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代王朝社會是怎麼選拔人才的 比現代更科學一些嗎

古代王朝社會是怎麼選拔人才的 比現代更科學一些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古代王朝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隨着十月尾聲的來臨,新一輪的國家公務員考試也將來臨,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國考熱潮”,又會席捲社會。

在這場熱潮中,不少年輕人都會通過自身的努力,在萬人中脫穎而出,成爲一名光榮的公務員,爲當地建設奉獻自己。

但這是現代的人才選拔制度,那在我國古代時期,又是如何對社會人才進行選拔的呢?

前科考時代:察舉製爲主

事實上,我國古代人才選拔制度的發展,可謂是全球獨一無二的,就連當今的國考,也是由古代人才選拔制度衍生而來的產物。

而根據選拔形式來劃分的話,古代具體可用科考制度作爲分水嶺,分爲前科考時代和後科考時代。

前科考時代,顧名思義,就是在科考制度出現的時期,即隋朝之前的朝代。

在這一時期,能夠率先稱得上“選拔”的制度,應該就屬周朝所用的“世襲制”了,也就是世卿世祿制度。

古代王朝社會是怎麼選拔人才的 比現代更科學一些嗎

當時,商紂王暴虐無道,周武王號令天下義士,舉起了一杆反抗商朝的大旗,並歷經多年鬥爭,期間還發生一場古時最大的戰爭-------牧野之戰,最終在屍山血海中建立顯赫千古的周朝。

面對如此龐大的國土範圍,新建的周朝急需大量人才來幫忙協助管理,可相較於商朝先前的體量,周人的數量實在太少了。

而且,商朝剛剛覆滅,周人很難相信先前的商朝舊臣,他們很擔心商朝舊部一旦得勢,很可能會趁機復辟。

在這樣的背景下,周朝就想到了新的分封世襲,簡單來說,就是按照推翻商朝的功勞,或者是與周天子的血緣關係,來重新分配土地管理權限,並賦予這些土地能夠世襲的權利。

如此一來,周朝既提高了皇族地位,又成功選拔了一批忠心的治國能人,畢竟能夠幫助周人擊潰商軍的功臣,又怎會是庸人呢。

另外,這些人手中大多都沾滿了商人的鮮血,這意味着,他們不可能再助舊部復辟商朝,這讓周天子大爲信任。

最後就是在世襲制的影響下,這些人也會變得更加忠誠,且土地的繼承人也能始終保持忠誠,這對於周朝而言,簡直就是兩全其美的計策。

但令周天子沒想到的是,“忠誠”也是有時效性的,這些分封在外的諸侯在歷經幾代傳承後,對周朝的認同和臣服感早已蕩然無存。

最終,隨着禮樂的崩壞,以及各諸侯的反目,紛爭不斷的春秋戰國時期來臨,周朝名存實亡。

在這一時期中,秦國爲了能夠快速崛起,實行了一種新型的人才選拔制度--------軍功爵祿制。

這種制度的出現,在一定程度打破了舊貴族壟斷上層的局面,因爲只要軍功足夠卓越,那平民也同樣能拜將封侯。

古代王朝社會是怎麼選拔人才的 比現代更科學一些嗎 第2張

因此,在軍功爵祿制的加持下,大量的寒族人才投入到秦國懷抱中,並幫助它迅速完成了崛起,甚至還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偉業,建立不可一世的秦朝。

當然,如此快速的崛起,必然帶來了極大的隱患,比如大量漢族的涌入,就造就了秦朝內部的勢力抗爭。

這種內耗式的相爭,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秦朝的毀滅,致使秦朝僅二世就走向消亡。

不過,作爲繼任者的漢朝,也遇到了當年周朝的窘迫,他們也需要大量的人才,來鞏固偌大的疆域。

漢高祖劉邦在吸取了前朝教訓後,開闢出一種全新的人才選拔制度,那就是察舉制。

簡單來說,就是漢朝的各個郡縣,都可以對當地人進行考察,並向朝廷舉薦。

而舉薦的理由也極爲寬泛,可以是恪守孝道、清廉的孝廉,也可以是滿腹詩書的茂才,又或是爲人剛正等。

但郡縣的舉薦來到朝廷後,又有專人會進行細緻的考察,如若此人確有能力,那就錄作朝廷官員。

該制度的實行,也讓平民的子女擁有了出頭之日,同時還平衡了舊貴族的壟斷,讓漢朝朝廷爆發出相當的活力。

古代王朝社會是怎麼選拔人才的 比現代更科學一些嗎 第3張

然而,如此好景並不長,長期的郡縣舉薦,讓漢朝朝廷中逐漸出現了派系之風,比如同一郡縣的官員就會相互包庇,又或是郡縣長官直接僞造舉薦材料等。

這樣的腐敗,讓漢庭成爲了黨爭的戰場,使得漢朝氣數逐漸衰微,最終在東漢時期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黃巾之亂。

