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秦國成了六國的極大威脅,是因張儀要比蘇秦更勝一籌嗎?

秦國成了六國的極大威脅,是因張儀要比蘇秦更勝一籌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8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蘇秦和張儀,合縱和連橫,兩人各自用自己的不同的理念和做法,達成了自己人生中的巔峯,蘇秦提出合縱,聯合六國的勢力對抗秦國,而張儀則是破解了合縱,以連橫來瓦解六國的聯盟,最終的結果也很明顯,連橫勝出,秦國對六國也成了極大的威脅。但爲何連橫能夠破解合縱?是因爲張儀要比蘇秦更勝一籌嗎?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秦國成了六國的極大威脅,是因張儀要比蘇秦更勝一籌嗎?

一、張儀和蘇秦誰厲害

歷史上,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最穩定的諸侯國,雖然地處邊陲,但明君聖主層出不窮,又擁有富饒千里的關中要地,一直謀劃着向東擴張之路。眼看秦國日益做強做大,老鄰居“趙魏韓楚”四國開始焦慮不安,迫切需要一種帶領它們走出困境的戰術。

於是,大才子蘇秦應運而生,蘇秦遊說於其他六國,促成合縱之勢,設置出一道阻止秦國東進的“屏障”,六國聯合抗秦之路由此開啓。

蘇秦是草根出身,有幸拜於鬼谷子門下,研習“捭闔之術”。剛剛學成下山時,蘇秦躊躇滿志投靠秦國,原本想着藉助大國的舞臺可以一展拳腳,沒想到秦惠文王沒有接受蘇秦的主張。失落的蘇秦只好遠走六國,將原有的“連橫”之術改成“合縱之術”。

很快,蘇秦便找到自己的政治知音——燕文公。二人促膝長談一拍即合,紛紛感嘆相遇恨晚。蘇秦受到燕文公的支持,先後來到“趙、韓、魏、齊、楚”,成功遊說它們的諸侯王。牛人就是牛人,蘇秦不但將六國國君遊說成功,還同時成爲六國的國相,到此合縱之勢算是形成。

蘇秦“合縱之術”的觀點有兩項核心:一曰抑秦,秦國日益強大,各路諸侯不能放任發展,要採取策略抑制秦國壯大;二曰抱團,秦國強大後必然會採取東進之路,諸侯國沒有一人能夠與強秦抗衡,所以要抱團取暖。

張儀原本是魏國貴族後裔,家道中落後投身鬼谷子門下,與蘇秦同窗而習“捭闔之術”。同窗期間,蘇秦一直很賞識張儀的聰慧,認爲張儀將來必然會有番大作爲,蘇秦對張儀內心充滿着“欣賞與妒忌”的矛盾。最初蘇秦遊說各國時,正趕上秦國伐趙,爲了讓自己的“合縱之術”形成,阻止秦國趕在前頭伐趙,蘇秦便將故友張儀請來侮辱一番。用激將法,促使張儀投到秦國遊說秦惠文王,以此爲自己“合縱”大業爭取時間。

果不其然,張儀受辱後出於報復,成功博取秦惠文王的支持。此時,秦國在張儀的帶領下緊鑼密鼓地謀劃“連橫之術”。令蘇秦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小學弟張儀果然不同凡人,不僅坐上秦國的國相,還成功竄動齊楚兩國,搞出一條東西“連橫之術”,成功地瓦解掉蘇秦苦心經營多年的合縱局勢。張儀憑藉的無非是“三寸不爛之舌”的遊說法,將齊楚韓魏等沒有遠見卓識的諸侯國“威逼利誘”下,玩弄於股掌之間。

張儀“連橫之術”也有兩大核心觀點:一曰威逼弱者,派遣使者整日對弱小的諸侯國鼓吹秦國的強大,趁機向小諸侯國索要土地;二是利誘強者,對於那些強大的諸侯國比如齊楚,要與它們交好會盟,私下達成瓜分周圍小國的共識,使其選擇中立的態度。

秦國成了六國的極大威脅,是因張儀要比蘇秦更勝一籌嗎? 第2張

二、爲何連橫始終能夠破解合縱

在戰國的外交場上,主要盛行就是兩種大的方略,其中一個就是合縱,另外的一個就是連橫的策略,這兩種大略實際上是相互對立的存在,合縱是主要用於弱小的國家來抱團去對付強大的國家的,而連橫是強大的國家用於去拆散其他國家的聯盟的。說白了就是一個想辦法讓大家抱團來打,另外一個就是想辦法拆散這些抱團的國家再打,那麼這兩種的策略哪個要更好呢?實際上在戰國的發展中,連橫是一直都處在上風,可以說是很好贏下了合縱的戰略。

最爲經典的一個例子就是秦與其他各國的關係,在秦成功崛起了之後,其他各國是爲了對付它多次達成了同盟,可是前後沒有一次是真正把秦給打敗的,反而都讓秦國用連橫的方法把他們的聯盟一次次給拆散了。真正合縱成功的也就是關東地區的這些國家起來把齊給打敗了,可以說合縱對於整個戰局的影響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反而是秦依靠着連橫的方法,成功把東部的這些國家給分割開來,然後一個一個的收拾,最終是取得了勝利。

爲什麼合縱沒有辦法取得最後的勝利呢?其實這個問題比較簡單了,因爲合縱本身就存在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對於各國來說,沒有誰是真正的要更加強大的,秦齊一直都是東西部的頂級強國了,可是它們都沒有力量去直接消滅七雄裏面的任何一個,畢竟在這些平衡的局面裏面,一旦有這個動靜就會立馬引發其他國家的合力攻擊。

