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陽明心學爲什麼能影響至今?王陽明一生經歷了什麼?

陽明心學爲什麼能影響至今?王陽明一生經歷了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6.9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歷史上英雄人物輩出,王陽明的故事大家聽過嗎?

說起王陽明,從明朝至今已經過去547年了,對企業家,政治家來的影響非常大,爲什麼現在還在研究陽明心學呢?

撥開歷史的迷霧,我們或許能夠找到一些答案:王陽明,明朝思想家,軍事家和教育家,陽明心學的創始人。中國歷史上罕見的文武兼備的思想家,他的一生,都在踐行着,知行合一,內聖外王的思想!

1、少年雄心,嚮往聖賢之道

王陽明1472年出生在浙江紹興,在很小的時候就天資聰慧,才思敏捷,10歲的時候就能作詩!11歲的時候他的爸爸高中狀元,全家就搬到了北京。

12歲的時候,他問老師:“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老師回答道:“讀書考官。”那個時候讀書做官是許多讀書人一輩子最大的理想。

王陽明卻說:科舉登高不能算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而是成爲聖賢!

想不到他小小的年紀,卻有如此的志向,令人感慨!

怎麼樣才能成爲聖賢呢?在儒家經典學裏《大學》當中指明的道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陽明心學爲什麼能影響至今?王陽明一生經歷了什麼?

要想成爲聖賢,首先就必須要從格物致知開始。格物致知就是要與事物面對面,去探索事物的本質。

宋朝的理學家朱熹認爲,天下萬物各有不同,但是所有的事物都有共同的本質,那就是天地,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日積月累,就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了。你融會貫通的地步,就能夠達到聖賢的境界了

王陽明遵循對着院子裏的竹子格物自知了7天,也沒看夠本質,反而被自己給累倒了。

他開始懷疑朱熹理學。18歲的時候王陽明受到儒學大咖婁一齋的點播,開始確立了成爲聖賢志向。

2、少年的彷徨與探索

雖然已經有雄圖大略,有成爲聖賢的志向,但是很多儒家的文章都是欺世盜名,獲得富貴,以華麗辭藻來粉飾太平,一旦遇到社會的危機,就會畏首畏尾,束手無策。

這是很多讀書人的通病!

孔子曾經說過,有文事者必須要武備。王陽明曾經在做夢的時候,夢見了東漢的一位將軍馬援:“男兒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哪裏能病死兒子女兒的懷抱!

所以王陽明又開始學習兵法,開始研究騎射的技術,追求文韜武略!

15歲的時候王陽明離家出走,去邊塞考察地形,跟北方的少數民族,學習騎馬,射箭。失蹤一個月之後風塵僕僕的回到家裏,腰裏帶着一把劍,好像準備走天涯的樣子!

他爸爸知道之後,把王陽明罵了一頓!

16歲,鄂豫陝邊界發生流民暴動,建國爲漢,震動了京師,王陽明覺得這是建功立業的好機會。於是他寫了一份長長的奏摺,結合所學兵法知識和考察經驗,主動請纓,帶兵前去征討。

他託父親把奏摺轉呈給皇上,再次遭到父親的痛批。

3、博覽羣書,朦朧之中確定人生3個方向

王陽明由於才學過人,一度馳騁文壇,在北京組建了詩社激揚文字。他很快又覺得吟詩作賦,只不過是文人雅興,沒有辦法成爲聖賢。所以就放棄寫文章,退出文壇,開始研究兵法!

後面王陽明又深入學習過道家和佛家,在多個地方求仙問道,修煉道家的養生仙術,經常參禪靜坐,修煉佛家的空性。

於是他開始討厭世俗的紛擾,喜歡道家和佛家的清靜,曾經想要遁入空門。但是覺得爲人子女,應當盡贍養父母的責任,這是爲人的基本道義,所以就放棄了出家的念頭!

讀書做官都不能滿足王陽明的願望,所以他一直在拒絕科舉考試。在朦朧之中他確定了三個方向:一是經略四方,二是做聖賢,三是出家入佛!

讀聖賢書,對科舉考試提不起勁去,感覺到無聊和迷茫;想要做聖賢,實踐格物致知的原理,又落下了肺病,咳嗽;想去研究兵法,縱橫天下,又覺得報國無門,英雄沒有用武之地,而且還遭到父親的痛批。

馳騁文壇,雖然文采很好,又覺得舞文弄墨,非常無聊,越是逃避,遁入空門,又覺得時間,一心想要成爲聖賢卻不知道哪裏纔是路?

4、3次科舉進入仕途,小試牛刀講述聖賢之道

在20歲的時候,跟隨幾個堂兄夫婦去學習,準備科舉考試,白天讀書,晚上整理書籍,經常一讀就忘了時間,回過神來已經是深更半夜了!

