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破解騎射無敵論:遊牧民族稱霸的真正原因!

破解騎射無敵論:遊牧民族稱霸的真正原因!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破解騎射無敵論:遊牧民族稱霸的真正原因!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曾幾何時,在簡體漢語網絡軍事圈裏,興起了騎射無敵的理論,他們以匈奴對漢朝的戰鬥,帕提亞在卡萊之戰中擊敗羅馬,還有蒙古西征到東歐的戰果爲支撐,得出騎射是一種無解的無敵戰術。打了就跑的騷擾戰術,就是遊牧民族稱霸天下的核心祕密。更有甚者得出結論:因爲西方屢次被東方騎射手擊敗,而匈奴突厥蒙古都被漢唐宋擊敗過,所以漢唐宋的武力遠遠強於西方。但是實際情況真的如此嗎?

當然不是,本文在前人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思考,從騎射技術的來源和本質,農耕民族對抗遊牧民族的戰術,以及遊牧民族稱霸的真正原因,這三個角度來反駁這個不經之論,並分析這一現象興起的原因。

騎射的本質:缺乏護甲防禦的非接觸性戰鬥

破解騎射無敵論:遊牧民族稱霸的真正原因!

大部分人對於騎射的想象源自蒙古人

騎射來源於遊牧民族的射獵習慣。草原上的物產比較單一,遊牧民獲得食物的主要方式,是通過牲畜這種生物轉化器,將人類不可以直接食用的草轉化成人可以吃與食用的乳肉和皮毛,但是草原上的畜羣會面臨雪災和瘟疫,所以他們需要其他的食物來源作爲補充。騎馬射獵就成了遊牧民族補充肉食的重要方式。

除了沒有攻擊性的狐狸和兔子之外,有的動物比如虎狼是有攻擊性的,所以需要與對手保持一定的距離;所以騎射手們需要在一定的距離之外殺敵。這就是騎射戰術的生產生活原型。因爲遊牧男子乃至女子都喜歡集體騎馬射箭打獵。這就爲遊牧民族軍隊能施展騎射戰術打下了基礎。

破解騎射無敵論:遊牧民族稱霸的真正原因! 第2張

匈牙利人卡薩先生的騎射表演

騎射弱點:距離近&速度慢

破解騎射無敵論:遊牧民族稱霸的真正原因! 第3張

橫行一時的匈人 往往需要裹挾大量的外族部隊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此時早期的遊牧民族是普遍缺乏金屬防禦工具的,比如匈奴人的裝備是"皮甲木薦",皮革製作的護甲和木盾牌,還有皮毛製作的外衣;根據金國人的記載,蒙古人早期也很缺乏金屬武器和護甲,多使用骨質箭頭和皮革護甲,將皮鼓架在駱駝背上。所以在這種戰士缺乏護甲的情況下,遊牧勇士們被迫進行非接觸性的戰鬥,因爲缺乏護甲,所以不到迫不得已這些戰士會努力避免近戰。所以遊牧民族的騎射並不是十分灑脫風流的戰術,而是迫不得已採用的保命手段。

此外,根據現代匈牙利人卡薩先生開設的騎射學校的練習顯示,遊牧民族戰士騎射時,因爲馬背的顛簸不定,所以騎手們不得不在離目標較近的距離才能放箭殺敵,一般是10-20多步的距離。

如果說現代人的還原不能再現古代的情況,無獨有偶,另一個很好的例子是學習了匈奴人戰術的騎射英雄李廣,史記的記載是"其射,見敵急,非在數十步之內,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李廣爲了保證騎射的準確率,在馬背上也是要等敵人進入了有效射程,才予以射殺,否則絕不輕易放箭。

