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揭祕:漢代時期對官吏的賞賜制度是怎樣的?

揭祕:漢代時期對官吏的賞賜制度是怎樣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6.2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時候,官吏賞賜是一種維護朝堂安穩的重要政治制度,無論哪一個朝代,君王都會根據官員做出的貢獻進行賞賜,每個朝代的賞賜制度也大不相同,一些朝代會根據官職進行賞賜,有一些則是根據做的事情進行賞賜,無論哪種,都是統治者對官員做出貢獻的肯定。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讀,接着往下看吧~

漢代時期的賞賜制度包含的範圍很廣,西漢時期,賞賜制度還沒有具體規定,只是之前的慣例,直到東漢時期,朝廷中開始有成文的法令規定,對官員的賞賜制度達到了完善,主要作用是加強君主權利,維護朝中官員管理秩序,對當時的政治統治做出了巨大貢獻。

揭祕:漢代時期對官吏的賞賜制度是怎樣的?

一、漢朝官吏賞賜福利

漢朝承襲秦朝時期的制度,官員分爲幾個階級,每一個階級的賞賜福利也是不同的,漢代時期的賞賜也是非常可觀的,不僅在朝官員有賞賜福利,退休的官員也像我們現在的退休工人一樣繼續有獎勵,吃穿有專供,入朝爲官,真正做到了當官不缺財不缺物。

1. 加官進爵的機制

當官之人的夢想無非就是加官進爵,誰也不想只做一個默默無名的小卒。加官進爵的機制,能夠增進朝中官員的流動性,讓更多人能夠發揮自身的能力和才幹。

漢代時期的官員可以通過舉薦孝廉入仕,但是也有明文規定,不得只推薦強大家族的子弟,只有才學卓越之人才有機會被推薦,入朝爲官。

在漢武帝時期,曾經換過十三位丞相,在很多臣子的眼中,丞相的地位非常尊崇,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在皇帝眼中,丞相的頻換更換,更大的意義在於,能夠更好的行使皇權,不讓丞相的權利干預到皇帝的決策。

這種做法,讓更多的官員有機會往上晉升,對皇室更加忠心,進一步鞏固皇權的統治,是穩住臣子忠心的特效藥。

2.致仕制度

“致仕”這一詞語最早出現的秦國時期,《春秋公羊傳》中曾記載:“退而致仕”,“大夫七十而致仕,致其所掌之事於君而告老”,意思就是說:“大臣到七十歲的時候,便把手中掌管的權利交還於君王,告老還鄉”。七十歲時候的人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的階段,進入快速衰老的時期,處理事情心有餘而力不足,這個時候就是告老還鄉最好的時機。

在漢朝時期,君王爲了確保朝政之中的官員處於新陳代謝的狀態,會鼓勵官員在一定年齡的時候提出之時申請,前提是皇帝必須要保證官員退休之後衣食無憂。

漢平帝元始元年,頒佈一項制度,“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三分故祿,與以與之,終其身”。到東漢時期,對致仕官員的經濟待遇卻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但是絕對比西漢時期的待遇要好,《後漢書.鄭均傳》中曾記載,“敕賜尚書祿以其終身”。

除了俸祿之外,部分大臣還能額外得到房屋、土地、黃金等其他賞賜,在朝時期,官職越高,賞賜便越多,致仕之後朝廷保障以後衣食無憂。

揭祕:漢代時期對官吏的賞賜制度是怎樣的? 第2張

3.喪葬

漢代時,無論是在朝官員還是已經致仕官員,都可以享受到這個待遇,根據官位的高低,得到的喪葬待遇大不相同。喪葬的待遇便是皇帝會下詔書,賜予一些錢財、布匹等來助喪,以供安葬所用。

官位較低的官員,皇帝會派遣使者代替前往,或者會下詔書等,右扶風尹翁歸去時,宣帝曾下詔書:“朕夙興夜寐,以求賢爲右,不異親疏近遠,務在安民而已。扶風翁歸廉平鄉正,治民異等,早夭不遂,不得終其功業,朕甚憐之”,用此來褒獎尹翁歸生前的功績。

官位高的官員,皇帝會親自臨喪,大司馬霍光去世之時,宣帝與皇太后親臨,這便是無上榮光。

二、什麼時候皇帝會進行賞賜

官員被賞賜也是要依據當時的法令來進行,根據官位和立功之事的大小賞賜,小的賞賜就是黃金白銀,大的賞賜便是加官進爵,歷史中有很多的朝中大臣是通過立功之後的加官進爵留名青史。

1. 論功行賞

歷史朝代中,每一次有重要事件過後,朝堂中總會出現一句話,“針對這件事,論功行賞”。

“論功”便是通過自身的能力取得成績,其中包括政績、軍功

這兩種一般得到的賞賜都是比較大的,因爲所立之功與朝政有着密切的聯繫,論功行賞身是對他們取得功績的鼓勵和肯定。

首先是政績之功,文官居多,文官的晉升之路更是難上加難,文官立功的機會少之又少,古代時期,皇帝會派文官作爲欽差大臣前去不同的地方辦不同的事務,做的好的官員回來之後,可能會得到黃金白銀的賞賜和官位的晉升;業務一般的,在朝堂之上皇帝可能只是口頭誇兩句便把此事放到一旁了,;業務能力差的官員,回來之後甚至會降官職。