有一天,王陽明看到春秋戰國的魏國人:他活到了50歲,才發現過去49年白活了!他想自己還不到20歲,悔過自新應該還不算太晚吧!

所以21歲的時候就參加了鄉試,卻連續兩次遭到打擊,沒能順利高中狀元!

1498年,27歲的王陽明痛定思痛,反思自己的興趣多變,不能專一的習慣。最終迴歸到一個念想:就是要做聖賢!

於是他學習經典儒家之道,學習四書五經,把儒家、道家、佛家、兵家、法家,諸子百家的學說通通學習了一遍。用國學來武裝自己的思想世界,看看怎麼樣才能把自己的能力和狀態給調動起來。

1499年王陽明參加第3次科舉考試,終於考中了進士,進入仕途。但是卻在上任過程當中,從馬上摔了下來,口吐鮮血!

29歲,王陽明擔任刑部主事的職務,負責複查案件,調閱卷宗,這種工作幹不了什麼實事,所以,加上他對做官本來就沒有什麼興趣,覺得官場無聊,讓他感覺到浪費生命,所以他就乾脆回到了老家。

1504年王陽明在北京開班講學,倡導修煉心身之學,反對官話套話,開始把真正的聖學發揚光大,奉勸年輕的學子不要沉溺發表的文章,

這是王陽明開始初次嘗試講述聖賢之道,錢掙不多,影響也不大。雖然王陽明才高八斗,深通儒釋道,但是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而此時大家還沉浸在科舉考試中,對聖賢之學,根本沒有什麼興趣。

5、牢獄之災,絕境中堅定聖賢的信念

明朝的小皇帝朱厚照登基,權力被8個太監玩弄,爲非作歹,謀害忠良,朝廷的忠臣紛紛上書和禁言要求皇帝下令誅殺,以劉瑾爲首的太監利用錦衣衛東廠西廠對此進行暗殺。

一時間,朝廷上下人心惶惶。此時朝廷內外,大家都開始保持沉默,明哲保身,但是王陽明卻挺身而出,冒死上書皇帝,請求釋放朝廷的重臣,讓他們官復原職。

劉瑾把王陽明給抓了起來,讓他在午門當着衆人扒光衣服,光着屁股,打了40大板,

此時他被打得血肉模糊,不省人事,在奄奄一息之間,扔進了大牢!

此時王陽明已經35歲了。

王陽明竟然活了過來,於是他就想起了司馬遷《史記》: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爲作也。

這些曾經落難的古代聖賢尚且如此,王陽明更加堅定了他想成爲聖賢的信念。於是他開始學習周文王,在大牢裏爲自己占卦,表明自己心志。他還安慰牢房裏的獄友,把心放寬,給獄友們講聖賢的故事,說心底無私,無愧於天下的道理!

6、36歲悟道,知行合一

後來,經過王陽明父親的周旋,幾個月之後出獄了,被貶到了貴州文龍巷,擔任驛站站長一職。

1508年,37歲的王陽明到達貴州農場。他和自己的隨從搭建了一個茅草房安頓下來,後來又發現了一個山洞,又搬到山洞裏面去住了。

此時的王陽明,在陰暗潮溼的山洞裏開始生活,心態非常平和,安然處之。由於水土不服,生活條件非常艱苦,王陽明和他的隨從全部都病倒了!所以王陽明開始親自劈柴,挑水煮飯,照顧這些隨從人員。

爲了調整自己的心情,王陽明還給大家唱家鄉的小調,講故事,說笑話,就這樣度過了一段艱難困苦的日子。

後面糧食快吃完了,王陽明又開始學習當地人,刀耕火種的方式,開闢了一片荒地,自己種糧食。由於居住條件非常落後,他就教當地人打土坯,用木頭來建房子,改善了居住的條件。

當地人感激王陽明的友好和教導,又反過來給王陽明建了幾間房子,使得王陽明的居住條件大爲改善。王陽明還把自己住的房子改爲龍岡書院,給當地人講誠意、靜心、修身、齊家的修身之道。

在生活穩定下來之後,王明又在思考:一切的榮辱得失,功名利祿都沒有意義,怎麼樣才能活下去,纔有意義呢?我到底還能不能成聖賢?

此時的王陽明,那可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非常感到孤苦寂寞。他不斷設想,聖人如果像也身處這樣的環境,他們會怎麼做呢?所以他就苦思冥想!