破解騎射無敵論:遊牧民族稱霸的真正原因! 第4張

飛將軍李廣就需要在近距離內彎弓搭箭

在南宋軍事家彭大雅的《黑韃事略》裏,蒙古人的戰術甚至是"臂團牌,下馬步射。一步中鏑,則兩旁必潰,潰則必亂,從亂疾入";"其步射,八字腳步闊而腰蹲,故能有力而穿札";一旦遇到陣型嚴密的敵人,在將他們包圍之後,蒙古人的戰術是下馬步射,力道很大,一旦射中就能射倒敵人,射倒敵人,就能動搖敵人的戰陣。可見在必要的時刻,蒙古人爲了保證射擊準確性,會下馬步射,力求一擊必中。換而言之,馬背騎射不僅距離近,而且準確率不高;13世紀,教皇的使者柏朗嘉賓出使蒙古時,寫下了《柏朗嘉賓蒙古行紀》,蒙古戰士的基本武器是三張弓,分別用於步射與騎射等不同情況。

破解騎射無敵論:遊牧民族稱霸的真正原因! 第5張

優秀的步兵不會在騎兵面前沒有還手之力

除此之外,施展騎射戰術時,騎兵的速度是要減慢的。比如卡萊之戰中,面對帕提亞騎射手的襲擊,克拉蘇派出軍中的凱爾特輕步兵上前去驅散騎射手;能用步行部隊去驅散騎射手,說明這些騎射手的速度比較慢,速度在步兵趕得上的範圍之內;後來橫掃東歐的匈人騎射手,也是在很近的距離才放箭殺敵的。其實根據後面的分析,在這種情況下,步兵並不是沒有機會還擊騎射手。

破解騎射無敵論:遊牧民族稱霸的真正原因! 第6張

在近距離內射中羅馬人的匈人騎兵

一旦追擊者的速度快於騎射手,而騎射手又缺乏肉搏能力,那麼騎射手就很危險:比如到了19世紀60年代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根據英法聯軍寫的《遠征中國日記》記載,騎着高頭大馬,使用歐式裝備,騎着歐洲軍馬的印度錫克教騎兵回憶,僧格林沁手下的蒙古軍馬相當於歐洲捨得藍羣島的矮馬,肩高不足120cm,在機動性上毫無優勢,很容易被錫克騎兵追上。

這是因爲此時的蒙古高原已經沒有了遊牧民族鼎盛時代的頻繁對外交流,蒙古的盟旗制度,讓牧民開始分區放牧,活動範圍日益固定,近乎定居,所以馬種嚴重退化,和13世紀鼎盛時代的祖先們不可同日而語。而且,此時的蒙古騎兵開始使用鳥槍了,而且多次成功地使用穿插迂迴戰術。但是根據英軍的回憶,他們也是騎馬衝到射程內,下馬立足於地,然後放槍或者射箭,甚至不上前肉搏。

破解騎射無敵論:遊牧民族稱霸的真正原因! 第7張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蒙古騎兵

遇到了善於衝鋒的費恩錫克教騎兵團,這些蒙古騎兵同樣是不善於近戰,不能頑強地肉搏,在射擊一陣後只能往後逃跑。根據印度參戰者後來回憶,這些蒙古兵一旦被抓住,就幾乎沒有能力反抗了。可見一旦騎射手基本的速度優勢都保不住,又缺乏近戰技能,基本上只能任人宰殺了。戰後,英國軍官指着滿地身材強健的屍體,認可蒙古人和滿人的勇氣,但也指出他們只是缺乏正確的軍事訓練。

也就是說,騎射手的速度優勢和活動空間一旦不復存在,那騎射的威力就會不復存在。所以,歷史上的農耕民族就是用自然地理或者使用陣型的方式,限制遊牧騎射手的機動能力,進而將對手擊敗。一個很早的例子是希波戰爭裏的馬拉松之戰。因爲山海相依的馬拉松平原地形有限,所以波斯軍隊按照三個戰陣排開之後,戰場上沒有騎兵的位置,所以達提斯只能選擇先將騎兵裝船撤走。結果將戰鬥變成了有利於希臘人的步兵決戰,波斯騎兵完全沒有用武之地,希臘人最後得以大獲全勝。

