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面對大家都束手無策的蝗災,姚崇是用什麼方法治理的?

面對大家都束手無策的蝗災,姚崇是用什麼方法治理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姚崇,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此人的歷史事蹟。

蝗災是一種非常棘手的自然災害,大量的蝗蟲破壞糧食,不僅會帶來經濟上的損失,嚴重的話還會發生饑荒。在古代,蝗災更是百姓的惡夢。在唐玄宗時期,河南、山東等地就發生過一起嚴重的蝗災,百姓面對大量蝗蟲來襲根本束手無策,後來宰相姚崇負責治理這道難題,在他的領導下,官民齊心協力終於是將蝗蟲驅趕走,那姚崇究竟是用什麼方法治理蝗災的呢?下面就來了解下這段歷史吧。

據悉,嚴重的蝗災正肆虐東非,說是二十多年不遇,現已向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等國蔓延。2020年2月11日,聯合國糧農組織向全球發出了預警,希高度戒備,防止被入侵國家出現糧荒。

這蝗災,與水災、旱災並稱爲世界上發生頻次較多的三大自然災害,的確不容小視,其破壞力之大,自古以來就令人震驚。其始作俑者乃蝗蟲,也就是螞蚱,俗稱"蚱蜢",藥食兩用昆蟲,是有名的農業害蟲之一,善於飛行和跳躍,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以植物葉片爲食,多則成災。

我國曆史上,因蝗蟲產生的蝗災亦不甚枚舉,大唐時期有名的蝗災就有發生於太宗時期貞觀二年,玄宗時期開元三年、四年及僖宗時期乾符二年(875年)等年間,達四次之多。

這開元三年、四年的蝗災,即公元715年、716年發生於玄宗開元時期的蝗災,主要爆發于山東地區,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河北及山東等地。這連續兩年的蝗災,可謂蝗蟲成雲,鋪天蓋地,所過之處,莊稼盡掃而空。無可奈何的老百姓,有的在受災的農田旁燒香、禱告,有的獻上各式祭品,但就是不敢捕殺蝗蟲。

以致史書如是雲:"開元三年,山東大蝗;開元四年,山東蝗復大起,民祭且拜,坐視食苗不敢捕。"

此境令大唐朝野震悚,玄宗皇帝更是憂心忡忡:長期下去,如何是好?遂召集朝臣商議。

危急之下,時任宰相的政治家姚崇衝破重重阻力,力主捕殺蝗蟲,果斷治理蝗災,使老百姓得以"躬耕於其田"。

這就是史上有名的"姚崇治煌"。

面對大家都束手無策的蝗災,姚崇是用什麼方法治理的?

一、姚崇其人

姚崇,字元之,公元651年出生於陝州,自幼灑脫,注重氣節,勤習武藝,二十歲後開始飽讀詩書,其灼灼才華得以夯實,從而"以文華著名",現有詩作6首存於世錄入《全唐詩》中,代表作如《秋夜望月》、《夜渡江》等;文章有24篇錄入《全唐文》,著有文集十卷。

姚崇年少時,以孝敬皇帝(李弘)挽郎的身份步入仕途,後憑自身實力考中下筆成章舉,不久,授予濮州司倉參軍,因管理有方遷任夏官郎中,後累遷至兵部郎中。

公元696年,正值武則天主政時期,因契丹李盡忠、孫萬榮起兵作亂,入侵河北。時年45歲的兵部郎中姚崇據此提出了自己有條有理的軍務處置方案,得到武則天賞識。

此亂平定後,武則天便擢升48歲的姚崇爲兵部侍郎,後遷兵部尚書、同平章事,名列宰相,儉樸持家的姚崇至此入列大唐重臣之列。

"神龍政變"後,武則天還位於兒子唐中宗,姚崇貶任爲中州刺史。景雲元年,唐睿宗繼位後,59歲的姚崇被徵召還朝,復任宰相,與名相宋璟通力協作,整飭朝綱,一時頗有初唐"貞觀"之風,與當年的宰相房玄齡、杜如晦時稱大唐"四大賢相"。

