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蜀漢作爲三國中最弱的一個,諸葛亮對國內的農業如何發展?

蜀漢作爲三國中最弱的一個,諸葛亮對國內的農業如何發展?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7.2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民以食爲天,我國自古就是農業大國,歷代封建王朝都將農業作爲治國之本。自漢以來,戰亂不斷,人口流失,影響社會生產,對於統治階級構成一定困擾。蜀漢作爲三國中國力最弱,連年北伐征戰,糧食供應更爲重要。因此諸葛亮重視農業發展,巴蜀成爲天府之國。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蜀漢作爲三國中最弱的一個,諸葛亮對國內的農業如何發展?

蜀漢政權控制下的益州地區,可以分爲三部分,一是益州本部,以川西平原爲中心的巴蜀地區;二是作爲益州北面門戶的漢中盆地;三是益州西南部的南中地區。

前兩個部分自戰國以來已得到較好的開發,其經濟發展水平不亞於中原地區,故而很早便有“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美譽。公元188年(漢靈帝中平五年)以後,劉焉、劉璋父子先後領益州牧,統治益州本部;而漢中則在道教首領張魯的控制之下。那時,中原大亂,益州獨安,故而流民不斷遷入。

史載:“南陽,三輔人流入益州者數萬家”,而關西(關中隴右)民從子午谷奔漢中者亦“數萬家”。在劉備規取前,益州是“國富民強,戶口百萬”,漢中地區也是“民殷國富”。這同慘遭破壞,戶口“十才一在”的中原形成顯著的反差。

由於劉備集團佔據益州之後所面臨的社會經濟狀況同北方的曹魏集團不一樣,因而治理蜀漢,恢復、發展經濟的政策便呈現出一定的差異。首先,恢復農業生產不是採取以大規模屯田爲主的措施,而是大力扶植和發展州郡農業經濟。史載,劉備既定益州以後,曾有人建議,將成都城內屋舍和城外園地桑田分賜將士,趙雲反對說:“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令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劉備接受了這個意見。

蜀漢作爲三國中最弱的一個,諸葛亮對國內的農業如何發展? 第2張

這樣,讓百姓“安居復業”,然後徵其賦役,就成爲蜀漢發展農業的基本政策,並得以延續下去。小農經濟是蜀漢立國的基礎,諸葛亮作爲蜀漢政權的實際治理者,深諳足兵足食是“富國安家”之根本,也是匡復漢室的前提條件。因此,他始終重視“務農殖穀”這件大事。爲了保證農業豐收,諸葛亮十分重視農田水利灌溉事業。自戰國時秦蜀守李冰作都江堰以來,它一直是西蜀農業的命脈,諸葛亮繼續維護這裏的水利設施

諸葛亮在發展州郡農業的同時,也進行屯田。由於益州的經濟沒有遭受如中原那樣嚴重的破壞,沒有廣行屯田的必要和可能,故而,其屯田的規模也不如魏、吳大。儘管如此,它對減省軍糧轉運之煩,減少小農的經濟負擔,還是有積極意義的。

諸葛亮徵南中後,促進了南中的進一步開發及其與內地的聯繫。李恢爲庲降都督(今雲南曲靖),重視農業生產,所在屯墾,政績頗著,故南人稱味縣爲“屯下”。他又遷濮民數千落於雲南、建寧二郡從事農業生產。他在任期間徵調耕牛、戰馬、金、銀、犀革等,使軍國所用充足。史稱諸葛亮治蜀“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畜積饒。”就是對他發展農業的肯定。

諸葛亮死後,蔣琬、費禕相繼執政,繼續執行諸葛亮的既定國策,重視內部安定,沒有輕易出兵攻魏。因此,蜀中農業生產在這一時期能持續穩定發展。直至蜀末,猶謂“男女布野,農谷棲畝”,農業也未受到根本損傷。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