破解騎射無敵論:遊牧民族稱霸的真正原因! 第8張

著名的波斯騎兵在馬拉松戰役中竟然毫無存在感

公元955年的萊西菲爾德戰役中,爲了限制馬扎爾輕騎兵的機動性,奧托大帝在馬扎爾人歸國的道路上嚴陣以待。他提前把守着馬扎爾人歸國的必經之路,萊西河渡口。馬扎爾人第一次渡河之後遭到了德軍騎兵的狙擊之後,又計劃從上游迂迴渡河,但是同樣受到了德意志軍隊的狙擊。前有強敵,後有大河阻擋,馬扎爾人的機動性大打折扣。而此時的德意志騎兵已經大量裝備盾牌和鎖子甲,在擋住了馬扎爾人的騎射之後。投入近戰,他們在近戰中將對手狠狠屠戮。

戰國時代在北方戰場上,面對匈奴人的挑釁,李牧採用的是非常沉着的戰術。一面用牛肉犒勞部下,一面操練戰士,嚴禁士兵不服從指揮,私自出戰應敵。在用人口與牲畜作爲誘餌,施與匈奴小恩小惠之後,引得匈奴單于的主力大舉出動。在匈奴單于劫掠人口和牲畜的時候,李牧看到匈奴人因爲劫掠財物和牲畜而隊形分散,行動緩慢,這才下令車騎部隊大張左右翼,從兩側發動鉗形攻勢,大破匈奴軍隊,這也是農耕民族軍隊使用戰術拖住遊牧民族限制其機動性的經典戰例。

破解騎射無敵論:遊牧民族稱霸的真正原因! 第9張

馬扎爾人就在戰術被針對的情況下迅速失敗

農耕步兵VS遊牧騎兵的經典戰例

破解騎射無敵論:遊牧民族稱霸的真正原因! 第10張

萊西菲爾德戰役可被視爲定居勢力對抗遊牧騎兵的典型

在歷史上,不論是野戰還是守城戰,都不乏農耕民族對抗遊牧民騎兵的經典戰例和經典戰術。除了向釣魚城那樣用堅城固守,在野戰之中,非常典型的例子是功敗垂成的卡萊之戰和浚稷山之戰,以及劉裕平定南燕的野戰。三場戰役中,面對遊牧軍隊,三支精銳的農耕大軍的部署有共同點,那就是利用有利地形,結陣而戰,乃至構建移動掩體。騎射戰術並不十分致命。

漢匈浚稽山之戰

破解騎射無敵論:遊牧民族稱霸的真正原因! 第11張

現代人復原的漢朝戰車工事

公元前99年的浚稽山之戰中,李陵率五千荊楚勇士從居延向北行軍一個月,尋找單于的軍隊作戰。在浚稽山與且鞮侯單于的三萬人馬遭遇,匈奴軍將漢軍圍在兩山之間。漢軍以輜重車和武鋼車爲營,佈陣於營內,前列士兵持戟盾,後列士兵持弓弩,嚴陣以待。匈奴見漢軍人少,便向漢軍進攻,結果遭到漢軍的大黃和擘張弩的射擊,損失慘重,被迫退走上山,因漢軍追擊又損失了不少人。單于聽說戰況不利後,馬上讓左右部八萬騎攻打李陵,李陵且戰且退,傷輕者推車,能揮舞武器的人繼續保持警戒狀態作戰。

在保持着隊形後撤了十餘天之後,漢軍來到了一片無名的大澤之中。那裏有很多蘆葦,屬於易燃物。於是匈奴兵順風放火燒漢軍,爲了阻止火勢的蔓延,漢軍進行了反向縱火,預先燒掉周圍的蘆草來自保防止火勢進一步蔓延。退至一片山地之後,單于派兵攻擊,李陵順勢讓荊楚勇士在森林中與不善步戰和林地作戰的匈奴兵下馬格鬥,善於用劍和近戰的荊楚勇士發揮地形優勢,再次重創對手,斬殺千人