漢代時期,還是屬於襲爵的制度,平民想要入朝爲官,受到皇帝的青睞加官進爵,棄文從武是最好的選擇。漢高祖劉邦一開始就是通過軍中賞賜的制度完成了天下初定的局面,當時作爲義軍起義的他們,大部分人都是普通的老百姓,行伍出身,封爵是最好收買人心的方式,可以朝廷在建立初期,有更多的擁護者,《漢書》中曾經記載,“漢興二十餘年,天下初定,公爵皆軍吏”。

2. 恩惠行賞

恩惠行賞不同於論功行賞,這個賞賜主要就是在特定的日子或場合,給予官員一些賞賜,比如節日賞賜、慶典賞賜、喪葬賞賜等,具有明確的恩惠性質,是每位臣子都可以享受的賞賜。恩惠賞賜中慶典賞賜最爲隆重,漢代時期的,皇帝比較講究“家國一體”,皇室的事便是國家的事情,每次皇帝繼位、封后等,都會對文武百官進行賞賜,以示皇恩浩蕩,普天同慶。

再有就是喪葬,官位高的官員,皇帝會親臨現場,陛下能夠親臨,也側面展示了對這位官員的愛戴,明代曾有一位賢者,曾讓皇帝身着喪服,三天不上朝,對於官員家屬來講,這便是最高榮耀。

三、皇帝如何控制賞賜

賞賜這個制度始終會有上限,不管是職位還是金錢,獎賞的起點越高,獎賞的空間便會越來越狹隘,每個朝代總會出現一個屢立奇功的大臣,賞賜總會到達一個高度,便不能再進行下去,比如官位到達丞相之位,已經是一人之上萬人之下,有可能會造成功高震主,謀權篡位的事情出現,那麼古時候的皇帝時如何控制賞賜的呢?

1. 循序漸進

“重賞之下必出莽夫”,一舉出名的人並不是沒有,那麼在賞賜的時候,皇帝必須要進行多方位的思考,最後再給出適合的官位。

努力和收入是成正比的,每一次立功之後的獎勵也會慢慢提升,這兩者之間總有一個微妙的聯繫,隨着官位的提升,所做的事情肯定也不相同,這也就是爲何一些臣子會在幾年之內位極人臣,但是之後官位便很難有提升的原因。

朝堂之中官員之間的關係也是互相牽絆的,這些都是皇帝在經過縝密的思考之後給出的賞賜結果,也是維護朝堂官員平衡的方式。

2. 使用虛職

虛職也是皇帝用來控制賞賜的一種方式,獎賞是爲了激勵下面官員的制度,而激勵官員努力並不是非要獎賞金銀珠寶,財物的賞賜也要根據國庫的財力進行。官位的封賞也會有上限,這時候給予一些虛職會比實職更有用,大多數虛職的官位都比實職要高很多。

最常見的虛職便是侯王這些封號,聽起來特別威風,因爲王侯這種官職一般只有皇帝的兄弟才能夠擁有。能夠得到這種官職的官員,大多都立下過豐功偉績,這樣的賞賜不僅可以給予他們精神上的慰藉,還能讓他們對朝廷更加的忠心耿耿。

3. 獎賞不氾濫

雖說每次立下功勞都會進行獎賞,但是獎賞時候也會進行控制,不會每一位都進行大規模的賞析。假設這件事情參與的官員很多,造成的影響也很大,促進社會的發展,但是參與的人過多,皇帝會說:“此事過後,人人有責”。這種賞賜便是人人都有,卻不會有人能夠拿到最高賞賜,皇帝可能每人的俸祿增加十石,這也是對此件事情的獎勵。

“物以稀爲貴”,雖說虛職只是一個名頭,放眼望去,每個朝代能夠讓皇帝封王拜侯的又有幾人,皇帝會通過控制虛職的數量,從而做到獎勵不氾濫,讓更多的官員去做更多的事情,就爲了能夠得到虛有的職位,留名青史。

總結

漢代時期的官員賞賜制度,對籠絡官員和穩定人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也是維護朝堂安穩最重要的制度,通過了解漢代官員的福利,也能夠看出漢代時期對官員賞賜方面的看重。

賞賜制度帶來的給漢代時候帶來的積極影響很大,但是也不能忽視其消極影響,比如“人心不足蛇吞象”,官員升職太快,便會出現一些內心膨脹之人。

漢代皇帝在處理賞賜制度時候,實施的幾種方式都值得借鑑,既能達到賞賜的目的,讓臣子更忠心,也抑制那些蠢蠢欲動之輩。

這種賞賜制度,也爲後來的傳統社會發展提供了一個基本的官員福利範本,爲後來中國兩千多年發展史開創了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