唐玄宗李隆基親政後,姚崇再度得到尊崇重用,復拜爲兵部尚書、同平章事,後封樑國公,遷中書令。

由此,資歷深厚的三朝元老姚崇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輔政才能,提出《十事要說》,傾力社會改革,實行新政,取得了卓著成效。

"姚崇除蝗"就是此間的業績典範之一,爲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雄厚的政治經濟基礎。

由此,姚崇也被後世譽爲"救時宰相"。開元九年(721年),七十一歲的姚崇去世,被追贈爲太保、揚州大都督,諡號"文貞"。

面對大家都束手無策的蝗災,姚崇是用什麼方法治理的? 第2張

二、"姚崇治蝗"的困境

那時對自然災害的治理,尤其是煌災,難度相當大,根本沒有如今有效的防治蝗蟲的高科技手段和先進武器,就是在思想上也遠沒有今天正確的意識。

由於古人對蝗蟲的敬畏,認爲蝗蟲是神蟲(蝗神),使得人們普遍質疑"除蝗"的正確性。

即便在繁華的大唐,科技知識依舊匱乏,唐人亦深受"天人感應"思想的影響,認爲"蝗災"與日食等天文現象都是自然規律,不容反抗,若強力除去人們敬畏的蝗蟲,必將受到天譴,不積功德,將受到更重的懲罰。

爲此,老百姓對"除蝗"並沒有多大積極性。

就是重量級的朝廷官員也多有反對的聲音。大唐"山東蝗災"發生後,最典型的就是汴州刺史倪若水的拒絕"除蝗"和宰相盧懷慎對"除蝗"不願擔當。

時任汴州刺史、從三品大員倪若水最初在接到朝廷命令"除蝗"時,公開拒絕,以前趙皇帝劉聰治理蝗災失敗爲由,質疑朝廷下達"除蝗"的命令是不正確的。

這在《新唐書》曾明確記載:倪若水上言,"除天災者當以德,若劉聰除蝗不克而害愈甚。"

同爲宰相的盧懷慎更不願擔當,遙相呼應,直言面對蝗災這樣的"天災",應當敬畏,這不是人力可以戰勝的,若執意除蝗,會導致更大的災難。

朝野一時議論紛紛,令玄宗皇帝李隆基也擔心起來:"時議者喧譁,帝疑,復以問崇"。

在這樣空前的壓力之下,"姚崇治煌"面臨的困境可以說是史無前例,既有皇帝的憂心,又有重臣的反對甚至阻礙,更有老百姓的不認同……

姚崇要成功治理山東蝗災有多難?不言而喻,簡直難於上青天。

面對大家都束手無策的蝗災,姚崇是用什麼方法治理的? 第3張

三、姚崇是怎樣成功應對蝗災的

困境並沒有讓姚崇止步,這位千古賢相以他卓越的才能和非凡的膽識迎難而上,逐一破除了治理蝗災所遭遇的每一道難題。

面對老百姓對蝗蟲的敬畏,質疑"除蝗"是否正確這一最大的問題時,姚崇果斷採取了"夜間坑埋法",派出御史擔任捕蝗使,帶領老百姓在夜間焚火,在田土旁邊挖一個坑,因蝗蟲怕人,容易捕捉,捕捉到蝗蟲後一邊用火焚燒,一邊就近掩埋於坑內。

