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魏晉“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現象,是被哪個制度打破的?

魏晉“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現象,是被哪個制度打破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魏晉“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現象,是被哪個制度打破的?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下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是什麼時候結束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這個現象的?

魏晉時期,地方世族的勢力龐大,影響着朝廷對官員的選拔,當官的準則僅限於門第出身,也因此造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現象,導致民間的有才之士難以爲國家出力,還讓世族的權利進一步擴大。

魏晉“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現象,是被哪個制度打破的?

魏文帝曹丕代漢上位之後,爲了取得門閥家族對自己的支持,採納了尚書陳羣的建議,重新制定了一套官員選拔制度,即九品中正制。對人才的評判共分爲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被評爲下上、下中、下下是沒有資格入仕爲官的,真正能夠當官的只有上品與中品着六個等級。

評判入仕爲官的標準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但排在第一的首先是家世,因爲當時能擔任中正的人一般是二品,而二品又擁有中正推舉之權,恰好能擔任二品的官員幾乎全是出自於門閥世族,久而久之,家世甚至成爲了評判的唯一標準。

魏晉“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現象,是被哪個制度打破的? 第2張

西晉成立之後,終於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現象,出身寒門的佼佼者只能被評爲下品,出身門閥的不佳者也會被評爲上品。到了東晉,這種現象更是到了極其嚴重的地步,最後就連至高無上的皇權也被世族壓在下面,有些皇帝幾乎都是由門閥世家推選出來的。

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之後,深感“九品中正制”對自己的統治有着嚴重的威脅,於是想法設法地找一種選才制度來代替它。最終繼位的隋煬帝楊廣,開創了新的選拔官員制度,即科舉制。雖然“九品中正制”變成了“科舉制”,但是還是沒有徹底解決門閥世族,因爲好多書籍在當時只有這些大家族中擁有,即使是進行科舉考試,選中的人才大多也是出身於門閥世族。

原創獨家文章,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