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爲何包拯以魏徵爲師?原來是魏徵有“人鏡”之名

爲何包拯以魏徵爲師?原來是魏徵有“人鏡”之名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這裏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包拯爲什麼以魏徵爲師,歡迎關注哦。

包拯任職初期便自稱以魏徵爲師,也正是魏徵的“人鏡”之名,使包拯不顧忌諱,勇於直諫。“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包拯也因其直言無忌而始終沒有朋友。爲人處世嚴謹的包拯不涉黨爭,只爲公道,實話實說。

也正是其忠、孝、廉集於一身的思想品質,最終形成了傳世至今的“孝肅家風”,包氏一代代後人都秉承着包拯的遺志在不同的職位盡着自己的一份力。

魏徵(580~643),字玄成。唐朝鉅鹿(今河北鉅鹿)人,是唐朝有名的政治家。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以直諫敢言著稱,是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一位諫臣。而包拯正是自承要以魏徵爲師,直言敢諫。

爲何包拯以魏徵爲師?原來是魏徵有“人鏡”之名

魏徵初到長安時,就被當時的太子李建成引用爲東宮僚屬,在太子門下洗馬宮。這洗馬宮官員自然不是洗馬的。這裏的洗讀xiǎn。魏徵當時做的其實是太子少傅的屬官。魏徵看到太子與秦王李世民的衝突日益突出,就曾多次勸建成要先發制人,及早動手。

玄武門之變以後,李世民繼位成爲唐太宗。由於李世民早就非常賞識魏徵的膽識和才能,非但沒有怪罪於他,而且還讓他擔任諫官的職責,並經常將魏徵引入內廷,詢問自己行政的得失之處。魏徵喜逢知己之主,竭誠輔佐,爲了維護和鞏固李唐王朝的統治,曾先後上諫二百多次,從不委曲求全。就算上諫時已經極端地激怒了唐太宗,而魏徵依然神色自若,不稍動搖,使唐太宗也爲之折服。

有一次有人獻給唐太宗一隻上好的鷂鷹,唐太宗正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逗弄,很是得意。可這時,唐太宗發現魏徵正遠遠地向大殿走來,他趕緊把鷂鷹藏在了懷裏,魏徵就故意奏事很久。等到魏徵離開後,唐太宗發現這鷂鷹竟然悶死在了自己的懷中。

唐太宗貞觀十七年(643)正月二十三日,魏徵病逝。唐太宗悲慟之極,對身邊的侍臣說:“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爲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皇祐二年(1050),包拯升任天章饋待制,擔任了諫官的職務。一上任,包拯就精心選定了魏徵的三篇奏議,用蠅頭小楷抄寫了一遍,呈奏給仁宗皇帝,請求仁宗皇帝可以像唐太宗一樣虛心納諫,分辨是非,時刻警惕,以國家大事爲重。處理政事不能“先入爲主”,偏聽偏信,而且要愛惜人才,除去苛刻,嚴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說,不隨意大興土木,如此等等,朝廷多采納施行。

爲何包拯以魏徵爲師?原來是魏徵有“人鏡”之名 第2張

包拯做諫官時,對朝政事宜發表過很多的意見,使得仁宗皇帝在決策中能夠避免一些嚴重的失誤。

皇祐二年九月(1050年10月),京城大澇之後終於天氣放晴,仁宗皇帝認定這是個吉兆,便在京城開封舉行祭祀天地的盛大慶祝,並且還下詔要大赦全國的罪犯,並給所有文武百官都晉升一級。包拯對此提出異議,上疏對仁宗皇帝說,罪犯服刑那是對他們以往所犯下的罪行給予的懲罰,怎麼能夠因爲洪水退去、天氣放晴就減輕了對他們的懲罰呢?

至於官員晉升,更是需要在考覈了他們的政績後,仔細斟酌纔可,這樣馬馬虎虎地就隨便都給予了升遷,對那些確實有政績的官員就太不公平了,這樣的話,以後誰還會勤勉地爲朝廷出力呢?

包拯曾對自己擔任諫官以來的經歷做過一段十六個字的總結:“披肝瀝膽,冒犯威嚴,不知忌諱,不避怨仇。”

北宋時,官員相互贈禮之風盛行。包拯對這股送禮收禮的風氣,歷來是持反對意見的,認爲這隻會加劇官員的腐敗。包拯曾幾次上疏仁宗皇帝,請求頒佈詔令禁止官員之間的送禮收禮的現象,以發揚廉潔的風氣。

據傳說,在包拯六十歲大壽那年,從壽日的前幾天開始,他就讓兒子包貴帶人站在衙門口以拒絕送禮。可誰知道,這第一個來送壽禮的就是當今的仁宗皇帝派來的六宮司禮太監。老太監到了衙門外,執意要面見包拯,要他接旨受禮。這下可就難住了包貴,這當今“天子”送來的壽禮要是不收,那不是抗旨不遵嗎?

爲何包拯以魏徵爲師?原來是魏徵有“人鏡”之名 第3張

可是父親的命令他也不敢違反,無奈只好請老太監將送禮的緣由寫在紙上,然後轉呈給包拯,由包拯定奪。老太監便提筆在紙上寫了一首詩:

“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勞似魏徵。今日皇上把禮送,拒禮門外理不通。”

包貴讓人把詩拿到內衙呈給了包拯。過了不一會兒,那人就帶回那張紙又交給了老太監。只見原詩下邊又添了四句:

“鐵面無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唸功。操勞爲官分內事,拒禮爲開廉潔風。”

六宮司禮太監看罷,半晌都沒有說話,最後也只好帶着禮物和那張紙回宮交差去了。

古人將“海瑞、況鍾、于謙、魏徵、包拯”五位名臣作爲謎面出了一個謎語,答案便是——五官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