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清代的馬政制度是如何確立的?推展進程發展如何?

清代的馬政制度是如何確立的?推展進程發展如何?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7.2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都知道,滿清狩獵風氣尤盛,可以說滿洲人自幼成長於馬上,因此滿清八旗軍隊的特色也是善於騎馬作戰。從康熙皇帝到嘉慶皇帝期間,清皇室十分熱衷於木蘭秋獮,每每都是浩浩蕩蕩的人羣騎着馬前往木蘭圍場狩獵。因此,清朝專門有管理馬匹的規定,設立了上駟院和太僕寺兩大馬政機構。清初沿襲明制,設立了御馬監,康熙年間改爲上駟院,上駟院的主要職責是掌管御馬,以備皇帝巡幸、謁陵及木蘭秋獮時乘用。

清代的馬政制度是如何確立的?推展進程發展如何?

馬場

上駟院要負責的御馬大約有二萬多匹,根據御馬的用途不同將其分爲兩類:內馬,即用於皇家乘騎;仗馬,主要用於慶典、儀仗。因御馬的身份非常尊貴,所以清朝專門有蒙古馬醫官負責御馬的健康。太僕寺分兩翼牧廠,其主要的任務是繁殖和訓練馬匹,以備朝廷軍用和差用,設牧長、牧副、牧丁負責管理馬羣。太僕寺兩翼牧廠施行三項馬場管理制度:即巡察制度(每年派本寺堂官查驗),分羣制度(不同種類馬匹分開管理),均齊制度(所有牧廠的馬匹均實行一樣的賞罰制度)。

清代的馬政制度是如何確立的?推展進程發展如何? 第2張

馬匹

在滿洲貴族統治集團內部,享受的馬匹數量與其品級有關,順治十五年(1658年),清廷制定了十分明確的出征時所備戰馬之數。規定親王出征時,馬四百匹,郡王三百匹,貝勒二百匹,貝子一百五十匹,鎮國公六十五匹,將軍八十匹,副將軍七十匹,護軍統領、前鋒統領、副都統皆六十匹。最少者護軍、領催各備六匹,共需官馬二萬七千七百餘匹。

此外,在八旗兵與綠營兵中,存在不同的馬政制度。在清朝,八旗軍隊的地位要遠遠超過綠營,其享受的馬匹待遇也有區別。據統計,全國各地駐防滿洲八旗的官牧之馬,大約有十萬多匹。滿洲八旗,每旗養馬二百匹。蒙古八旗,每旗養馬一百匹。八旗都有單獨的牧廠草場,根據該旗所轄地方牧養馬匹。清代八旗養馬,一般是“春冬大料,每匹四支谷六升、草二束。夏秋小料,每匹日支谷四升、草一束。”清代綠營中官員的例馬也是按照官階的大小來分配的,具體爲提督二十匹,總兵官十六匹,副將十二匹,參將八匹,遊擊六匹,都司、守備各四匹、千總、把總各二匹。清代綠營的營馬,主要由各有關綠營牧廠所牧馬羣撥給,這些綠營牧廠的規格與條件自然不如八旗。清朝各朝綠營馬匹,以雍正朝最多,約在十二萬匹以上;光緒朝最少,僅八萬二千餘匹。

清代的馬政制度是如何確立的?推展進程發展如何? 第3張

橫店影視城的八旗騎兵演練

不過自嘉慶朝開始,清朝國力漸衰,不僅停止了木蘭秋獮,馬政制度也漸廢弛,這與牧廠的衰落有關。牧廠衰落的主因是貪污的盛行,嘉慶以後馬乾不敷,馬兵團餵養不宜,無力賠補,馬匹遭變賣之事時有發生。至清末,馬政制度荒廢,客觀上也反映了清軍戰鬥力的下降。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