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歷經朝代更迭與代代相傳,中國玉器文化有着怎樣的發展?

歷經朝代更迭與代代相傳,中國玉器文化有着怎樣的發展?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玉,石之美者有五德”,起源於原始社會的中國玉器,歷經朝代更迭,代代相傳。中國玉器文化的起源和發展是什麼呢?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是世界上的產玉大國,因玉代表着美麗、富足和永恆,歷來被國人所喜愛。中國人對玉的喜愛與崇拜,促成了玉器藝術在中國的早熟與巨大成就。在中國悠久的文化藝術史上,玉器藝術一直是一個奇葩,閃耀着奪目的光彩。

歷經朝代更迭與代代相傳,中國玉器文化有着怎樣的發展?

自玉器問世以後,它就和整個社會歷史的進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了。中國有着8000年的用玉曆史,3000年的玉器研究史,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尊玉、愛玉的民族心理。玉的神化和靈物概念、特殊權力都根植於此。玉文化本身作爲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幾千年文明史中有着無法估量的深遠影響。

中國是禮儀之邦,自古以來,內涵豐富而又深厚的禮玉文化,始終貫穿於民族文化發展的整個過程。

起源

早在8000年前裴李崗文化時期,就有玉器了。裴李崗文化的賈湖遺址出土了許多綠松石小型飾物和玉兵器等。在陝西南鄭龍崗寺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墓地中,曾發現24件玉器,淅川下王崗遺址也出土了少量仰韶文化的玉環和玉石墜飾。

這些玉器種類較雜,且與石質生產工具共出,在當時人們的觀念上,很可能只是把玉器作爲較精美耐用的生產工具看待,並未賦予其特別含義。

新石器時期,玉璇璣是這一時期龍山文化典型的玉器,此類玉器有何用途,到目前爲止尚無定論。璇璣一詞初見於《尚書.舜典》:“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成了人們猜測“璇璣”功用的一種依據。據《賞玉與琢玉》一書載:“璇璣:器形如壁,外形等距順向外出3個、4個或6個尖角。

發展

商周時期是我國古代玉器藝術的成長期,表現出強烈的時代性,首先是神權和禮儀特徵,玉器在品種、數量、使用範圍上更加豐富,在祭祀、喪葬和禮儀的運用上更加規範。其次是商周時期生活實用玉器大量涌現,開拓了實用玉器的先河。再次裝飾器是商周玉器的大宗,這些裝飾品既有美觀作用,有些還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徵。

玉器的創作手法也進行了大量的創新和改革。在玉器製作過程中,夏商周由於對於人類社會的崇拜,在玉器製作底部儘可能地誇大局部。這個時候的玉器特點不要求形狀非常類似,而是希望以一種類似於國畫寫意的手法突出玉器創作的神韻。

在玉器製作的過程中,人們在此時表達的是一種更加真實和天然的玉器創作手法、

周王朝是當時集玉器創作的大成,結合了古代一種非常重要的文化習俗,即祭祀活動,古代周王朝的玉器創作在這個時候相關的禮儀發展有了很密切的聯繫。

《周禮》中這樣說道:“以玉做六器,以禮天地四方。六器:即“鑒、琮、圭、璋、琥、璜”。“璧”爲平圓形中間有孔的玉;“琮"爲外邊八角,中間圓形的玉;“圭"爲長條形,上尖下方,亦有平頭的玉璋爲形狀如圭,兩頭帶尖,或有上端斜邊的玉“琥"爲弧形,雕成虎形的玉,“璜"則爲弧形,一般雕成龍形、魚形的玉。

古人的方位順序爲天、地、東、南、西、北,所以《周禮》中這樣規定:“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

過去,春秋戰國常被人並列提及,但這是兩個有時間差異的時期,表現在玉作上,當然有工藝、紋飾差異。早期爲陰線雙鉤細虺龍紋,稍後隱地浮起,爲夾雜粗扭絲紋的寬線虺龍紋。再後虺龍紋縮化,隱藏衍變爲以雲紋、谷紋細小扭絲紋相雜的抽象虺龍紋,只具其意而失形最後甚至意也消失了。這時的紋飾還有云紋、谷紋.鱗紋、絢索紋、扭絲紋等。

