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秦始皇將書籍付之一炬,司馬遷寫《史記》從何參考史料?

秦始皇將書籍付之一炬,司馬遷寫《史記》從何參考史料?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司馬遷寫《史記》,是如何知道幾千年前的事情的?這個問題不難解決,那便是參考前代史料。修史不是寫小說,不能自由發揮,任何修史者都要參考史料,參考史料是修史的主要方法,比如班固修撰《漢書》,便明顯參考了司馬遷的《史記》。

可如你所知,司馬遷修撰《史記》前,經歷了秦始皇焚書,全國各地的書籍都付之一炬,那些歷史資料想必也被焚燒,司馬遷從何參考史料?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秦始皇將書籍付之一炬,司馬遷寫《史記》從何參考史料?

秦始皇焚書,只燒掉了六國和民間收藏的書籍,秦國官方收藏的書籍並沒燒。

據《李斯列傳》記載,“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這也就意味着,司馬遷修撰《史記》時,可以參考秦朝官方收藏的史料。

有人想必會說,項羽攻破咸陽後,在宮廷放了一把大火,把秦朝官方收藏的書籍也付之一炬,司馬遷怎麼可能參考秦朝的史料?

但大家不要忘了,項羽不是第一位進入咸陽的諸侯王,在項羽之前,劉邦便已攻破關中。劉邦入關後,諸將沉迷享受,而蕭何卻直奔秦朝皇家圖書館,蒐集了大量珍貴的圖書典籍。項羽所燒的,都是被蕭何選剩下的,這些書籍的價值,肯定遠不如蕭何所蒐集的。

而且,從理論上說,六國和民間收藏的書籍,都被秦始皇付之一炬,但實際上,還有很多書籍沒有焚燒。

秦朝畢竟是二千多年前的古代,當時的統治能力有限,秦始皇的權力,不可能深入到民間的每個犄角旮旯,有膽大的藏書愛好者,逃過秦朝地方政府的眼線,收藏幾十本珍貴的圖書,這完全可以做到。打個比方,當時地廣人稀,書又不是大宗物品,夜深人靜之時,偷偷往深山老林裏藏幾本書,誰能發現?比如著名學者伏生,便冒着殺身之禍,將《尚書》匿藏於壁中。

秦始皇將書籍付之一炬,司馬遷寫《史記》從何參考史料? 第2張

民間仍有私藏圖書者,這恐怕是公開的祕密,甚至連秦始皇也能猜到,但又能如何?他不可能把全國的每一寸土地都掘地三尺。正因如此,漢朝建立後,由於朝廷圖書館館藏有限,多次向民間徵集書籍,比如漢武帝即位後,便下令在全國範圍內集圖書,廣開獻書之路。

此外,秦始皇雖然焚了書籍,但並沒有殺死撰寫書籍以及能背誦書籍的人,這也使得很多被焚燒的書籍,得以在漢朝重新面世。

漢朝建立後,曾派出大批官員在民間訪問學者,其中有撰寫過書籍但書籍被焚燒的,邀請他們重寫撰寫;或能夠背誦某部被焚燒的書籍的,邀請他們默寫。比如漢文帝便曾派晁錯拜訪伏生,向他學習《尚書》。當時,《尚書》雖然躲過了秦始皇焚書,卻在戰火中受到重創,篇幅不全,晁錯此行,也是奉皇帝之命,希望伏生憑記憶把遺失的章節補全。

正因如此,先秦時代的圖書雖然經秦始皇焚書和項羽放火之難,但還是保存和復原了不少,這便使得漢代學者修撰先秦歷史時,能夠找到較爲權威的參考史料。順便說句,司馬遷是太史令,能夠隨意查找官方收藏的書籍,所以,這些劫後餘生的珍貴圖書,他都可以看到。

司馬遷修史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那就是他不像某些書呆子學者那樣,窩在書房裏閉門造成,而是將史料和實際調研結合。

比如他撰寫《淮陰侯列傳》時,便親自跑到韓信的老家,進行訪問調查。韓信的家鄉人告訴他,韓信當年窮困潦倒時,便有遠大志向,他的母親去世,沒錢安葬,可他是到處四處又高又寬敞的墳地。

值得一提的是,司馬遷並不輕信任何人的一面之詞,爲了證實韓信家鄉人的話,他又親自跑到韓信母親墓地觀看,發現果然如此。於是他把這段事實記載到了《淮陰侯列傳》中。

司馬遷生活的時代,社會生產能力還比較落後,因而對社會的破壞或改造能力也比較弱,許多古代的遺蹟都還能看到。所以,司馬遷在參考史料的同時,完全可以根據這些遺蹟進行考察、驗證,去僞存真。

這些正是司馬遷得以創造煌煌鉅作《史記》的原因。《史記》雖然不完美,有不少謬誤之處,但絕對是最接近真實的記載先秦史料的鉅作。《史記》中的不少記載,現在都已通過考古得到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