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明朝的文武大臣爲什麼會反對明神宗的廢長立幼?

明朝的文武大臣爲什麼會反對明神宗的廢長立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萬曆皇帝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在家天下統治中,如果皇帝沒有嫡長子,只有庶子,選哪一個兒子爲繼承人,也成爲朝廷當時的頭等大事,不僅是皇帝家事,更是國家大事。

明神宗朱詡鈞時期,皇后王氏無子。神宗曾臨幸李太后宮中宮女王氏,王氏懷上龍種,後來王氏進封恭妃,萬曆十年(1582年)八月,王恭妃生下皇長子朱常洛。神宗最寵愛的妃子是鄭貴妃,十四年(1586年)正月,鄭貴妃生下皇三子朱常詢。神宗加封鄭貴妃爲皇貴妃,地位僅次於皇后,據說,神宗和鄭貴妃約定,立朱常詢爲太子。“神廟時,光宗生,其母無寵。己而福王生,其母鄭氏也。上璧之甚,嘗於玄帝神前盟曰:‘有子則爲後於天下。’書其盟於約,中分之,上藏其半,鄭藏其半,猶流俗之所謂合同者。”這時,朱常洛己五歲,按嫡長子繼承製,他應被冊封太子,生母王恭妃應該進封皇貴妃。“惟帝王子,居嫡長者,必正諸位”,意思是,太子應該是皇后的第一個兒子,即嫡長子;若皇后無子,應是庶出的第一個兒子。

明朝的文武大臣爲什麼會反對明神宗的廢長立幼?

朱常洛未封太子,而鄭貴妃卻極受寵愛,羣臣擔心神宗會“廢長立愛”,進而引起皇室內部爭奪,危及朝廷安穩,影響整個統治政權的存亡,紛紛上疏要求封朱常洛爲太子,或冊封王恭妃,如吏部員外郎沈憬,刑部主事孫如法等,都因上疏獲罪了。太子的確定過程一方面激發起大臣們紛紛表達意見,以示自己的權利所在,另一方面,皇權藉此打擊、排斥異己。

神宗又藉口朱常洛是宮女的兒子,不願封他爲太子,遭到李太后的反對,因爲李太后在生下神宗前,曾是裕王(後來的穆宗)府中的侍女。“帝入侍,太后問故。帝曰:‘彼都人子也。’太后大怒曰:‘爾亦都人子!’帝惶恐,伏地不敢起。蓋內廷呼宮人曰‘都人’,太后亦由宮人進,故云。”這表明在皇宮內部,有關立儲一事矛盾也很尖銳。

萬曆二十年(1592年)正月,朱常洛己經到了要受教育的年紀,但太子出閣講學的禮儀與其他皇子不同,皇長子必然不能採用庶皇子出閣講學的禮儀。這又是羣臣請求神宗立太子的一種新方式。

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首輔王錫爵請立太子。神宗以祖訓爲藉口,提出三王並封。但如果三王並封事成,朱常洛就失去了皇長子的身份優勢,並且成年後就要去自己的封地就國,再想被立爲太子就難了。朝中一片譁然,反對三王並封,但都遭到神宗處罰,同時也收回了三王並封的命令。

二十九年(1601年)十月,面對羣臣多年要求立太子的上疏,神宗被逼無奈,只好下令“冊立皇長子爲太子,暨冊封福王、瑞王、惠王、桂王,詔告天下”。次年國本,太子的冠禮、婚禮同時舉行。從萬曆十四年到二十九年,長達十多年的“爭”告一段落,朱常洛的儲君地位基本穩定。

明朝的文武大臣爲什麼會反對明神宗的廢長立幼? 第2張

立誰爲太子本是皇帝家事,但爲什麼這些大臣支持皇長子朱常洛,而不是其他皇子呢?

其一,立朱常洛爲太子,符合嫡長子繼承製的原則,嫡長子繼承製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繼承製度,明太祖朱元璋一登基便冊封嫡長子朱標爲太子,他認爲“國家建儲,禮從長嫡,天下之本在焉”。他們維護朱常洛,就是在維護嫡長子繼承製,維護明朝祖制和封建禮制。因此,他們在道義上站穩了,於是更加積極地向神宗上疏請立太子。

其二,大臣們的公開站隊,也是受利益驅使的。在明朝祖制和封建禮制的束縛下,朱常洛將來被立爲太子以及登上皇位基本是沒有問題的。這個時候向他示好,牢固他的儲君地位,待他即位,這些支持他的大臣將會獲得巨大的政治資源。如仁宗朝的“三楊”楊榮、楊士奇、楊溥,仁宗做太子時與漢王朱高煦展開奪嫡鬥爭,“三楊”都是太子的支持者,當太子一即位,“三楊”便進入內閣,得到政治話語權。

明朝的文武大臣爲什麼會反對明神宗的廢長立幼? 第3張

其三,則是明朝特有的言官制度,言官由都察院和吏、戶、禮、兵、刑、工六科給事中組成,他們品級不高,但可監察皇帝和羣臣,他們被賦予維護規定的權力。明朝監察制度完善,設置都察院、監察御史、六科給事中專門負責監察違背制度的組織羣體。都察院“職專糾勃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爲天子耳目風紀之司。凡大臣奸邪、小人構黨,作威福亂政者,勃。凡百官狠茸貪冒壞官紀者,勃。凡學術不正、上書陳言變亂成憲、希進用者,勃”;十三道監察御史“主察糾內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勃,或封章勃”。六科“掌侍從、規諫、補闊、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正是有了這些制度規定,這些言官敢於向神宗上疏請立太子,他們或因爭諫獲罪,卻也留下“清流”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