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甗作爲古代的蒸食器,後作爲什麼流行於商至漢代?

甗作爲古代的蒸食器,後作爲什麼流行於商至漢代?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8.3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甗,是蒸食器,分上下兩部分甑和鬲,有的是連體,有的是分開的。如1976年河南安陽婦好墓出土的,商代晚期的婦好分體甗,通高35.5釐米。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甗作爲古代的蒸食器,後作爲什麼流行於商至漢代?

甗是什麼

原爲烹飪用的廚具,後作爲禮器流行於商至漢代,造型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稱爲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於蒸汽通過;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間可燒火加熱。

商代甗多爲圓形,直耳,侈口,束腰,袋狀腹,腹下設錐足或柱形足,器體厚重。商早期花紋簡單,晚期多用獸面紋裝飾。西周除沿襲商代形式外,還出現了附耳,有的上下部可以分開,在下半部也加附耳,同時還出現了長方形甗。春秋戰國時,器身變薄,袋足消失,許多器物不再用花紋裝飾。

甗在商代早期至西周晚期,基本上都是甗鬲合體的,春秋早期以後則多爲甑鬲式。商代的甗一般甑部較深,比例上略大於鬲部,多爲立耳。

西周的甗則甑部與鬲部的高度相差不大,附耳較多。西周中期開始出現方甗。春秋以後,甗的甑部多爲大口斜腹的式樣,即甑的底徑要大大地小於口徑。殷墟婦好墓出土的三聯甗,卻是在一個長方形鬲部上置3個甗,這僅是極個別的特例。除實用外,西周末春秋初,甗還是禮器,與鼎、簋、豆、壺、盤等組成成套隨葬品。

大多數的甗爲聯體鑄造。最獨特的是婦好墓出土的三聯甗,甑鬲分體,鬲體長方案形,六隻方足,腹底平,中空可以盛水,其下可以焚火。案面上有三個竈孔,分置三甑,可以同時炊煮幾種食物。

構造特色

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稱爲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於蒸汽通過;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間可燒火加熱。

甗作爲古代的蒸食器,後作爲什麼流行於商至漢代? 第2張

商代甗多爲圓形,直耳,侈口,束腰,袋狀腹,腹下設錐足或柱形足,器體厚重。商早期花紋簡單,晚期多用獸面紋裝飾。西周除沿襲商代形式外,還出現了附耳,有的上下部可以分開,在下半部也加附耳,同時還出現了長方形甗。春秋戰國時,器身變薄,袋足消失,許多器物不再用花紋裝飾。甗在商代早期至西周晚期,基本上都是甑鬲合體的,春秋早期以後則多爲漸高式。商代的甗一般甑部較深,比例上略大於鬲部,多爲立耳。

西周的甗則甑部與鬲部的高度相差不大,附耳較多。西周中期開始出現方甗。春秋以後,甗的甑部多爲大口斜腹的式樣,即甑的底徑要大大地小於口徑。殷墟婦好墓出土的三聯甗,卻是在一個長方形鬲部上置3個甑,這僅是極個別的特例。除實用外,西周末春秋初,甗還是禮器,與鼎、簋、豆、壺、盤等組成成套隨葬品。

典型代表

三聯甗

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三聯甗是“婦好”生前蒸飯或祭祀時使用的器物,不僅鑄造精良,造型更是非常獨特。甗,本是一種蒸飯器,相當於現代的蒸鍋。每件甗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部分稱爲“甑”,盛放待蒸的食物;其底部是“箅”,有若干通氣的孔;下部分爲“鬲”,用以煮水。

春秋四蛇飾甗

春秋時期飪食器,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春秋四蛇飾甗,高44.7cm,寬33.7cm,口徑28.7×23.2cm,重12.3kg。甗分體式。甑呈長方鬥形,春秋四蛇飾甗無隔,腹高深,上部外侈,下部收斂,平底上有箅孔,甑下有榫圈,是爲子口。鬲直口附耳,口內有用來插甑之榫圈的凹形母口,肩四角各飾以盤蛇,蛇上頸昂起,雙眼凸於頭頂處,鬲鼓腹,飾四球,分襠線連於腰際,足爲蹄形。甑腹飾有三層勾連雷紋,耳飾變體重環紋,鬲腹飾蛇紋,四條盤蛇身上飾鱗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