破解騎射無敵論:遊牧民族稱霸的真正原因! 第12張

匈奴騎兵非常講究戰場選擇

在看到李陵的軍隊如此驍勇之後,單于萌生了退意。認爲這是漢朝的精銳部隊,不能強取。所以準備放棄,但是匈奴貴族認爲如果此戰放走了漢軍只會讓漢軍更加輕視匈奴。於是匈奴人整兵再戰。

後來,一名軍侯管敢被校尉侮辱。一怒之下投降匈奴,把漢軍弩矢即將用完的情況告訴了匈奴人。於是單于軍隊加快了放箭的速度和密度,匈奴人還跑到山地投石放箭,並大量使用滾石。此時漢軍的箭矢即將用完,剩下的人只能用近戰武器防禦,但是由於車陣的防禦作用,和漢軍精良的扎甲,此時漢軍還有3000多人。最後在比較靠近漢境的山地,全軍傷亡慘重的情況下,漢軍加速撤退,放棄了賴以防禦的車陣,結果不斷遭到敵軍的騷然與擊殺,傷亡日益變多。李凌在此局面下,對戰役的結局已不抱希望,故下令全軍化整爲零突圍,自己則帶着十餘人和韓延年一起突圍,最終戰敗投降。失去了指揮官的漢軍只有400多人逃回了漢境。

破解騎射無敵論:遊牧民族稱霸的真正原因! 第13張

正與匈奴騎兵近身搏鬥的漢軍

從這一戰可以看出,在軍侯管敢泄露漢軍虛實之前,漢軍的出彩表演和頑強作戰已經讓單于的鬥志動搖。如果沒有軍情泄露發生,漢軍可能會有3000多人返回漢塞。而這一戰的關鍵就在於漢軍步兵採用了合理的戰法:用輜重車作爲移動掩體,作爲防護屏障,這樣的陣型,非常有利於漢軍步弩手的發揮。因爲是步射而不是騎射,所以漢軍的射擊距離和準確度,比匈奴騎射手高得多。匈奴弓箭手給漢軍造成的傷害,主要發生在漢軍箭矢用完,且拋棄了輜重車之後。且漢軍給匈奴人造成的傷害,遠遠大於匈奴對漢軍造成的傷亡。而且李陵的步兵將對手引入了有利於自己發揮而不利於對手行動的林地戰場(楚地多山林),從而放大了優勢。

不僅僅是漢弩,其實各個文明都認識到了步射比騎射的射程遠,準確度高。因爲步兵射手們可以以地面爲支點,可以使用大力量的弓弩發射重箭,其射程和威力自然遠遠勝過騎射。英國長弓手在克雷西之戰和阿金庫爾之戰中,通過拋射能夠對200米外的敵人進行打擊。《宋史·兵志》提到選拔弓手需要60步開外,12箭射中6發;13世紀中葉。蒙古在第二次入侵匈牙利之後,匈牙利人在加固國防時特意提到要多訓練弩兵,"弩兵對蒙古騎兵特別有效"。其實匈牙利位於東歐,軍隊中不缺乏突厥系的欽察人和庫曼人提供的騎射手。但是能在和蒙古人實戰中總結出這個結論,正是基於騎射和步射的差距而言的。也就是說在騎射手逼近這些步兵射手,衝到他們10-20米左右的距離時,他們的對手已經可以放箭殺敵了。相比於顛簸的馬背,步射手因爲沒有顛簸的問題,所以射速其實比騎射手有優勢。

