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清朝大學士制度不是清人的原創?它沿襲了明朝舊有的規制

清朝大學士制度不是清人的原創?它沿襲了明朝舊有的規制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政治制度和人類社會當中的其他很多物事一樣,都是有傳承的,這是最基本的概念,讀者必須明瞭。基於這一概念,就清朝的大學士制度而言,它並不是清人的原創或者發明,它完全是沿襲了明朝舊有的規制而成的。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清朝大學士制度不是清人的原創?它沿襲了明朝舊有的規制

在清朝,起初,凡是被授予大學士的人,他必須要兼六部之中某一部的尚書。

所謂六部,是指隋唐以後,對中央行政機構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的總稱。隋朝始設六部,初稱爲吏、禮、兵、都官、度支、工部,很快,改都官爲刑部、改度支爲民部;遂有吏、禮、兵、刑、民、工六部。唐高宗(李治)即位後,改民部爲戶部,吏、禮、兵、刑、戶、工六部定型。

六部沿革,其脈絡,須從前代說起:秦漢時,九卿分掌中央行政事務;魏晉以後,由尚書分曹治事。至隋朝,始確定以六部爲尚書省的組成部分,掌管全國行政事務。中唐至五代,六部權力削弱,形同虛設。

北宋前期,軍政歸樞密院,財政歸三司,六部所掌事務甚少,各部正官除特旨供職者外,其餘皆爲寄祿官;元豐改制後,六部復行其本職。西夏、遼代、金朝等各代,均仿漢人之制,設置六部。元代,以六部改屬中書省。

明初,沿襲元制,朱元璋洪武十三(公元1380年)罷除宰相之職,廢掉中書省,解析其政,分歸六部,至此,六部各自獨立,直接聽命於皇帝,地位更甲尊崇。

清代,承襲明制;清德宗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增設外務部,班列在六部之上;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897年),改戶部爲度支部;改兵部爲陸軍部;改刑部爲法部;改禮部爲典禮院;又增設農工商部(工部併入其中)、民政部、學部等,至此,六部之稱遂廢。

最先,大學士必須兼任六部中之中某一部的尚書。但是,必須清楚,此時大學士所兼任之六部尚書,並非實職,而是虛銜,他們並不實際參與管理其所兼任之“某一部”的事務。這個時候,六部尚書,各另有其人。

到了清高宗乾隆(公元1736年~公元1796年)中葉,此時的大學士,在兼任六部中的某一部尚書時,纔開始出現其真實管理所兼任“某一部”具體事務的情況。

清仁宗嘉慶(公元1796年~公元1820年)年間,大學士兼任六部中的某一部尚書時,真實管理其所兼任之部的具體事務,已經被確定爲常規,是必須如此的。

這樣一來,大學士所兼的尚書職務,就是名副其實的,而且是官職分明的。

這裏需要解釋的是,自從軍機處設立之後,大學士就不再參與機要事務了。

清朝大學士制度不是清人的原創?它沿襲了明朝舊有的規制 第2張

大學士原本屬於內閣,但是,在有了軍機處之後,內閣權力自然相應被削弱。自此之後,內閣之中,大學士所承辦的事情,主要是每天對各部、各省上呈的文件進行初步的答覆;還有,就是承擔向下發佈朝廷的文件;另外,對朝廷所採納的上報文件,必須以正式公文的形式發佈出去。

大學士名義上所擔負的上述這些事情,其中很多還被中書所分擔;當然,上述這些事情,日常還有侍讀管理;所以,大學士基本上都是坐享其成而已。那個侍候,國家如果沒有大的典禮、大的會議,大學士實際上是全年都不用去內閣的。

後來,朝廷覺得這樣不行,於是,朝廷纔開始讓大學士兼六種之中某一部的尚書職位,這樣一來,大學士就沒有理由再常年不上班了,同時,大學士也有個官方的去處了。

當然,大學士的兼差,並不僅僅侷限於兼某一部的職,也有部分大學士位高望重,便同時兼任多個職位。這種情況下的大學士,他可能就是全力實際管理其所兼職位的事務,內閣的事,他基本上是不參與的。

以上,是關於大學士的概述,下面,就來說一說清朝大學士的殿閣設置。

清朝立國初期的大學士,分爲三院,分別是:弘文院大學士、祕書院大學士、國史院大學士。

清世祖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改三院大學士爲四殿二閣大學士。這四殿大學士分別是:中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這二閣大學士分別是: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

清世祖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又恢復爲原來的三院大學士:弘文院大學士、祕書院大學士、國史院大學士。

清聖祖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又改爲四殿大學士:中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

清聖祖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又改爲三殿二閣大學士。這三殿大學士分別是: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這二閣大學士分別是: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

到了清高宗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才確定爲三殿三閣大學士。這三殿大學士分別是: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這三閣大學士分別是: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

清朝大學士制度不是清人的原創?它沿襲了明朝舊有的規制 第3張

到了這個侍候,大學士在員額上也有了初步的規定,也就是:大學士只設四員。

此前,清朝的大學士的員額是沒有定數的,其數額範圍是從五、六位到十一、十二位不等。

但是,到了清高宗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保和殿大學士、文忠公富察·傅恆去世之後,保和殿就不再設置大學士。

自此以後,清朝的大學士,只剩下了二殿三閣。這二殿大學士分別是: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這三閣大學士分別是: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

至於大學士授職時的名稱,自清聖祖康熙以來,並沒有定例可循。

所以,有些時候,某殿某閣,並沒有設置大學士;而有些時候,一殿一閣之中,可能同時有好幾人被授予相同的大學士銜。

到了清仁宗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以後,纔開始在每殿每閣各設一名大學士;但是,那個時候,已經確定,大學士的員額僅限四名;須知,二殿三閣共有五缺,因員額四員,所以,大學士的確定,就只能是二殿二閣,一殿三閣這樣來組合了。這種組合,也沒有規律,主要看皇帝高興,由其心情決定。

以上在介紹大學士的過程中,大學士的名位次序,也如文中的排列,從先到後,即由大至小。比如三院中,弘文院大學士第一、祕書院大學士第二、國史院大學士第三;二殿三閣中,文華殿大學士最尊英殿大學士次之,文淵閣大學士再次之、東閣大學士又次之、體仁閣大學士最末。

這種大學士制度,一直沿襲傳承到了清末。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