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重農抑商”是好是壞?古代中國“重農抑商”會帶來哪些問題?

“重農抑商”是好是壞?古代中國“重農抑商”會帶來哪些問題?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8.8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古代中國“重農抑商”會帶來哪些問題?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維持一個國家運轉,需要財政的支撐。

很顯然,商業更能造就社會的繁榮。

雖然古代沒有經濟學,但是經濟規律是存在,古人不會看不到發展商業的好處。商業發展起來了,稅源當然也豐富了,中國歷代王朝爲什麼會拒絕這樣的好處呢?

01

中國古代王朝屬於農耕文明,稅收非常穩定,只要不發生嚴重自然災害,王朝總會平穩延續。

任何一個王朝滅亡了,只要重拾前朝的財政制度,就能繼續造就盛世。

農耕地帶,稅收的成本很低,能聚集起來的財富總量也很大。

“重農抑商”是好是壞?古代中國“重農抑商”會帶來哪些問題?

但這樣的財政制度有一個無法突破的困境。

農耕文明的財富特徵是剛性太大,彈性太小。畢竟是靠天吃飯,土地上的產出是相對固定的,這就塑造了中國歷史的一系列特徵。

首先一點,中國王朝的財政就是一種“量入爲出”的財政。

財富總量就那麼大——土地就那麼多,土地產出也就那麼多,能養活的人自然也就那麼多,不管是按人頭收稅,還是按土地產出收稅,變化都不會太大。

所以,一個時代對應的帝國政府的職能就只能那麼多,有多少錢辦多少事,這和西方古代商業社會的財政原則就不一樣了。

西方商業社會,可以“量出爲入”,需要辦多少事就收多少錢。

爲啥?因爲商業和對外戰爭,完全可以在市場和戰場上把花出去的錢收回來,他們的財政狀況彈性很大。

“重農抑商”是好是壞?古代中國“重農抑商”會帶來哪些問題? 第2張

要是沒有鉅額商業收益的利誘,西班牙和葡萄牙也不會冒險走向九死一生的海洋

從這個角度,你就可以理解了爲什麼中國古代文明對外擴張的動力不大?

王朝再強大,財政稅收也是它的制約因素,有這根線牽着,風箏怎麼也飛不遠。

中國人每年的收入是有限的,對外戰爭的收入是不穩定的,所以對外擴張是一件極其危險的事情,搞不好王朝會就此滅亡——隋煬帝就是這樣,死性不改徵高句麗,最終葬送了自己的江山。

因爲錢就這麼多,用途也都事先定好了。所以皇帝雖然權力至高,但實際上可任意操作的空間並不大。哪怕是皇帝,也是要看菜下碟。

02

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是它也帶來一個問題。

量入爲出、輕徭薄賦的財政制度,應付帝國的日常狀態沒有問題。但是,當危機到來,需要大幅增加政府開支的時候,怎麼辦呢?

危機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內部悄悄生長的因素在耗盡財政資源。

舉個例子,明太祖朱元璋對自己的子孫非常照顧,一輩子啥活不用幹,就可以從國家領俸祿。剛開始,這一大家子吃國家財政,能吃多少錢?所以這不是個多大的問題。可是,到了二三百年後,這個問題就嚴重了。

據徐光啓推算,明代皇族每30年人口漲一倍,朱元璋的時候是五十八人,到永樂年間,漲到一百二十七人,到嘉靖三十二年,漲到一萬九千六百一十一人,萬曆年間漲到八萬多人。到明末,則有一百多萬人。

“重農抑商”是好是壞?古代中國“重農抑商”會帶來哪些問題? 第3張

帝王家也沒錢啊

其實滿清八旗子弟的鐵桿莊稼到了清末時,也成了大清財政的嚴重負擔。

那種“量入爲出”的國家財政當然就不堪負擔了。

還有一種危機是外部危機,比如北方遊牧民族的進攻,那就要大幅增加軍費。

錢從哪裏來?這也是農耕國家的剛性財政負擔不了的。宋朝和明朝的滅亡,都可以找到這種財政上的原因。

03

那你說怎麼辦?解決思路之一,就是找到彈性的稅收源頭。既然土地出產是剛性的,那什麼是彈性的呢?

在農耕社會,最大的彈性收入,就是所謂暴利性資源商品,主要指的就是鹽和鐵,後來又有茶葉這類成癮性商品。

在歷史上,這些商品都是由國家專賣,原因就是它提供了財政上的彈性。

可是這種商品也有一個難題,放在政府手裏經營吧,效率實在太低,收入有限。放給民間經營,然後政府收稅吧,效率是提上去了,但是危險也大增。

畢竟,誰控制這些暴利性資源,誰就能輕鬆獲得鉅額收入。

私人擁有鉅額收入,既可能成爲對政權的威脅,也可能成爲豪強勢力,導致社會失衡,激化社會矛盾,比如清末的鹽商。

所以,這個解決思路也不靠譜。

“重農抑商”是好是壞?古代中國“重農抑商”會帶來哪些問題? 第4張

富可敵國的鹽商,曾經把皇帝派來查偷稅漏稅的欽差大臣給逼死

有人可能會說,那既然剛性稅收是一個基本困境,那就應該向西方學,發展商業,而不是像中國古代政府那麼愚昧,搞了幾千年的“重農抑商”,把自己財政彈性搞得那麼小,危機來了沒錢花,這不是自找嗎?

