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元好問的生平有哪些事蹟?他在文壇上有哪些影響?

元好問的生平有哪些事蹟?他在文壇上有哪些影響?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元好問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元好問生於1190年,當時正是南宋期間。不過元好問並非宋朝人,他生於金國,據說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後代。元好問是當時金朝最著名的文學家、歷史學家之一,他一生著有《遺山集》、《中州集》、《續夷堅志》等主要作品,在文壇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不過真正瞭解元好問的朋友可能不多,今天就準備藉此機會給大家介紹下元好問這個人物,看看他的生平事蹟,或許能給你帶來啓發。

1、文化初長使命重

元好問的遠祖可以追溯到北魏時期的拓跋氏。由於較早地接受中原文化,元好問的父親元德明就以詩知名,老師郝天挺也是著名的學者,在這種良好的文化氛圍裏,元好問從少年時代就已經具備良好的文化教養。由於他從小就過繼給叔父元格,早年一直跟隨叔父在官場奔波,先後轉徙于山東、河北、山西、甘肅等地。在這段時光裏,他一邊冶遊接觸社會賢達,一邊潛心學習待人接物。

正是官場文化的薰陶,讓他早早確立了自己的人生使命,那就是要做一個爲生民立命、爲朝綱整肅的人。27 歲那年,蒙古軍南下突襲家鄉秀容,屠城十萬餘衆,使得元好問切身感受到野蠻文明對民生的巨大破壞。文化人的使命意識使他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只有文化纔是普適衆生的良藥。

如蒙古人一樣野蠻的鮮卑先祖,不正是在文明的教化中變成了詩書傳家、人倫有序的文明人,從而結束了在馬背上飄泊的生活,在中原肥沃的土地上安定祥和地生活了下來。

元好問的生平有哪些事蹟?他在文壇上有哪些影響?

2、從政歷練化自覺

35歲那年,元好問通過應考博學宏詞科入選翰林院,因不滿史館的清寂生活,很快就辭職回登封家中閒居。之後,經薦舉先後出任過鎮平、內鄉、南陽縣令,直到調入金中央政府任尚書省令史。在地方每一任上,他都盡心竭力,兢兢業業,關心國家興亡,關心民生疾苦,享有很高的政治聲譽。

河南志書稱他“知南陽縣,善政尤著”。面對民衆疾苦,他爲當地人民爭得減稅3年、發展生產的好政策,使人民有了休養復甦之望。面對兵連禍結的襲擾,他集結“兵民十餘萬,(元好問)帥府令鎮撫,甚存威惠”。

文化人的良心和使命感,使他爲官一任、造福一方,完成了一個文化人的政治意識從自省到自覺的蛻變,爲他後來面對國家喪亂、朝代更替有了一種更從容的文化覺醒。

3、文化自信護民生

1232年,蒙古大軍圍困汴京,城裏的元好問上書蒙古國中書令耶律楚才,請求他佔領汴京後不要濫殺無辜,更希望他採取措施保護54名金朝才士。這個建議得到耶律楚才的採納。

這種舉動,一方面是保護手無寸鐵的文化人在武裝衝突面前免於以卵擊石、徒耗性命,另一方面更是爲金朝保留人才、延續文化。元好問深知,改朝換代並不是簡單地打碎一箇舊世界,建立一個新世界,而只是江山易主、改換門庭。所謂的王朝正朔,對於他這個熟讀歷史的人來說,不過是強權更迭和宗主易姓。如果沒有文化的傳承,就是再強悍的政權,也會如曇花一現。

這時候,守城的金廷西面元帥崔立叛降蒙古,汴京被蒙古軍和平接管。崔立逼迫元好問領銜爲其撰寫功德碑。元好問在碑文中並沒有誇大其辭地頌揚崔立,而是“止實敘事”,直筆記述。他想利用手中的如椽大筆,拯生民於屠刀之下。身處亂世,尤其是民族矛盾重疊交錯,誰能說得清正義與否。

元好問不過就是一介書生,在重兵圍困、屠刀高舉的蒙古軍隊面前,他既不是領兵鎮守的將軍,也不是撫慰一方的督撫,他只能匍匐在刀槍的威逼下,做好自己的本份事。所幸,耶律楚才接受了元好問的建議,沒有再大規模進行屠城,使的金政權的朝廷生民和典章文獻得以保存。

元好問的生平有哪些事蹟?他在文壇上有哪些影響? 第2張

4、躬耕文化留清痕

1233年四月,元好問被蒙古兵俘虜,作爲囚徒與家人輾轉于山東聊城、冠氏之間長達五年之久。在元朝生活的二十多年間,他積極溝通元朝政界,努力收集散於民間的資料,想自己撰寫國史,以便爲金國保留歷史。他的請求沒有得到元朝當局的准許。

於是,他就把金國已故君臣的詩詞總集編撰了一本《中州集》,力圖以詩存史。同時,元好問對新政權不斷地冷靜觀察,漸漸地看法發生了改變。

當他看到元朝忽必烈重視儒學、大興學校,做了許多有利於發展經濟文化的政策後感到十分讚賞,也深刻地反思了金朝奸賊誤國,以致失國淪亡的歷史悲劇;看到元軍突進雲南、剷平地方勢力,恢復漢唐疆界的赫赫功業後,對金政權苟安半壁江山,朝廷上下不思進取的垂暮心態進行了很好的批判。

在他心裏逐漸升騰起一股熱望,那就是政權的合法性在於,是不是有利於造福百姓、是否有利於傳播文教、是否有利於樹立大國形象。

正是在這種深切的體悟中,他對元朝政府表現出的積極進取精神大加讚賞,他在《劉時舉節制雲南》詩中寫下了“雲南山高去天尺,漢家絃聲雷破壁。九州之外更九州,海色澄情映南極”的詩句,並自豪地把元朝視爲像漢唐那樣值得自己驕傲的時代。

元好問的生平有哪些事蹟?他在文壇上有哪些影響? 第3張

在這種樂觀心態的支持下,63歲高齡的元好問攜好友張德輝北上覲見忽必烈,請求尊忽必烈爲儒教大宗師,忽必烈非常高興地接受了。他倆又提出採免儒戶的兵賦,忽必烈也答應了。在元好問看來,正是新興的元朝的橫戈鐵馬,激發了他當今世界殊的豪情,他把弘揚儒學、光大文化的重任寄託在了這個新興王朝的統治者身上。

正是這種責任的擔當,使得中華文明通過不斷消化吸收少數民族文化,形成了兼容幷包、深厚博大的體系。

也正是有這些眼光長遠的知識分子,才使中華文化歷經年久而越來越豐富多彩,終致出現了五十六個民族團結和睦、異彩紛呈的良好局面。如今,當我們生活在這片地域廣闊、文化深厚的土地上,懷想起那些爲中華文化積澱而努力的那些各個民族的人們,不禁由衷地感慨。

大哉,無好問!正是有你們這些文化仁人的堅守,纔有了中華文明的異彩綻放,也纔有了五十六個民族同唱一首歌的團結景象。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