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清朝有哪些救災制度?清朝的救災制度完善嗎?

清朝有哪些救災制度?清朝的救災制度完善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這裏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清朝的救災制度,歡迎關注哦。

清朝立國近300年,各類災荒層出不窮。爲此,清朝建立了一系列救災制度。哪怕用現代眼光來看,這些救災制度都比較完備,考慮得也很周到。

那麼,清朝有哪些救災制度呢?

清朝有哪些救災制度?清朝的救災制度完善嗎?

《大清會典》記載:“凡荒政十有二:一曰備祲;二曰除孽;三曰救荒;四曰發賑;五曰減糶;六曰出貸;七曰蠲賦;八曰緩徵;九曰通商;十曰勸輸;十有一曰興土築;十有二曰集流亡。”這就是說,清朝建立了12條救災制度,既沿用了歷朝歷代的救災辦法,又在這些救災辦法上有所創新。

對於災民來說,這12條救災制度,比較行之有效的有如下幾條。

清朝有哪些救災制度?清朝的救災制度完善嗎? 第2張

一是蠲賦。

蠲賦的意思是免除錢糧賦稅。在清朝時期,遇到災荒時,免除錢糧賦稅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辦法。1645年,直隸霸州等8縣發生水災,順治皇帝下令將這8縣的錢糧賦稅予以免除。清朝老百姓最大的負擔就是錢糧賦稅。免除錢糧賦稅,對他們來說能夠極大地減輕負擔。

二是發賑。

發賑的意思是用錢糧無償救濟災民。災荒發生後,老百姓的農作物往往減產,甚至顆粒無收。單純的免除錢糧賦稅,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時候,就需要朝廷和地方官員發放一定數額的錢糧,讓老百姓保命。清朝時期設立了各種粥廠,爲受災的老百姓提供米粥,也有發賑之意。

清朝有哪些救災制度?清朝的救災制度完善嗎? 第3張

三是減糶。

減糶的意思是將常平倉糧米減價出售。清朝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倉儲制度——常平倉、社倉和義倉。當風調雨順時、糧食豐收時,朝廷將糧食儲備起來;當遇到各種災荒後,朝廷就把這些儲備糧食減價出售,平抑糧食價格,老百姓也能夠通過此舉得到實惠。

清朝注重採取市場調節手段,比如出貸和興土築。出貸是指朝廷借錢給災民,用以災後重建;興土築是指朝廷實施農田水利建設,募集災民勞作,每日發放錢糧。

清朝有哪些救災制度?清朝的救災制度完善嗎? 第4張

此外,清朝還鼓勵紳商捐資救荒,即勸輸。爲此,不惜開設捐局,拿出官帽子來作爲獎勵。1877年,山西發生罕見災荒,曾國荃被朝廷任命爲山西巡撫,走馬上任時,朝廷沒有撥付一文錢賑災款,而是發給他虛銜實職空白執照各2000張。

然而,遺憾的是,儘管清朝建立了比較完備的救災制度,但每次發生災荒後,仍然有大批災民死去。光是在曾國荃參與賑災的“丁丑奇荒”中,全國受災人口就多達2億,死亡人數達到了1300萬。

清朝有哪些救災制度?清朝的救災制度完善嗎? 第5張

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一是政治腐敗的惡果。

在清朝前期,尤其是康熙、雍正時期,政治較爲清明,國力較爲雄厚,朝廷有能力實施各種農田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災害的發生。但到了清朝晚期,貪污腐敗之風盛行,官員經常在農田水利工程上貪污剋扣,導致水利失修,河防鬆弛,河道梗阻,災荒便頻繁出現。

有的膽子大的官員,甚至在賑災款裏上下其手,中飽私囊,這就使得發生災荒後,災民得不到應有的救援。乾隆時期,爆發了被稱爲清代第一大貪污案的甘肅冒賑案。該案中,甘肅各級官員一共侵佔貪污賑災銀子2915600兩,令人觸目驚心。

清朝有哪些救災制度?清朝的救災制度完善嗎? 第6張

二是苛捐雜稅的惡果。

1644年清朝入關後,面臨着動盪不安的局面。康熙皇帝爲了安撫民心,博得天下百姓的好感與信任,於1712年宣佈“永不加賦”,這就是說,清朝徵收賦稅的標準,一概以1712年的賦稅額度爲徵收基數,無論人口怎樣增加,都不準增加稅賦。

在清朝前期,朝廷的確執行了“永不加賦”的祖訓。可是,隨着人口不斷增多,管理成本和國家機器規模日趨龐大,朝廷每年所徵收的稅賦已經入不敷出了。爲了不違背祖訓,清朝皇帝不得不挖空心思,設立了一些五花八門、光怪陸離的稅種,讓老百姓的負擔一天天沉重起來。

清朝有哪些救災制度?清朝的救災制度完善嗎? 第7張

到了清朝晚期,由於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等對外戰爭的失敗,朝廷被迫簽訂了大量不平等條約。這些不平等條約除了要割讓土地外,還要支付天文數字一般的賠款。這些賠款最終都變成苛捐雜稅,轉移到老百姓頭上。

絕大多數老百姓被苛捐雜稅壓得沉不住氣,掙扎在生存線上,極少有糧食和其他財力儲備,抵抗災荒的能力極爲薄弱。一旦發生災荒,他們立即陷入等死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