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泰戈爾爲什麼親自拜訪陳三立,對他青睞有加?

泰戈爾爲什麼親自拜訪陳三立,對他青睞有加?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9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兩位詩人的會晤,成就一段佳話。以當時泰戈爾在世界文壇的巨大聲望,他能在訪問中國的行程中特別安排拜訪陳三立,而且對於陳三立的詩歌成就當面表示自己的欽佩之意,足見陳三立在泰戈爾心目中的地位。

近讀李開軍撰《陳三立年譜長編》和陳小從《圖說義寧陳氏》,可以還原出泰戈爾到杭州拜訪詩人陳三立的具體場景。1913年,印度詩人泰戈爾以詩集《吉檀迦利》成爲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作家。獲獎以後的泰戈爾,在亞洲產生了巨大轟動和影響,中國、日本等國的文化界,紛紛邀請泰戈爾訪問。1924年3月21日,詩人泰戈爾應梁啓超、蔡元培的邀請,乘船離開加爾各答,在徐志摩的陪同下,開始中國之行,一共49天。

泰戈爾訪問中國的第一站是上海,徐志摩等由北平前往上海歡迎,並全程陪伴泰戈爾在中國的文化交流。第二站是杭州。在杭州,泰戈爾重要的一項日程安排是,特地拜晤中國詩人陳三立。

關於泰戈爾的行止和日程,國人關注,大報小報競相報道。1924年4月22日,《晨報》刊發了特約通訊員丹撰寫的報道,印度詩聖如飛鳥翩翩而至,在飛來峯上停留片刻。“印度詩聖泰戈爾,於本月十四日由滬乘四號快車蒞杭……於十二時四十分下車……當時即乘車至新近落成之西湖飯店下榻……十五、十六兩日,暢遊六橋三竺各名勝,十六日下午四時,應省教育會及各公團各學校之請求,在省教育會講演……於十七日下午三時乘快車返滬。”

泰戈爾爲什麼親自拜訪陳三立,對他青睞有加?

杭州西湖之畔,顧莊,陳三立的寓所,兩位不同國籍的老詩人,通過徐志摩的翻譯,各道仰慕之情。這次短暫的會面,中印兩位老詩人“所談有限”。兩位老詩人雖然不能直接交流,但詩人的文心、愛國心意氣相通。再加上新詩人徐志摩的錦心繡口,交流起來並沒有障礙。想想兩位詩人的見面,也頗有詩意。陳三立72歲,泰戈爾63歲,兩位大詩人,在浩蕩的春風之中,銀髮飄飄。在繁花似錦、春深似海的時節相遇,白髮卻如同西湖之畔深秋之蘆花,在陽光下閃耀。

泰戈爾以印度詩壇代表的身份,贈給陳三立一部自己的詩集,並希望陳三立也同樣以中國詩壇的身份,回贈他一部詩集。三立接受書贈後,表示謝意,謙遜地說:“您是世界聞名的大詩人,是足以代表貴國家詩壇。而我呢,不敢以中國詩人代表自居。”

徐志摩見有點冷場,於是,提議兩位詩人合影留念,陳三立欣然同意。在快門按動的一剎那,泰戈爾長長的鬍鬚,炯炯的眼神,和善的面孔,與陳三立閒雲野鶴、閉目養神式的神情定格在時光深處。陳小從對祖父陳三立與泰戈爾的這幀合影,印象深刻:“我五六歲時,就知道印度大詩人泰戈爾的名字了,因爲在祖父臥室的牆壁上有一幀他與一位大鬍鬚的外國老者的合影,引起我的興趣。”陳小從回憶說:“關於這一次會晤,當時的主流報紙都有報道。而上海的《申報》,直到第二年出版《國慶紀念增刊》時,還曾刊登此照,又配有祖父及泰氏的手跡,題爲《亞洲兩詩人之墨跡》,並有長文讚頌。”

兩位詩人的會晤,成就一段佳話。以當時泰戈爾在世界文壇的巨大聲望,他能在訪問中國的行程中特別安排拜訪陳三立,而且對於陳三立的詩歌成就當面表示自己的欽佩之意,足見陳三立在泰戈爾心目中的地位。

4月19日(陰曆三月十六日)圓月夜,袁思亮與陳三立泛月西湖。一輪月亮升起,銀輝灑向波光粼粼的西湖。西湖邊上,花木扶疏,清風徐來,落英繽紛。兩人踏着落花與月光,漫步湖畔,邊走邊談,談起與印度詩人泰戈爾晤談之事。又大又圓的月亮在湖天之上,在拱起的小橋之上,照着兩人,遊興正濃。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袁思亮歸來,圓月在窗,飽蘸着月光與未盡遊興,作詩一首:

先生夜泛歸南湖,洞簫吹徹鮫人居。

掬月在手天在水,低昂星漢爲踟躕。

別有勝會古所無,失此不紀毋乃疏。

天竺詩人萬里來,湖樓對影留真圖。

詩人古貌自奇偉,炯炯目電飄銀髯。

各乘語言異文字,但以聲氣相應呼。

……

新文化運動之後,陳三立被看作中國最後一位古典詩人。他是清末民初中國詩壇的傑出代表人物,在那個時代享有極高的地位。梁啓超對陳三立極爲推崇:“其詩不用新異之語,而境界自與時流異。濃深俊微,吾謂於唐宋人集中,罕見倫比。”這次泰戈爾訪問杭州拜晤陳三立,可見陳三立是當時具有國際性聲譽的詩人。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