破解騎射無敵論:遊牧民族稱霸的真正原因! 第14張

著名的英格蘭長弓陣地 同樣是任何騎兵的噩夢

晉燕臨朐之戰

破解騎射無敵論:遊牧民族稱霸的真正原因! 第15張

南北朝時期存在大量的騎兵戰案例

類似的成功戰例,還有劉裕北伐南燕的戰鬥。公元409年,趁着南燕內亂,劉裕北伐慕容鮮卑中最弱的政權南燕。北伐的東晉軍越過了大峴山之後,迅速進入了華北平原。南燕皇帝慕容超派10000名虎皮具裝騎兵圍攻晉軍。由於敵強我弱,劉裕命令部下先堅守用輜重車和戰車組建的車營。晉軍對在車營外奔馳的鮮卑具裝騎兵施放弓弩,在近戰中會用馬槊和長矛捅殺敵人。鮮卑具裝騎兵的彎弓射擊和騎馬衝擊,都沒有突破晉軍的車陣,晉軍步兵也沒有外出作戰。和浚稽山之戰不同,鮮卑具裝騎兵不是輕裝爲主的匈奴騎射手。時間一久,這些重騎兵就下馬步戰,試圖翻越晉軍的車城,和晉軍肉搏。但是一天的奮戰之後,晉軍也沒有崩潰,車城牢牢地把守在晉軍手中。

交戰至半晚,由於鮮卑人野戰優勢太大,晉軍再頑強也難以在平原地帶持久堅守。爲了避免與對手陷入鏖戰的僵局,晉軍施展了南朝軍隊的拿手好戲--劫營。

破解騎射無敵論:遊牧民族稱霸的真正原因! 第16張

南朝一直努力維持着自己的騎兵部隊

劉裕派遣步兵5000人繞道包抄臨朐城,乘虛攻克了這裏。城裏不僅有燕國皇帝的御馬、印璽、輦輿等皇家用品,還有燕國將士的家屬。克城之後還大肆鼓譟吶喊,插上晉軍的旗幟,宣稱晉軍已經從海路而來,截斷了鮮卑人的退路。爲此,他們還展示了繳獲的慕容超的御用物品。這給十分疲憊的燕軍以巨大的心理壓力。最後慕容超不戰先亂,自己帶騎兵逃跑回都城。劉裕縱兵追擊,大敗燕軍,斬殺了十餘員燕將。失去了具裝騎兵主力的燕軍不戰自潰。

這一戰中劉裕和李陵類似,也是用車營防禦遊牧騎兵的衝鋒和放箭,在白天頂住了敵軍的兇猛衝擊,保全了全軍的主力。只有如此,纔有餘力在夜晚展開劫營行動,避免了第二天繼續苦戰,爲未來的攻城戰保存了實力。

卡萊之戰

破解騎射無敵論:遊牧民族稱霸的真正原因! 第17張

大部分吹卡萊的人其實對戰役細節並沒有認識

在西方的卡萊之戰中,遮天蓋地的騎射箭雨並不是羅馬軍隊失敗的主要因素。根據普魯塔克的《希臘羅馬名人傳》記載,公元前53年,在面對遠道而來的羅馬克拉蘇大軍時,帕提亞人將重騎兵隱藏在外圍,騎射手和步弓手們繞着羅馬的步兵們射箭,逼迫羅馬軍隊擺出盾陣龜縮原地難以運動。但是箭矢僅僅落在了羅馬人的盾牌上,很少有羅馬人倒下。唯一的壓力就是因弓箭增多,重量增加的盾牌讓羅馬人持盾的手臂不堪重負。

克拉蘇先是指望着耗盡帕提亞騎射手的弓箭,等他們箭射完了再肉搏。但是帕提亞人的一隊重騎兵帶着絲綢旗幟悄悄進入了戰場,對着羅馬人的隊伍開始迂迴。

破解騎射無敵論:遊牧民族稱霸的真正原因! 第18張

帕提亞重騎兵其實發揮了關鍵作用

克拉蘇見狀,派自己兒子巴布留斯帶着羅馬軍中的輕裝凱爾特騎兵去應敵。然而這些帕提亞重騎兵進行了一次詐敗。巴布留斯隨即追擊而去,當凱爾特騎兵超過了羅馬大軍能夠馳援的距離時。巴布留斯才發現自己陷入了帕提亞人的包圍,四下衝來的人馬俱甲的帕提亞重騎兵將凱爾特騎兵們殺了個全軍覆沒。失去大量騎兵又缺乏投射兵力的羅馬軍團至此陷入被動。