直到有一天夜裏,他突然長嘯一聲,手舞足蹈,把衆人給嚇到了。

他開始意識到:心無外物,心無萬事,心外無理,聖人之道,悟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事物物也。

開悟之後就開始在龍岡書院講學,把自己對聖人之道的領悟,對生命存在的意義的領悟講給他的隨從和當地的居民聽。

有一些人還遠道而來慕名前來龍崗書院看望他,聽他講學。王陽明和他的弟子們到田野裏去散步,在溪邊賞月,在夜晚喝酒,一起探討聖人的精神世界。後來,貴州一位響噹噹的人物,來到農場向王陽明探討心學。由於被王陽明的理論所折服,又邀請他到貴陽書院,講知行合一。

7、政績顯赫,從縣長到官居四品

1510年被貶三年王陽明離開農場,被派往到江西廬陵縣(江西吉安),上班的頭一天,就有上千人的上訪,要求減免無良官吏攤派的賦稅!他知道事情原委之後,決定免掉當年所有的稅賦。

後來一想,一旦這麼做了之後,有可能會得罪朝廷!如果還是坐視不管的話,那我做做官還有什麼意義呢?於是他就把去年收到的賦稅,全部上交給上級政府,同時免除了廬陵縣當年所有賦稅。後來他寫了一份公文上報上級政府,最後說,如果覺得自己有罪,就可以把我給辭退。

經過王陽明的努力,廬陵縣當年稅負全面減除,老百姓得以休養生息。

廬陵縣的民衆由於喜歡相互告狀,訴訟成風,各種案件堆積如山,連正常的公務都受到了拖累。王陽明下鄉考察民情,瞭解當地的民俗,向全縣人民發佈公告,希望他們能夠和睦相處。

當年夏天發生旱災,秋糧歉收、瘟疫橫行,匪患頻發,王陽明開始全心的投入到抗旱救災的工作當中,針對瘟疫和盜賊分別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辦法,一一加以解決,

在王陽明擔任縣長的7個月時間裏,由於他關注民生疾苦,解決了實際問題,扭轉了不良的風氣。讓當地的民風煥然一新。

後來太監劉瑾被誅,王陽明奉命進京朝見,擔任刑部主事的職務。

1515~1521年,王陽明職務頻繁調動,最後坐到了南京的鴻臚寺卿,官居四品。由於陽明所做的官職都是閒職,於是他開始在各地講學!

講知行合一,成爲他主要的生活內容,一邊遊山玩水一邊講學,隨着學生越來越多,學生當中的高官也越來越多。

8、臨危受命,剿匪叛亂

1516年,南贛匪患橫行,朝廷派兵圍剿,但是卻越剿越多,由於官兵對付不了這些土匪,最終連當動羣衆看朝廷都沒有辦法,於是也加入了土匪。

45歲的王陽明,臨危受命來到了福建屏障,到了以後着手部署工作:

1、調查實情,實事求是體察民情;

2、做好戰鬥的準備,訓練民兵,籌措軍費;

3,發動進攻,在戰爭當中學會戰爭,加強軍隊的自身建設。

4、戰後穩定羣衆生活秩序和生產秩序,

5、建立縣制,新修書院和學校推行教化,推行仁禮之風。

王陽明隨後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把江西,福建,廣東邊界的隱患給安定了,使得當地人民的生活開會變得變得安寧,所以大家都奉他爲神明。

王陽明在贛州期間做了三件事情:第一,處理軍政事務;第二,辦學和講學;第三,調整身體。

一大批有志青年,比如周守義,歐陽德等等,都投入到他的門下成爲嫡傳弟子,後來有的人成爲了中堅力量。在贛州剿匪的一年多時間裏,王陽明不像軍事領導人,更像是老師,只要稍微一有空閒,就會給大家講心學,吃完飯之後系裏繼續討論心學。

偶爾有人送情報來了,王陽明看了一眼又繼續講課,在極大的範圍內,傳播了心學,後來王陽明還在贛州,一口氣的成立了各種書院,於是他開始寫新學的入門課。

9、良知之教,影響後世

1521年50歲的王陽明回到了浙江紹興,開始了他晚年傳道受業解惑的經歷。在回到老家的這6年時間裏,王陽明沒有從事過政治和官場的活動,主要是講學。

全國有很多的仁人志士來到紹興,聽王陽明講學,而有的人一呆就是兩三年,因爲聽課的人太多,每次開大課的時候,往往一聽就是過千人。

在那個時候,在全國還有很多熱血青年,不甘渾渾噩噩過一輩子。前往紹興去找王陽明,所以紹興就成了全國的學術和文化中心。

1527年9月,王陽明從餘姚去廣西。途經江西,一進江西就講陽明心學,散養着萬衆景仰的光芒。

此後500年,真心實意把王陽明當成精神導師的偉大人物,包括曾國藩,康有爲,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等等。

結語

一生三次論道,36歲的時候貴州龍場悟道,48歲在南昌悟道致良知,55歲時餘姚天泉證道“四句教”,最終形成了王陽明哲學思想的完整體系:

陽明心學核心在於6個字:致良知、做聖賢。聖人之道,吾性自足,迴歸本心與良知,每個人都可以成爲聖賢,王陽明曾經說過,天地雖大,但是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然是凡夫俗子,都可以成爲聖賢!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