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是如何去僞存真的呢?

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是如何去僞存真的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9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史記》被魯迅稱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在文學和史學上都有着極其重要的地位,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它的作者司馬遷用盡畢生心血,才完成從上古神話到漢代三千多年的歷史的記述,那麼他是怎麼做到的呢?他是如何收集材料,並整理,博採衆長,去存真僞的呢?

很難想象,在那個連書信都很難送達的漢代,他是如何寫出如此適合史實的《史記》的,他嚴謹的治學態度,出彩的文筆,讓《史記》成爲二十四史之首的同時,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史學家。

那麼,到底寫《史記》的素材從哪裏來的呢?有以下幾個方面:

司馬遷撰寫《史記》的素材,離不開在漢代之前的先秦古籍。先秦古籍有《詩經》、《左傳》等,但司馬遷並不是單純地將古籍中的故事加以複述,而是對古籍中的歷史故事進行深刻的剖析,加以自己的思想來再創造。

《史記》中有很多取材於《詩經》的歷史故事,《詩經》作爲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它記錄了西周到春秋時期社會各方面的變化,記載了很多上古歷史重大事件。經過儒家學說創始人孔子的刪減、整理,《詩經》裏的故事很有真實性。

例如《詩經》中的《秦風.江漢》描寫了宣王命令召虎領兵討伐淮夷,很快定了淮夷的戰鬥情況及戰後獎賞。《史記》中很多生動形象的歷史散文,都是司馬遷通過改寫《詩經》中的史詩而來,這爲《史記》增添了文學價值。

“餘以《頌》次契之事,自成湯以來採於《詩》《書》。”《殷本紀》中關於契、成湯等人的事蹟,多來自《商頌.玄鳥》,《長髮》等詩篇。

而《周本記》中關於后稷、公劉、古公亶文,季歷、文王,武王等人的事蹟,則直接取材於《詩經.大雅》中的《生民》及《魯閟宮》等詩篇。

“言而無文,行之不遠。”爲了讓史記讀起來不再那麼枯燥,司馬遷還特意從細節處着手,在敘述過程中,儘量把細節描寫得詳細生動,增強了《史記》的趣味性。

在西漢之前,中國史學便有了很多留世的著作,如《尚書》《左傳》《戰國策》,司馬遷寫史記,必然要依據這些文獻,《漢書.司馬遷傳》中說:“司馬遷據《左氏》、《國語》、採《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後事,迄於天漢。”

可見寫史記涉獵史籍之廣。然而,將《史記》與《左傳》等典籍相對照,便會發現《史記》與《左傳》等典籍相比,《史記》中的故事更有可讀性,更可信。

司馬遷的《史記》很成功的一部分原因在於他並沒有忽視流傳在人民口頭上和自己實地訪問、考察得來的資料。

從二十歲開始離家遠行,從長安出發,向東南前行,遊歷了大半個中國,對上古許多故事,人物、傳說,古蹟進行了認真仔細的考察和研究,並且收集了很多重要的資料。

《史記.太史公自序》裏寫道:“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樑、楚以歸。”從中可以瞭解司馬遷考察途經了那些地方,考察了那些內容。

比如說他到過廬山,實際考察過大禹是怎樣疏導九江的,在孔子的家鄉曲阜講過學,在長沙哀悼過楚國投江的屈原,在戰國四公子的孟嘗君的故鄉待過,在曾風起雲涌的的楚漢戰場尋找曾經戰場的硝煙,到過“逐鹿中原”的古戰場逐鹿,一路勘察古蹟。

考證傳說,與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相互印證,去僞存真。

司馬遷的這種史學態度真的很讓人佩服,假如他沒有遊歷過這些山水,他就蒐集不到那些民間的傳說,假如他沒有進行實地考察,他就沒法得到歷史的真僞,他寫的《史記》便不會是那麼適合史實,以至於兩千多年後,我們仍被書中描寫的真實性折服。

《史記》之所以成爲一部如此鴻篇鉅製的史書流傳至今,都要源於司馬遷嚴謹的治學態度,執着的追求,中國歷史要是沒有《史記》,那是多麼大的遺憾啊!

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是如何去僞存真的呢?

