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寒食”傳統是怎麼來的?歷史上皇宮防火制度的來源!

“寒食”傳統是怎麼來的?歷史上皇宮防火制度的來源!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寒食”傳統是怎麼來的?歷史上皇宮防火制度的來源!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作爲皇帝本人所居住的場所,古代的皇宮除了防備反叛謀逆之外,最警惕的莫過火災。在古老的周朝,就已經建立了具體的火災報警制度,並規定一年中有些時段完全禁火。這個制度被後人逐漸稱爲紀念伯夷叔齊的“寒食”傳統。

“寒食”傳統是怎麼來的?歷史上皇宮防火制度的來源!

寒食節實際上源自古老的防火制度

歷代中央政權都有負責首都的防火部隊。漢朝以管理長安治安的執金吾,擔任長安的防火職責。唐朝也編制有專門的消防單位“武侯鋪”。後來的宋朝消防單位“水行”,規模一度達到數千人。明清兩朝也不忘建立了有專業技術的防火部隊。

然而,即使這樣嚴防死守,歷代皇帝的居所仍然會時不時的被火災所破壞。有時候甚至整個皇宮都會被燒成廢墟。

“寒食”傳統是怎麼來的?歷史上皇宮防火制度的來源! 第2張

阿房宮極有可能在秦朝滅亡時還未建成

最爲人所熟知的一次燒皇宮事件,莫過於項羽燒阿房宮。但最近的考古證據證實,阿房宮在項羽來到咸陽時並未建成。如果他確實有過縱火,燒燬的也不過是未完成的阿房宮地基和一些建築材料罷了。

其實如果不是戰亂,秦漢皇宮遭到的損失通常都不算大。比起後來的王朝,秦漢首都的人口密度和建築分佈密度都比較小,建築與建築之間有大片空白地帶可以作爲防火帶。但火災警報仍然時不時在長安、洛陽或者別地的離宮響起。如漢順帝時期洛陽宮失火,財物宮藏焚燒殆盡。漢章帝時代新平公主家起火,火勢蔓延到皇宮西閣。末期的漢桓帝時代,皇宮失火多達11次。

“寒食”傳統是怎麼來的?歷史上皇宮防火制度的來源! 第3張

漢朝的長安復原圖

唐朝也不是一個皇宮火災特別頻繁的年代。因爲公元7-9世紀的氣候溫潤、雨水充沛,唐朝還對首都的居民區進行嚴格的區塊劃分。當時實行的坊市制度,是在居民區坊和商業區市之間留有足夠的空間且嚴禁隨意走動。這樣約束市民自由的做法,同時也降低了火災的發生頻率。到了坊市制度被打破、京師人口密度大增的宋明兩朝,火災便終於成爲皇宮的最大威脅。

宋朝最有名的皇宮火災發生在1032年。當時的文德殿修繕完成,大火突然在皇宮中燃起,迅速延燒到崇德殿、長春殿、會慶殿等主要建築,直至將皇宮主要殿堂燒成一片白地。

“寒食”傳統是怎麼來的?歷史上皇宮防火制度的來源! 第4張

密密麻麻的宋朝房屋 其實是火災的隱患

這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災難事件,宋仁宗派人調查火災原因。最後認定是一名負責縫紉的宮人,因使用火斗不慎引發事故。火斗就是現代的熨斗,但在沒有電的時代,需要將火斗中投入燒紅的炭塊使用。

不過,宋朝君臣們顯然還沒有學會將所有責任都推給臨時工。在確認直接責任人後,權知開封府指出了火災發生的真正原因:後宮人口密度大、居住空間狹小、鍋竈距離樑柱等木製構件太近。長期炊事產生的熱量使木材幹燥,形成了巨大隱患。

“寒食”傳統是怎麼來的?歷史上皇宮防火制度的來源! 第5張

北宋皇宮最小 也容易被火災吞蝕

到了南宋時期,首都臨安的人口更加膨脹,甚至出現了多層木製建築重疊的貧民窟,普通的一間鋪面的寬度上下竟然居住了10戶人家。在這樣侷促的空間佈局下,南宋火災的規模和造成的損失都非常驚人。

1132年的臨安大火,一個時辰內數萬家付之一炬,就連高宗的養老地德壽宮也難以避免。1208年,一場大火將皇居以北的街道一掃而空,一多半的臨安城都葬於火海。一直到南宋被蒙古滅亡,火災仍然在杭州肆虐不止。1277年的一場大火,就將南宋留下的皇宮完全焚燬。

“寒食”傳統是怎麼來的?歷史上皇宮防火制度的來源! 第6張

南宋的臨安同樣面臨過於擁擠問題

到了明朝,火神也完全沒有放過老朱家的意思。明成祖有一次命人在午門前放焰火慶祝元旦佳節,卻點燃了午門城樓。大火燃燒不止,甚至燒死了現場負責指揮滅火的最高官員,最終將午門完全燒燬。

公元1421年,故宮三大殿被雷擊起火,其主殿奉天殿被燒成白地。雖然朱棣千方百計加強安全措施,隨後的十多年裏故宮仍然年年火災。一直到朱棣死的時候,三大殿的重修都還沒有完工。

“寒食”傳統是怎麼來的?歷史上皇宮防火制度的來源! 第7張

朱棣時代落成的紫禁城就數次遭遇火災

1443年,正統皇帝重修好的奉天殿再次被雷擊起火。幸好時值大雨,火情被及時控制。正德皇帝時代的火災則極富個人色彩。爲了熱鬧氣氛,他命人在皇宮中廣置彩燈、大放鞭炮。鞭炮引燃了連串的彩燈,彩燈又點燃了囤積的鞭炮,最終燒燬宮殿六間。

到了1557年的嘉靖皇帝統治時期,雷擊再一次讓三大殿起火。這次火勢依舊兇猛,一共燒燬三殿二樓十五座宮門。幸好嘉靖指揮人及時運走了永樂大典,不然這部大作可能早在嘉靖朝就已經被大火吞噬了。

“寒食”傳統是怎麼來的?歷史上皇宮防火制度的來源! 第8張

明朝的紫禁城佈局

不過這還不是明朝皇宮被燒的最高峯。萬曆統治時期除了令人匪夷所思的王恭廠爆炸事件外,還有不可思議的三大殿第三次遭雷擊事件。這一次雷擊大火幾乎和嘉靖時的那場大火一模一樣,將三大殿的主建築羣完全夷爲平地。明朝爲此花了30年時間,纔再一次重建了三大殿。

清朝有鑑於明朝皇宮遭受的巨大火災損失,對故宮進行了徹底改造。首先在建築與建築之間增加磚石結構的山牆,阻斷木製建築之間火災的蔓延。其次從日本引進了新式滅火工具“水龍”,一種可以用於室內滅火的高效工具。第三在宮中廣設水缸,命人嚴加巡邏,尋找隱藏的火情。

“寒食”傳統是怎麼來的?歷史上皇宮防火制度的來源! 第9張

引進自日本的 “水龍”

有清一代,類似三大殿完全燒燬的慘劇未再發生。但故宮火情仍舊時有傳出,甚至連逃過三大殿焚燬之災的永樂大典也在一次乾清宮火災中毀滅。

直到今天,建築密度過大、以木結構建築爲主的故宮,依然是消防部門需要全力戒備的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