春秋玉器早期有一些圓雕作品,但整個時代以片狀器爲多,早期多單面飾,晚期以雙面飾爲大宗。

歷經朝代更迭與代代相傳,中國玉器文化有着怎樣的發展? 第2張

這一時期玉器作爲天子分封諸侯的信物。

春秋戰國到秦漢之際,儒家興起,儒家提倡君子如玉。在儒學重視美玉的背後,不難發現,儒學有意賦予美玉以深刻的內涵,特別是孔子關於玉有德的論述,更是將儒學與美玉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儒學借玉器爲載體,實現了完美的闡述與道德說教。由此,玉器成爲儒家思想傳承的介體,更成爲儒學道德說教的完美利器。

東漢末,由於玄學的興起及統治者對儒的冷淡使其發展得以抑制。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則呈現了全面衰退的局面,受其影響,玉器的發展也變得緩慢。

魏晉南北朝,隨着儒學的衰退,玉器的質與量亦呈現衰落的勢態。佛教與道教的興起,呈現出與儒學相爭之態,亦影響了玉器的發展。特別是道教信奉老莊之學,追求長生不老之術,玉器恰恰在此時被人們視爲盤中餐,食玉成爲一時之風氣。

唐朝,尤其是盛唐時期,那種包容萬物的氣勢,不僅鑄造了燦爛輝煌、舉世矚目的唐文化,而且單從玉器的角度來看,也呈現出不同於以往的特點。

唐代玉器的品種式樣幾乎是全新的,即使名稱仍如前期,但形式也是各不相同,作用也較單純,多數與實用和佩戴有關。漢魏時期曾有迴光返照的禮器和盛極一時的葬玉幾已消失。所見者主要有作佩飾用的玉簪(或玉簪頭),玉梳(或玉梳背),玉鐲、玉帶板,玉人神仙佛以及作實用的玉杯等實用器具。

中國玉器發展至宋代又進入了一個燦爛的階段。它以中國傳統紋飾和自然寫實爲主,更加細緻地觀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美的情趣,描寫生活中美的動態。

此時的藝術作品,沒有過分的矯揉造作,比較接近現實。同時也比較講究細膩純潔、意境高雅的文人格調,給人一種清新舒暢、自然恬靜的含蓄美。擺脫了禮制的束縛,完成了向世俗化、生活日用化的轉型,與當時的繪畫、雕塑工藝同步發展。這個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特殊時期。

兩宋玉器製作規模擴大,在皇宮裏設制玉作所,民間出現大量玉器作坊,使玉器從官廷內院走入民間。宋代玉禮器大減,雕刻玉器以人爲本,以人爲用。玩味盛濃,民俗味道增加,工藝寫實,貼近自然。

玉器發展到金元時期,題材與風格均發生了明顯的創新與轉變。在繼承宋遼文化傳統的基礎上,較多的融入了本民族生活與文化的典型特徵,體現了中原傳統文化和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和相互滲透,反映了金元民族對傳統文化的吸收、借鑑與傳承、發揚,以及民族融合與一統。

元代玉器在藝術表現手法方面,變化不甚明顯。但與宋代玉器纖細秀麗的風格迥然不同,元代玉器比較講究作品的氣韻和粗放性,不求具體描繪,不講究細部的刻畫,頗具元人健壯豪邁的氣魄。

明清時期的玉器較爲注重技巧,而非神韻。玉器發展已經從五代十國、宋、元時期講究神韻,有一定的迷信思想體現,轉變到精雕細琢、以材定型,以型喻美,通過玉器材料的特點來追求玉的特有之美,體現吉祥如意,如清慈禧太后非常喜歡的翡翠西瓜,就是從選材入手,突出玉器的創意,藉助玉石材質的特點呈現出栩栩如生的西瓜。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