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王陽明是怎麼教導自己的學生的?他總覺的七字真言是什麼?

王陽明是怎麼教導自己的學生的?他總覺的七字真言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王陽明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明穆宗朱載坖曾評:“兩肩正氣,一代偉人,具撥亂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賞,朕甚憫焉!因念勳賢,重申盟誓。”

晚清重臣、著有《曾國藩家書》的曾國藩對王陽明的評價則是:“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王陽明是怎麼教導自己的學生的?他總覺的七字真言是什麼?

王陽明出生於1472年10月,其父王華是成化年間的狀元郎,而王陽明在孃胎裏待了14個月纔出生,5歲時還不會說話,當時王華對這個孩子感到特別擔憂,就怕是天生愚鈍。

不過王華後來發現王陽明挺喜歡看書,王陽明的祖父也愈發覺得他是個聰明孩子,將來大有建樹,並根據《論語·衛靈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爲孫子改名爲“守仁”,沒成想王陽明改名後就開口說話了。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十三四歲的王陽明就開始與塾師先生討論何爲天下最要緊之事,其回答也是讓塾師先生大吃一驚,認爲這孩子將來非同凡響,王陽明15歲時還屢次向上書皇帝,獻策平定農民起義,不過並沒有得到什麼結果。

同年,王陽明出遊居庸關、山海關,縱觀塞外,心中又添加了幾分見解。而王陽明年少出名,便有人嫉妒說他將持才而驕,以此中傷他,不過王陽明並沒有在意,心中闊達得很。

王陽明是怎麼教導自己的學生的?他總覺的七字真言是什麼? 第2張

1499年,28歲的王陽明中進士,走向仕途,然而此時的明朝有“八虎”,王陽明因觸怒“八虎”之首的劉瑾,而被貶至未開化的貴州龍場,其父王華也被趕出了北京。

但王陽明就像打不死的小強,被貶蠻荒之地,反而讓王陽明的內心得到了沉澱,1509年,王陽明覆官廬陵縣知縣,第二年劉瑾被其他宦官設計處死,王陽明便又被召入京。

17世紀初,南中地帶盜賊蜂擁四起,王陽明便親自率領精銳在上杭屯兵,又以退爲進對盜賊來了個出其不意,連破四十餘寨,斬殺、俘獲七千多人。

而王陽明在帶兵過程中又很清晰的看到了問題所在,便向朝廷上疏稱“權力太小,無法命令將士。”兵部尚書王瓊對王陽明的才能本就十分賞識,自然是力挺,因此給了王陽明旗牌,讓他自由發揮,於是王陽明便很快蕩平了爲患數十年的盜賊。

雖說王陽明在文、武方面都做到了極致,但他也懂得急流勇退,不讓自己捲入政治鬥爭,因此在複雜的官場中並未遭遇許多挫折,就算自己平叛寧王有功卻沒得到重視,甚至被明武宗搶了功勞,王陽明卻也不惱。

王陽明是怎麼教導自己的學生的?他總覺的七字真言是什麼? 第3張

王陽明歷經明武宗、明世宗二朝,最終也稱得上是善終。王陽明還曾教導過自己的學生,說:“想獲得成功,靠的不是錢和貴人,需牢記7字助你飛黃騰達”,這七字真言便是“行、勤、知、底、心、誠、耐”。

“行”即言出必行;“勤”即業精於勤;“知”是自知之明;“底”是底線;“心”即用心;“誠”即真誠;“耐”就是耐心。

縱使一個人生來不是什麼大器之才,但勤奮是沒錯的,俗話說“勤能補拙”,同時又得有自知之明,方不可誇誇其談,結果導致自己說出的話,卻做不到,那麼就讓其他人覺得這人只會打嘴炮,沒什麼真材實料。

而用心、真誠、耐心則是人的品行,能做到這些,就不用擔心自己的才能不會被其他人所發現,金子到哪裏都能夠發光,至於底線卻是一個人立足於世的支撐,如果丟了底線,那麼這個人必將招來禍端。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