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晚清的重臣曾國藩爲何不學趙匡胤黃袍加身?

晚清的重臣曾國藩爲何不學趙匡胤黃袍加身?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曾國藩作爲晚清的重臣手握軍事大權,戰功顯赫,更重要的是他擊敗了猖獗數載的太平天國。如此雄厚的實力,若是振臂一呼必能激起千層浪。那麼,曾國藩爲何不學趙冠英黃袍加身自立爲王呢?

晚清的重臣曾國藩爲何不學趙匡胤黃袍加身?

網絡配圖

封建制度的基礎是土地所有制,誰能佔有更多的土地,誰就能獲取更多的土地稅。而徵收土地稅(不管以什麼樣的形式存在)的基礎就是暴力。也就是說,任何一個封建王朝的存在基礎都是“暴力佔有土地—徵收土地稅—養兵維持暴力機器”的循環,一旦這種循環被打破,封建統治就會發生動搖。

而中國這個國家,與其他國家相比,地理上有很大不同。中國地理大體封閉,東南臨海,西有雪域高原,只有北方面臨遊牧民族威脅。而整個宜農區內部,又有華北平原這一核心板塊。因此,與地形支離破碎,又十分適合外敵入侵的歐洲相比,中國很早就建立起一套龐大的中央集權機器。

所以,與歐洲的諸侯林立相比,中國的唯一的最大的地主——皇帝,在整個國家中處於支配地位。皇帝成功的將所有的競爭對手也就是其他的地主,大體壓縮在不超過一個縣的規模。所謂“皇權不下縣”,就是一家獨大的超級地主,與無數的普通地主博弈的結果。

爲了打理這個龐大的國家,皇帝逐漸豢養了大批的知識分子,構成一個龐大的官僚隊伍。與之對比,無法形成統一國家的歐洲,知識分子自行結盟,發展出教會這樣的社會組織。

這個官僚機器是如此的成功,以至於在太平年月,皇帝基本不用擔心各普通地主的挑戰。雖然屢有反覆,但總體趨勢是皇權一家獨大越來越明顯。

在和平年代,土地承載能力尚未達到極限的時候,農業生產呈現出一種極爲穩定的緩慢增長與積累的狀態。大體上人力投入越多,獲得的農業產品就越多。因此,在這個階段,無論官方民間都傾向於快速增殖人口,以獲得更多勞力。中國文化中也就有了“天道酬勤”“地不欺人”的說法。

在這個過程中,農民雖然受到剝削,但畢竟能夠吃個半飽。一方面地主階級發揮了自身的組織作用,一方面社會財富還有上升空間,社會矛盾比較緩和,這個也就是所謂的“某某之治”“某某盛世”的時期。

晚清的重臣曾國藩爲何不學趙匡胤黃袍加身? 第2張

網絡配圖

然而,隨着荒地開發殆盡,各種增產措施手段用盡,人口的增殖終將成爲負擔。農業生產達到瓶頸之後,人均所得只能越來越低。不少農民開始破產,偏偏地主配合高利貸在此時會乘機加速土地兼併。於是,在自耕農變僱農,再到僱農都當不上之後,流民羣體就不可避免的出現了。

這些流民,是封建家長制度已經無力維持既有的社會形態,再也無力緩解階級矛盾的情況下出現的。此時出現的現象就是治安敗壞,盜匪蜂起,但是畢竟還有最大的地主皇帝和他的朝廷負責鎮壓。在一段時間內,還是可以維持的。

但是隨着流民的增多,這些流離於封建體制之外的人口自然會自行形成一定的組織,出現一些“意識形態”的東西。在我國歷史上,一般是各種民間宗教出任這一角色,不管是太平道、白蓮教還是拜上帝教,都會讓鬆散的流民的組織性大大增強,此時朝廷的統治就會岌岌可危了。

在平時,朝廷對地方各普通地主一般持壓制態度。雙方博弈的結果,就是使整個封建社會成爲一個靜態社會。在這個社會裏,一個縣的只要不發生地質突變,其擁有的土地種類數量就大體穩定。一本稅收手冊(一般掌握在當地稅吏手裏)就可以沿用數百年。漸漸的,應該繳納的皇糧國稅成爲一個定數,絲毫的改變都會釀成政治動盪。到了清朝,朝廷乾脆宣佈“永不加賦”,封建關係完全穩定了下來。

而這一切的前提有兩個:一個是人人都知道的人地關係,一個是土地的自然情況不發生大的變動。而我國腹心之地的黃淮地區偏偏存在一個BUG。

這個地區有個特點,平時是最適宜耕種的大平原,開發非常容易,廣闊的宜農土地聚集了大量的人口。然而,一個天災,特別是黃河氾濫改道,卻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摧毀這一切。一方面大水和泥沙毀掉了農業生產的基礎,另一方面,“白茫茫一片大地真乾淨”,維繫封建秩序所必須的各種地界劃分被徹底抹掉。而此前蓄積的大量人口會立刻轉化爲海量流民,整個帝國的基礎也就動搖了。

晚清的重臣曾國藩爲何不學趙匡胤黃袍加身? 第3張

網絡配圖

元末紅巾軍正是起家於此,民末農民戰爭雖然起源於土地承載能力更差的西北,但真正不可控制還是在河南大饑荒和農民軍進軍中原之後。

然而,在清朝卻發生了變化。一方面封建官僚制度更加成熟,治理黃河能力更強;另一方面美洲作物大多適用於北方。清朝竟製造了一個長達一百多年的盛世期,最終爆發不可控制的起義的地區,居然是在南方。

太平天國起家的地方,是廣西山區。在這裏,土客矛盾、漢夷矛盾非常尖銳。然而,太平軍卻在其起義地區站不住腳跟,直到長江下游地區才穩定下來。

衆所周知,在封建王朝面臨農民起義無計可施的時候,都會祭出最後一招:組織團練。平時被朝廷防範的地方地主,此時被政治鬆綁。只要有本事,儘可以拉起一支隊伍“保衛桑梓”。對皇帝而言,即使淪爲傀儡,也要比被農民軍處死要好。

歷史上,因爲農民起義中央喪失權威而造成地方勢力崛起,最終改朝換代的情況也不止一次發生。典型的例子如黃巾起義之後的三國政權,隋末大亂之後的李唐王朝等,都是豪強組織團練最終坐大而成的例子。

清末,曾國藩等一些地主團練頭子似乎也有了這種機會。然而,這些手握重兵的漢人大臣,卻依然效忠於滿清王朝,沒有乘機改朝換代,這是爲什麼呢?

主要原因在於,古今團練,彼此不同。此處以曹操與曾國藩爲例說明。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