漢武帝

職務之便

西漢王朝建立後,廢除了“扶書律”,使得很多典籍得以流傳。漢武帝時,國家重視文化產業,從民間蒐集的各種歷史典籍,民間傳說,數目繁多,藏書之多可想而知。

當時的藏書閣,做太史的人可以有查閱典籍,整理史料的權利。司馬遷任太史一職,相當於兼任國家圖書館館長,自有“近水樓臺先得月”之便。

“百年之間,天下遺聞古事,糜不畢集太史公。”

自從司馬遷任太史公之後,便廢寢忘食,通宵達旦,閱讀了大量的史書典籍,豐富了自己的學識,成爲當時爲數不多的飽學之士。

司馬遷

很難想象在每一個夜晚,在昏暗的燈光下,一個風華正茂的青年,在偌大的藏書閣,翻閱着古老的典籍,沉浸在那些千百年前發生的先人們的故事裏,如此一年又一年,或許人真的熱愛一件事的時候,是感覺不到累的,是樂在其中的。

在《史記》穿越千年,流傳至今時,他的名字早已寫進史冊,名垂千古,所以每個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

我們在羨慕別人的同時,也別忘了,成功的花是用汗水澆灌的,只有努力纔能有收穫,我們應該放棄那些空想,假想,腳踏實地地幹好自己的事業,這樣纔會有所成就。

司馬遷父親司馬談

家學淵源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當時的太史令,曾學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黃子。這些學術淵源都深深地影響着司馬遷,無論是司馬遷寫《史記》這件事還是寫《史記》的治學態度,都受父親司馬談很大的影響。

司馬遷繼承了父親的學術淵源,這是他寫《史記》能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武帝統治的極盛時期,作爲太史令,自然有着著述的責任和想法,自然會有著述的準備階段,自然爲司馬遷留下一些完成或未完成的手稿。

爲了完成父親的願望,司馬遷子承父業,依據父親司馬談當年的手稿來整理著述,同時也有自己的構思,自己的想法,文筆等。儘管現今流傳的《史記》中的一百三十篇文章,每一篇都出自誰手,已無法辨認,但我們不可否認司馬談在蒐集記錄和保存史料方面的偉大功勳。

《史記》雖然最後是司馬遷完成著述的,但其大體規模是由司馬談草創的,司馬遷是在其基礎上完成的。《史記》可以說是父子二人共同完成的一部著作。

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是如何去僞存真的呢? 第2張

司馬遷在青年時期便受父親的影響,對過去的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僅喜歡聽父親講,從書中讀,還喜歡實際的考察。二十幾歲的時候,便離開京師,出門遠行,走遍大江南北,黃河上下,漫遊名山大川,腳步遍及大漢的每一個地方。

他接觸大漢的土地和人民,實地觀察古代和當代的歷史。無論是有史冊記載的,還是民間傳說的,他都樂於接受,博採衆長,這使他積累了大量的歷史資料,爲寫史記做足了準備。

在他三十五歲那年,父親病重危,他向父親保證,一定完成父親的遺願,完成《史記》。後來在他著書的過程中,因爲爲打了敗仗的將軍李陵辯論了幾句,便被奸人進盡讒言,被判爲死刑入獄,他不得不忍受“腐刑”,才得出獄。

出獄後,漢武帝因聽信讒言,將《史記》燒燬,司馬遷只得重寫。幾年後,《史記》完成,漢武帝也意識到自己錯了,便恢復了司馬遷的官職,懲辦了陷害他的奸人。從此《史記》便流傳了下來。

司馬遷寫《史記》的材料來自先秦典籍,例如《詩經》、《左傳》等,同時也離不開司馬遷十幾年的實地考察,以及司馬遷的家學淵源和職務之便。

司馬遷曾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我們讀《史記》的時候是否也被那些歷史人物感動震撼到,他們的故事,有浩然正氣,有家國情懷,有謙謙君子,有俠義之士,他們大都不在乎個人的利益,他們將生死置之度外。

因爲他們瞭解歷史自有公論,他們只要做到問心無愧就好,那些陷害他們的小人,奸臣,都留下了千古罵名,這不正是最好的證明嗎?作爲一個史學家,司馬遷秉承着客觀求是的宗旨,爲後代的史學家做出了偉大的榜樣,《史記》也因此成爲了史學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