此戰柴榮真正拿下的僅有瀛州、莫州、易州,柴榮計劃乘勢攻取幽州時,諸將都認爲不可,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柴榮再英明神武,能夠拿下幽州已經是極限了。

柴榮和趙匡胤兩人的戰略相比 兩人誰更加正確 第3張

周軍能夠取得的最大戰果,我相信柴榮在親征之前,就已經有所預判了,因此河北之戰,柴榮的最大目標就是幽州城,而不是普遍認爲的收復燕雲,此戰柴榮的目的同樣是爲一統進行佈局,收復幽州之後,後周就可以依託燕山的地理優勢,以較小的代價防守北方了。

看待柴榮的一統戰略,要從整體的大局上來看,而不能單純的從一場戰爭來看,其實相比於趙匡胤的宋代,柴榮的後周,並非是沒有能力滅掉後蜀、南唐、荊南這些割據勢力。

只不過柴榮相比於趙匡胤,其佈局更加的廣闊,他優先奪取戰略要點,這樣的話,就要更早的與強敵進行對抗,可能並不是決戰,但起步一定會很難,一旦完成佈局,一統將順理成章。

趙匡胤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戰略,是建立在柴榮的經驗上

首先,相比與全須全尾的後周,趙匡胤“陳橋兵變”所建立的北宋,在一統之前,實力是比柴榮弱不少的,因爲趙匡胤僅僅是柴榮部下的大將之一,與他地位相當的還有李重進、張永德等人,而且能力也不比趙匡胤差,其實五代更替下來,從後唐到北宋,實力是越來越差的。

趙匡胤繼承了柴榮留下的一大攤子事業後,有點站在巨人肩上的感覺,柴榮忙活了半天,相當於是爲趙家打下了一統的基礎,趙匡胤隨柴榮南征北戰後,對天下的強弱形勢,有了更加清晰的判斷。

因此趙匡胤與趙普在商議一統戰略時,將“先易後難”的戰略調整爲,先取荊南、湖南,再取巴蜀,然後是廣南、江南的順序,本質上與柴榮的戰略並沒有太大的衝突,因爲有了與後蜀、後唐交戰的經驗,所以趙匡胤的戰略調整更加地有效。

柴榮和趙匡胤兩人的戰略相比 兩人誰更加正確 第4張

另外,其實趙匡胤相比於柴榮,雖然僅僅過去了幾年,但是時勢的優勢也發生了非常重大的變化,在後蜀方面,國主孟昶已經開始由勤政之君,變得驕奢淫逸、親近奸佞了,其國力已經日漸衰落,一年不如一年了,後蜀已經變得不堪一擊了。

在南唐方面,在位期間將南唐國力推向鼎盛的元宗李璟,在宋代建立的第二年就去世了,李璟在位早期,銳意進取,大規模對外用兵,消滅南楚國、閩國,但是後因其生活奢侈無度,百姓負擔加重,南唐國力逐漸衰退。

如果說李璟的時候,南唐已經不能與北宋抗衡了,那麼在他後面繼位的後主李煜,就基本上是給趙匡胤送江山了,李煜生活比其父更加奢靡,終日不理朝政,只知享樂,南唐江河日下,已經不堪一擊了。

雖然趙匡胤的戰略調整,在形勢上更加的科學,但是人性上註定無法完成一統

現代管理學上講,指定目標,要難度適當,既不能太難,無法達成,又不能太簡單,即目標不能放在伸手就能夠到的地方,要跳一跳,才能夠得到,以達到刺激團隊成長的目的。

這個理論運用到完全一統的戰略上,其實也適用,其實從古到今的一統戰略,基本上沒有“先易後難”的,不論是楚漢之爭,還是唐代建立,乃至後面的朱元璋恢復中華,其實都在難易相當中,抓住關鍵問題,實現戰略突破,進而獲勝,甚至是迎難而上,專門找硬柿子幹,最後的小魚小蝦,順手就收拾了。

其實這中間有一個人性的問題,就比如趙匡胤在一統戰略中,還提出“先富後取,攻守並舉”的思想,但是打仗中,什麼人才會最賣命,就是那些一無所有的人,稍微有點家財,打仗的時候都會惜命,這樣的大軍怎麼能打勝仗呢。

柴榮和趙匡胤兩人的戰略相比 兩人誰更加正確 第5張

關於古代兵源的選擇,明代名將戚繼光經過與倭寇血與淚的拼殺之後,總結出了一條血淋淋的經驗,富家子不要、城市人不要、腦子靈活的不要,這恐怕就是古代軍事理論上對人性的一種研究吧。

明顯的,趙匡胤的戰略如果從生意角度來考慮,一定是成本最小的,但是從軍事的角度看,恐怕就有點投機取巧,沒有實打實的硬碰硬,怎麼可能擊敗強大的敵人呢。

相比之下,柴榮的搶佔戰略要地,然後再重點突破的戰略,恐怕才能夠實現一統的完美戰略,北伐之戰,如果能夠攻佔幽州,那麼燕雲十六州將如同囊中之物了,就可以斷絕契丹對北漢的支援,那麼實現中原的一統,將更加的方便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