看到帕提亞人用馬匹揹着箭袋前來補給後,最終羅馬軍官在帕提亞的談判場合上表現失當,失去了信心,引發了全軍的恐懼,最後失敗。其實克拉蘇遇到的問題還有誤入乾旱地帶,缺乏水源,以及羅馬軍隊信息不對等,全軍心理崩潰。騎射只是諸多因素中不太重要的因素之一。

破解騎射無敵論:遊牧民族稱霸的真正原因! 第19張

帕提亞的勝利 無論如何都是輕騎兵的單獨功勞

《黑韃事略》:解讀標準的遊牧戰術

破解騎射無敵論:遊牧民族稱霸的真正原因! 第20張

蒙古人同樣是正確理解遊牧騎兵的鑰匙

對比以上三場戰役,我們可以發現,騎射給晉軍,漢軍和羅馬軍團帶來的直接傷害小的可憐,遊牧民族自己也很清楚這一點。他們戰術的核心在於發揮戰馬的速度,實現在戰場上的戰術機動。

然後,我們可以看看遊牧民族是怎麼對抗農耕民族軍隊的。根據他們的敘述,騎射在戰鬥中帶來的心理威懾遠大於實際殺傷。

破解騎射無敵論:遊牧民族稱霸的真正原因! 第21張

曾被大量觀察和記錄的蒙古人 非常具有說服力

根據出使過蒙古的南宋軍事家彭大雅寫的《黑韃事略》的記載,蒙古人此時已經從西亞學習了比較先進的鎧甲技術,加強了單兵防禦力。1232年他前往蒙古時,第一次西征已經順利結束,彭大雅看到了技術加強的蒙古人,蒙古軍中4成肉搏,6成遠射,可聚可散,能分能合,有着極強的機動性:

其陣利野戰,不見利不進。動靜之間,知敵強弱;百騎不撓,可裏萬衆;千騎分張,可監百里;推堅陷陣,全藉前鋒;衽革當先,例十之三......大率步宜整,而騎宜分。敵分亦分,敵合亦合,故其騎突也,或遠或近,或多或少,或聚或散,或出或沒,來如天墜,去如雷逝,謂之「鴉兵撒星陣。」其合而分,視馬棰之所向;其分而合,聽姑詭之聲以自爲號",敵分亦分,敵合亦合,就是極強機動性的體現。

破解騎射無敵論:遊牧民族稱霸的真正原因! 第22張

蒙古人有着非常嚴格的作戰規範

蒙古人在野戰中大致是按照如下的步驟作戰的:

1. 在開戰之前,爲了避免出現馬拉松之戰的情況,蒙古人會先偵查地形:"其破敵,則登高眺遠,先審地勢,察敵情僞,專務乘亂",在確定有足夠開擴的地形供騎兵馳騁之後纔會進一步作戰;

2. 在實戰中,蒙古軍按照4成近戰騎兵,6成騎射手的比例分配兵力,他們會先圍着對手繞圈,通過戰馬的揚塵和士兵的吼叫恐嚇對手,"待其兵寡,然後則先以土撒,後以木拖,使塵沖天地,疑兵衆";

3. 這樣的聲勢非常浩大,對初次面對遊牧民族的農耕民族有很強的震懾力,"百騎不撓,可裏萬衆;千騎分張,可監百里";