儘管,在各地義軍的鎮壓下,黃巾之亂被徹底平定,但漢庭卻也因此名存實亡,三國紛爭由此打開了大門。

在這樣的背景下,曹魏重臣陳羣,主張對人才選拔制度進行改革,他摒棄了地方舉薦的環節,因爲這就是察舉制腐敗的來源,而改爲由朝廷親自考察。

於是,新的選拔制度九品中正制誕生了,也就是由朝廷遣人到各地發掘人才,並根據人才的才能,來對其進行等級評定,具體可劃分爲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九個品級。

最後,朝廷會根據人才的品級,來酌情錄用,這在很大程度上,杜絕了地方做大的可能,但也引起新的問題。

原來,地方腐敗雖然被遏制了,但以姓氏爲核心的士族卻趁機做大,簡單來說,就是一些大姓士族會提前買通來到當地的考察官,讓他們主要舉薦本族人。

由此就造就了新的腐敗景象,那就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

後科考時代:考試爲主

最終,諸如司馬家這樣的士族崛起,也讓三國走向了滅亡,晉朝由此成立,並繼續沿用九品中正制。

然而,士族本身就是一個利益集團,他們根本不在乎當政者,完全只考慮家族的利益。

因此,晉朝在士族的推動下,發生了“八王之亂”的奪權事件,耗盡了晉朝的對外能力,致使外族大肆入侵,華夏進入混亂的南北朝時期。

好在陳國和隋出現,分別統一了華夏南北,而後隋南下滅陳,建立了強大的隋朝。

期間隋煬帝楊廣,在吸取前幾朝更迭的原因後,認爲察舉式的選拔是存在弊端的,故他主張廢棄察舉,改爲用考試來判定人才。

於是,以動筆考試爲主的科舉制登上歷史舞臺,可隋朝氣數實在太短,科考才建立不久,便被唐朝取而代之。

好在李世民也認同科舉制,就將其也作爲唐朝的人才選拔制度,之後還延伸出多種科考科目,比如明經科、明算科、明法科等,其本質就是對人才的分類錄取。

而到了武則天時代,又獨創了殿試和武科,殿試就是直接到皇宮進行考試,由武則天直接命題,這不僅杜絕了舞弊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還增加了學子們對武則天的崇敬。

至於武科的存在,則是爲了讓唐朝能保持尚武氣息,尤其是讓百姓們知道,不會讀書也沒關係,只要有一身好武功,照樣可以出人頭地,這加大了寒族入仕的機會。

古代王朝社會是怎麼選拔人才的 比現代更科學一些嗎 第4張

之後的宋朝,則在此基礎上,繼續擡高了科舉的規格,加入了類似今日高考封鎖的“鎖院”制度,還採取“糊名改卷”的方式,這也是今日考試改卷的雛形。

但宋朝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朝代,這意味着,宋朝朝廷尤其注重文試科考,而武試則只能算“順帶”舉行的。

後來,在王安石改革的推動下,宋朝乾脆刪去了文試冗雜的科目,全部都只考進士科,這也奠定了隨後科舉落寞的基礎。

尤其是到清朝時期,單一科目的考試變得越來越僵硬,最突出的代表就是“八股取士”,讓朝廷選得的人才,大多是思想僵化的人。

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清廷的腐化,並最終讓我國經歷百年屈辱,好在中國共產黨的出現,讓人才選拔有了新的發展,那就是高考。

古代王朝社會是怎麼選拔人才的 比現代更科學一些嗎 第5張

高考規則的設定,吸取了歷朝歷代的優點,摒棄了古朝的缺點,尤其是科目單一化,以及選材呆板這兩點。

所以,1952年的首屆高考,共開設國文、數學、化學、中外歷史地理、物理、政治常識、生物、外語,共八個科目的考試,計量的分數是八個科目的總數。

而根據高考的規則和多科目的特點,我國隨後開闢的公務員考試,也沿用這些特點,甚至還融入了帶有察舉意味的面試環節,讓選拔顯得更爲完善。

因此,從這一點來看,現代選拔制度要顯得更爲科學一些,畢竟,現代選拔是在借鑑了古代選拔後,而得到的“改進產物”。

參考資料:

《科舉制爲什麼能夠延續1300多年?詳解古代科舉制》--------本站網

《1904年,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考試製度,正式結束 》-------知乎

《中國科舉制爲什麼能夠延續千年?》---------百度百科 TA說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