此舉不僅可以科學"除蝗",又體現爲對蝗蟲的人性化處理,得到當時的老百姓理解和擁護,認爲這樣處理蝗蟲是恰當的。

更主要的是,蝗蟲對莊稼的危害,老百姓也是明白的,若聽之任之,勢必會造成自身必然的饑荒。

"夜間坑埋法"讓老百姓在心理上得到撫慰,一當在"除蝗"的思想認識上"解放"後,老百姓的積極性便調動起來,從而賣力地參與到應對煌災的行動中來。

於是"夜間坑埋法"除蝗得到普遍推行,效果也日益明顯起來。

面對汴州刺史倪若水和宰相盧懷慎跳出來"潑冷水",姚崇採取了不同的方式應對。對汴州刺史倪若水予以正面應對,引導他必須帶頭除蝗。

姚崇根據倪若水的反對意見,採取"以己之道、還治其身"的方法,正面指出他不能以前趙皇帝劉聰除蝗失敗的例子作比:劉聰弒兄上位是"僞主","除蝗"的失敗是顯而易見,而當今玄宗皇帝李隆基是以太子之位名正言順上位,"除蝗"怎會失敗呢?如果你倪若水不盡心辦好"除蝗"工作,那"除蝗"失敗豈不坐實你"借古諷今"的罪名?

非等閒之輩的倪若水聽出了姚崇的玄外之音,當即嚇出一聲冷汗,不敢再反對,於是帶頭積極配合"除蝗":"若水懼,乃縱捕,得蝗十四萬石。"

這在《全唐文》"報倪若水捕蝗牒"中就曾詳實地記述了姚崇對倪若水的質問:

劉聰僞主也,德不勝妖;今之聖朝也,妖不勝德。古之良守,蝗蟲避境。若言修德可勉,彼豈無德致然?今坐看食苗,忍而不救,因此饑饉,將何自安?對宰相盧懷慎的不支持,姚崇則以大無畏的擔當精神直面怒懟。

面對大家都束手無策的蝗災,姚崇是用什麼方法治理的? 第4張

在盧懷慎上言"凡天災,安可以人力制也,且殺蟲多,必戾和氣…"時,姚崇當面"引經據典"地予以反駁:過去楚王毫不猶豫地吞蛭,終於治好了頑疾;孫叔敖果斷地斬蛇,從而降下福報。如今蝗蟲還可以驅除,若任它成災,谷將被食盡,那時老百姓怎麼辦?滅蝗救人,如有禍殃歸我姚崇獨自承擔,不會推諉給你!

一番大氣凜然的話語,顯示了姚崇斬釘截鐵的有力聲音和擔責精神,駁得盧懷慎啞口無語。

面對玄宗皇帝猶豫不決及擔心時,姚崇的舉措則體現了政治家的魄力、水平和作爲。

在山東蝗災發生時,姚崇便向玄宗皇帝上奏:

《詩》雲:秉彼蟊賊,付畀炎心。漢光武詔曰:勉順時政,勸督農桑。"去彼暝域,以及蟊賊。"此除蝗誼也。且蝗畏人易驅,又由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憚勸。請夜設火,坎其旁,且焚且瘞,蝗乃可盡,古有討除不勝者,特人不用命耳。

由此"引經據典",托出"除蝗"之法,有力地說服了玄宗皇帝,得到玄宗皇帝的首肯,同意姚崇牽總"除蝗"。

後來姚崇面對玄宗皇帝的擔心,又及時、耐心地奏報,予以解釋:過去曹魏時期山東發生蝗災,忍而不滅蝗,以致後來饑荒而人相食;後秦王朝時的蝗災,草木被齧盡,以致牛馬無食相互啃毛。

接着分析當下面臨危急的蝗災形勢:飛蝗已遍地皆是,還會反覆繁殖,而且河南河北家無隔日儲糧,一無收穫百姓就要流離失所,國家安危也在於此。況且滅蝗即或不能滅盡,也比留下來成災患爲好。

一番忠言比對,陳述厲害關係,讓賢明的玄宗皇帝在權衡利弊得失後,去除了憂心,令姚崇全力"除蝗"。由此,在關鍵時刻,玄宗皇帝給了姚崇"除蝗"的定心丸,從而姚崇得以成功地完成治理蝗災的使命。

"姚崇治蝗"可謂功不可沒,是爲記。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