4. 如果對手的陣型嚴密,他們會用釋放畜羣衝擊敵陣的方式擾亂敵軍戰陣,"敵或堅壁,百計不中,則必驅牛畜或鞭生馬,以生馬攪地,敵陣鮮有不敗";

5. 如果敵人依舊不爲所動,那麼可以用騎射放箭:"敵或森戟外列,拒馬絕其奔突,則環騎疏哨,時發一矢,使敵勞動",或者是下馬步射:"或臂團牌,下馬步射。一步中鏑,則兩旁必潰,潰則必亂,從亂疾入"擾亂敵軍陣型,使之陣列鬆動;

6. 最後,蒙古人會按照梯隊依次發動衝擊,動搖對手的陣型,"故交鋒之始,每以騎隊輕突敵陣,一衝才動,則不論衆寡,長驅直入";

7. 在確定對手陣型鬆動之後,所有騎兵結束外圍的環繞騎行,按照約定發出總攻信號,一起圍攻包圍圈中的敵人:"兵既四合,則最後至者一聲姑詭,四方八面響應齊力,一時俱撞"。

破解騎射無敵論:遊牧民族稱霸的真正原因! 第23張

蒙古人絕非靠騎射一招打天下

也就是說,在以上幾個環節中,騎射僅僅是一環,其實遊牧民族最後的殲敵核心還是落在近戰殺敵上;之前所有的行動都是爲最後的衝鋒做準備的。而且蒙古人自己都指出:必要的時刻需要用精準而且力道大弓箭,下馬步射破壞對方的陣型,這效果是騎射所達不到的。

而且遊牧民族所在的亞歐大陸草原內部,大多屬於非季風區和遠離海洋的乾旱區,缺乏植被和豐富的物產。所以入侵這裏的外族軍隊有非常巨大的後勤壓力,後勤壓力是延緩侵略者的天然優勢。公元前6世紀末期,波斯大王大流士遠征斯基泰領土時,讓把守亞歐浮橋的希臘僕從軍以60天爲限。60天之後如果波斯大軍不返回,希臘人就可以回家。可見強大如波斯帝國,都很難持久的支撐農耕大軍在草原地帶徵戰;所以漢初的樊噲提出要橫行匈奴中,被朝臣駁回是一個道理;漢武帝的連年征戰,造成了海內空耗,人口減半,可見連續對北方遊牧作戰是非常消耗實力的。遊牧民族的強大,也部分受惠於他們的地理位置。

破解騎射無敵論:遊牧民族稱霸的真正原因! 第24張

蒙古人的失敗戰役 同樣是陷入無望的近戰

在戰場上,騎射只是戰術的一個環節,戰爭的成敗是戰術,士氣,訓練,地理,裝備多個變量共同作用的結果,比如成吉思汗嚴厲的軍令和法典,是讓蒙古人區別於流寇化的蒙兀兒的重要因素。而國運興衰則和戰爭勝敗沒有必然的關係。國運興衰本身還有很多的時機因素,比如蒙古崛起正好趕上了亞歐大陸上強權的普遍性衰敗,在遇到馬穆魯克前還沒有遇到等量齊觀,棋逢對手的敵人。

比騎射無敵論更好玩而可笑的,其實是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一談到蒙古滅宋就說都是蒙古打斷了中國提前進入近代社會的道路,將近代中國落後世界歸咎於某次外族入侵,絲毫不反省本國地理和文化給文明發展帶來的問題。

但是一提到蒙古西征,蒙古軍打敗了東歐的幾個二流角色和衰敗的阿拉伯帝國。某些人又狡黠地用起蒙古人的戰果,推導出“蒙古不等式”:表示南宋和金被蒙古打死雖敗猶榮,而且蒙古滅宋時間最長。所以宋的軍事力量強於蒙古,又強於阿拉伯強於西歐。絲毫不考慮具體戰役的具體細節,一提到近代中國落後於西方,就是蒙滿入侵禍亂神州。這樣的論斷,和不自我反思,逃避自身責任的不負責者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