問題沒有那麼簡單,在龐大的中國引入商業,它會引發一正一反兩個效應。

第一個效應是,如果社會管理能力不升級,比如引入代議制,建立強大的遠洋艦隊等等,商業稅收根本就收不上來——如果商人不能參與政治,就不敢造富;如果沒艦隊的保護,商人也不敢去冒險拓展海外貿易。

“重農抑商”是好是壞?古代中國“重農抑商”會帶來哪些問題? 第5張

英國的海上貿易養活了海軍,強大的海軍保護英國商人的海外貿易

第二個影響是,如果這套能力建設完成了,可以收上商業稅了,那也就意味着社會結構已經徹底改變了。

我們想想,這一定是好事嗎?或者問得更準確一點,在古代社會條件下,這一定是好事嗎?不一定。

商業社會,本質上是一個網絡,是一種不斷處於變動中的擴展秩序,這句話很重要。

它是一個網絡,所以它就不可能單獨生存。商業社會的興衰是取決於周邊環境的,取決於它在網絡中的位置的。網絡一變,一個商業社會的生存條件就變。

它是一種變動中的擴展秩序,這意味着,一個商業社會要麼就在擴張中,要麼就在萎縮中,它很難保持穩定。

人類古代歷史上的商業社會,發達的時候如烈火烹油,衰落的時候如大廈將傾,文明的穩定性很差。

你看,絲綢之路上那些曾經發達的綠洲國家,著名的像樓蘭古國,而今文明都滅絕了。

再比如我們中國的那些著名的商業城市,比如揚州,原來在運河的商業網絡中,極盡繁榮,但是運河一衰落,揚州的衰落就是定局。

“重農抑商”是好是壞?古代中國“重農抑商”會帶來哪些問題? 第6張

其實西方文明也是這樣。羅馬帝國的內部商業非常發達,但是一旦崩潰,就再難復興。

很多人都看過前些年那部著名的紀錄片《大國崛起》,可你想過沒有,爲什麼西方大國崛起和接力賽一樣,一個國家崛起之後衰落了,就再也不會復興?——曾經劃地球而治的葡萄牙和西班牙,曾經擁有全世界超過一半商船的荷蘭,現在頂多也只是小而美的國家,與昔日鼎盛時期非同日而語。

因爲航海和商業都是複雜的協作體,往往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形成人們之間的協作關係。

這種複雜的協作關係一旦被戰爭等等強大的力量摧毀,幾乎很難在原地重建,因爲很難確保原來的種種複雜條件都能恢復,帝國也就由此分崩離析、消失在歷史中。

“重農抑商”是好是壞?古代中國“重農抑商”會帶來哪些問題? 第7張

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被打敗後,西班牙就再也沒再崛起

再來看我們中國,農耕經濟雖然看起來有種種缺陷,比如上面講的,財政的彈性非常差。但是它結構簡單,生命力極其頑強。

上一個朝代滅亡以後,只要新王朝給小農家庭配置了土地,經濟和社會結構很快就會重建和恢復,帝國也由此復興。

這樣也就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我們中國是世界各個文明中歷史延續性最好的。不管亂成什麼樣,總能再次復興。

“重農抑商”是好是壞?古代中國“重農抑商”會帶來哪些問題? 第8張

04

也正因爲中國曆代王朝都使用農耕經濟的財政系統,所以重農抑商自然也就是成了皇帝們最理智的選擇——我的目標是延續帝國,並不是搞創新發展威脅我統治的商業經濟。

但是帶來的後果是,造成中國社會內卷化。

什麼意思呢?就是中國人用這套財政制度很得心應手,就不會想去用其他制度,這就在制度和技術上徹底鎖死了自己,不去發展農耕文明之外的經濟和技術。

“重農抑商”是好是壞?古代中國“重農抑商”會帶來哪些問題? 第9張

中國農民千年不變的作息習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我們的中學歷史課本告訴我們,從人類社會會從奴隸制度,到封建主義,到資本主義,最終實現共產主義。

但是一個文明一旦內卷化,是無法自我突破這一困局的,沒有外來的衝擊,中國的封建帝國制度還會繼續延續下去。

通過農耕經濟的財政體系,我們也理解了,爲什麼漢武帝最終會獨尊儒術,而之後的王朝也都選擇儒家作爲社會指導思想——儒家思想,其中一點就是重農抑商嘛。

所以並不是我們信了儒家,所以社會才重農抑商,而是因爲我們選擇這樣的財政系統,所以選擇了重農抑商的思想,也就選擇了儒家。

“重農抑商”是好是壞?古代中國“重農抑商”會帶來哪些問題? 第10張

沒有儒家,也會有其他學派提供這樣的思想,帝國需要的是這樣思想,而不是需要儒家,只不過正好儒家提供了這樣一整套思想解決方案。

是歷史選擇了儒家,而不是儒家選擇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