這些國家在本身上力量差得非常有限,所以合縱一開始目的就非常不明確,不是針對某個國家的,也不是針對某個特定的環境的,那麼合縱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本身這些國家的同盟就存在着問題,畢竟這些國家經常是相互來打,彼此的矛盾都非常深了,即便是爲了保存自己,也都是相互爲了自己的利益不相讓,這就使得這些國家的聯盟本身就非常鬆散。

這對於連橫來說就是非常容易破解的了,只要利用這些國家的矛盾和利益關係,就可以輕鬆化解這些國家的聯盟,那麼合縱就搞不成了,所以戰國時期真正形成同盟的沒有幾個,反而是各打各的纔是主要的情況,合縱的失敗自然就沒有辦法避免了。

秦國成了六國的極大威脅,是因張儀要比蘇秦更勝一籌嗎? 第3張

三、蘇秦和張儀到底誰更勝一籌

就二人的仕途來說,張儀是強於蘇秦的。蘇秦晚於張儀拜入鬼谷子門下,雖師出同門,兩人都能言善辯、才華橫溢。但他們的境遇卻大不相同:張儀首創連橫的外交政策,他遊說秦國周圍的國家依附秦,從而得到庇護,以免受到其它比自己強的國家的攻打,他的政論得到了秦惠文王的賞識,而後被封了官職。

蘇秦的仕途並不像張儀那麼順坦,他出師後屢屢碰壁,一身才華無處施展,受挫心灰後苦讀《陰符》,以合縱的政略遊說六國共同攻打秦國,其名氣與處境纔有所好轉。他們二人的仕途似乎和他們的運氣相關,張儀的運氣好,較早地出現了機遇,並及時把握住了,他連橫的政論爲秦國帶來了可觀的利益,從而得到了秦惠文王的賞識.而此時的蘇秦出師後四處遊歷卻無人問津,當苦研文書後提出的合縱政策符合當時的局勢纔開始被多國奉爲座上賓。

乍看沒問題,其實深入瞭解張儀和蘇秦的溝通方式與表達技巧後,你會發現,他們二人的仕途與其他的因素關係更大,即遊說的出發點和遊說技巧。

那麼,蘇秦和張儀誰的遊說技巧更勝一籌?答案是:張儀的遊說技巧更勝一籌。張儀巧妙地平衡着遊說國家的利益和自己建功立業的願望。他遊說是從所屬國的利益出發,真切地分析,用切實的好處來打動並效力國家領導人。

他積極爲秦國的利益考慮,使得秦國走向強大的道路:他的連橫策略迫使韓魏朝拜,讓秦國聯合周邊國家攻打弱國,秦國因而也佔據了富饒之地,這片肥沃土地爲秦國後來的征戰提供了強有力的後勤保障。

反觀蘇秦,他更多地是以自身利益爲主。他各國周遊時希望的是自己能夠被某一國君賞識得到重用,在他成爲一國的座上賓後他的慾望就開始變大,希望自己能得到更多人的重用。他帶着自己的小心思,在分析利弊時就會用一些小手段來使事情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發展,如蘇秦在齊國爲官時和燕國密謀吞併齊國,但事情敗露,未能成功,他自己也因背叛而被齊王處死。

秦國成了六國的極大威脅,是因張儀要比蘇秦更勝一籌嗎? 第4張

這是件令人汗毛聳立的事情,試想,你手下有一努力較強的人,表面上是爲你效力,暗地裏卻和其他人勾結如何滅掉你的國家,若你足夠信任他,你的國家就真的會被滅掉!這樣的人多了,一個大集團 、一個國家又怎麼會往更好的方向發展呢?

就蘇秦和張儀的才能來說,蘇秦倒是扳回一局。在張儀向當時遊歷多年、有些人脈的蘇秦尋求幫助時,蘇秦拒絕了,張儀憤而投秦,而後在秦國大展拳腳,越發被重用,這也許是蘇秦的激將法吧。

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大家早已耳熟,師出同門又才華相當的二人效力於同一國家,這兩人都會受到一定的限制,總有一人會有意無意地成爲陪襯,被壓一頭,兩人不處於同一國家行事,其才華也能夠更好地展現出來——或許這就是蘇秦拒絕幫助張儀的原因,而張儀也因拒絕找到了一個合適自己效力的君主。在七國混戰的中後期,蘇秦得到了六國的相印。六國齊心抗秦後,蘇秦的地位受到了威脅。

他能有如此高的地位倚靠的是七國實力的不等和秦國日漸強大要吞併其他國家的野心,而六國聯合對抗秦國後,七國間的大矛盾便只剩一個了。在這種情況下,蘇秦起到的作用就小了很多。蘇秦爲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就開始製造矛盾,如用策略幫助張儀更好的實施連橫策略、與燕某齊挑起內亂等等。連橫策略似乎也是在蘇秦的引導下順利實施的,張儀的舉動也是蘇秦計劃中的一部分,只是蘇秦局設的太大,最後引火燒身,下場悽慘。

縱橫家的蘇秦和張儀到底誰更勝一籌呢?這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答案:就爲人處世而言,張儀比蘇秦厲害;但論起謀略,似乎蘇秦更佳。人生在世,會和許許多多的人相處,會有許許多多的摩擦與碰撞,如何妥善地解決這些矛盾做到和他人更加友好地相處就顯得格外重要了。而另一點,在處理矛盾方面張儀就做得好很多,可在說,在這方面張儀比蘇秦更厲害。只能說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發光的地方,蘇秦和張儀的能力比拼終究不能定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