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曾國藩是晚清的名臣,爲何朝廷卻處處提防他呢?

曾國藩是晚清的名臣,爲何朝廷卻處處提防他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政府晚期雖然昏庸腐朽,但是卻有幾位老臣忠心爲國,才讓清王朝不至於轟然崩塌,其中曾國藩就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一位。

曾國藩是著名的“中興大臣”,幾乎以一己之力,平定太平天國之亂,於風雨飄搖之中挽救大清王朝於既倒。

曾國藩是晚清的名臣,爲何朝廷卻處處提防他呢?

但即便是這樣一位忠心耿耿的人物,滿清的皇帝卻始終以滿漢分野的有色眼鏡來看待他,小心地提防着他,不想讓他尾大不掉、獨居大功。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1851年1月),洪秀全在廣西發動金田起義,太平天國運動爆發。隨即,曾國藩上奏《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結果咸豐帝氣得將奏摺擲於地上。

隨即曾國藩生母去世,他丁憂回籍。咸豐二年底,曾國藩接到幫辦湖南團練聖旨。經郭嵩燾力勸,離家前往長沙,與湖南巡撫張亮基商辦團練事宜。他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複雜的人際關係,以湖南同鄉爲主,按照戚繼光的辦法,組成一支地方團練,並整合湖南各地武裝,稱爲湘軍。

曾國藩是晚清的名臣,爲何朝廷卻處處提防他呢? 第2張

咸豐四年九月,曾國藩一舉攻克太平軍佔據的湖北省會武昌,名聲大震,咸豐帝聞訊極爲高興,打算任命曾國藩爲署理湖北巡撫,並謂“不意曾某一書生,乃能建此奇功!”

不料首席軍機大臣祁寯藻(也是漢人)卻在一旁小心提醒咸豐皇帝:“曾某以匹夫居閭里,一呼蹶起,從之者萬餘人,恐非國家之福。”其實是想說,曾國藩居然能一呼百應對付太平軍,萬一他要造反怎麼辦?

果然,咸豐帝立即醒悟過來,默然變色,隨即把任命曾國藩爲署理湖北巡撫的諭令收回來,僅賞給曾國藩兵部侍郎的空頭虛銜。

此後的六、七年時間,曾國藩皆“不獲大行其志”,沒有辦法直接出任某一省份的總督或者巡撫,從而也沒有辦法形成自己穩固的大後方。

直到咸豐十年,太平軍攻佔蘇州、常州,兩江總督何桂清被革職,經過大臣肅順的大力推薦,曾國藩才得以出任兩江總督,督辦江南軍務。

對於清廷在這個事情上的反覆,曾國藩的幕僚趙烈文看得極爲清楚:“迨文宗(指咸豐皇帝)末造,江左覆亡,始有督帥之授。受任危難之間,蓋朝廷四顧無人,不得已而用之。”也就是說,但凡有一點其他的辦法可想,有稍微合適一點的人可以啓用,曾國藩就不可能受到重用。

同治三年(1864年)7月,湘軍破太平天國的天京(南京),對平民展開屠殺,當時的南京城平民死傷無數,南京人鹹恨湘軍,稱曾國藩、曾國荃兄弟爲“曾剃頭”、“曾屠戶”。隨後,朝廷僅加封曾國藩爲一等侯爵,他的弟弟曾國荃爲一等伯爵。試想,如果換成了滿族人有此等功勞,即使不封王,至少也會加封公爵的。

即便如此,清廷還是對曾國藩小心提防。爲了打擊曾國藩的勢力,清廷人爲製造了他與李鴻章、左宗棠、沈葆楨等人的矛盾,並達到了離間關係,讓他們這些漢人官僚彼此監督制衡。

曾國藩對自己的處境十分清楚,他明白鳥盡弓藏的道理。故而他很早就表示,“萬一金陵克復,擬即引退,避賢者路,非愛惜微名,而求自全也。”

不過,當他打下南京後,就因功勞居首,受到滿族正白旗出身的湖廣總督官文攻擊,曾國藩被迫迅速裁撤湘軍25000人。

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也受到連累。曾國荃因爲得罪了官文,一個月內幾次受到慈禧太后的嚴厲斥責,當時京城大小官員的輿論也出奇一致,都認爲曾國荃是居功自傲、目中無人。所謂“打狗還須看主人”,對曾國荃的攻擊,背後的真正目標是誰一目瞭然。

同治七年(1868年),曾國藩改任直隸總督,被調離了他的勢力大本營江南地區。同治九年(1870年),朝廷命曾國藩處理非常棘手的“天津教案”。天津教案發生之時,曾國藩已患重病,但朝廷仍然堅持。曾國藩收到命令後十分驚恐,甚至出發前立下遺囑。

曾國藩在交涉時,對西方列強做出了很多讓步,導致全國輿論大譁,不少人罵他是賣國賊,“自京師及各省皆斥爲謬論,堅不肯信”。所以有人認爲:“曾國藩實際上死於處理天津教案導致的精神打擊。在如履薄冰的對外關係處理中,他的忠、信、篤、敬四字祕訣,未能挽救自己的名聲乃至生命。”

通過曾國藩的遭遇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所謂的滿漢一體、各民族平等都是騙人的鬼話,可千萬不要相信,不然一定上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