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拜佔廷帝國爲何能存在那麼久?最後是如何滅亡的?

拜佔廷帝國爲何能存在那麼久?最後是如何滅亡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拜佔廷帝國即東羅馬帝國,是歐洲歷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國家。1204年,拜佔廷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攻陷,直到1261年收復。1453年5月29日,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率軍攻入君士坦丁堡,拜佔廷帝國正式滅亡。

拜占庭帝國是一個專制君主統治的國家。強大的中央政府管理着國家各方面的事務。政府繼承了羅馬帝國的立法制度、行政官僚體制和管理原則。全國設四個行政區,行政區的長官直接向帝國皇帝負責。實行軍政分治。查士丁尼統治時期,建立常備守邊部隊,並沿邊界構築堡壘,以抵禦蠻族的入侵。在宗教問題上,拜占庭帝國也繼承了羅馬帝國的傳統,一直奉行嚴格控制教會的政策。680年,君士坦丁堡第六次全基督教會議譴責一性論異端,正教派基督教成爲拜占庭帝國的國教。

拜占庭的貴族佔有大量土地,也很富有。但是,他們沒有西歐封建貴族那樣的政治特權。佃農和佔有小塊土地的自由農民在農業勞動者中佔大多數。他們有權使用公共森林和牧場,並組成農村公社,在帝國代理人的監督下,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務。他們交納國家租稅,教會的什一稅,是國家財政和軍事力量的源泉。帝國政府運用行政手段嚴格管理手工業和商業。

東羅馬地區人口稠密,手工業和商業都十分發達。繁榮的經濟構成了強盛國力的基礎。政府也極爲關注社會的經濟活動,除對礦業、鹽業、軍事設備製造以及一度對絲綢業實行壟斷式經營外,對於其他手工業和商業領域,則通過具有行政色彩的行會制度予以控制。政府對行會的嚴密管理並沒有剝奪行會成員的財產權與人身自由。而且,政府還賦予行會以行業的壟斷權,給予某些特殊行業以免除軍事勞役的特權,從而保證了行會成員的穩定生活。

532年,君士坦丁堡爆發反對貪官污吏、苛捐雜稅的反政府起義。起義被鎮壓後,查士丁尼改進了官員的俸給制度,廢除買賣官職。529 年,頒佈《查士丁尼法典》;533 年,頒佈《法學彙纂》。533 年,開始了長達20 年的西方征服戰爭,旨在恢復羅馬舊制。查士丁尼死後,征服的土地逐漸喪失。6 世紀末,遊牧民族時常進犯,外患頻繁。

赫拉克利烏斯統治時期,爲了抵禦波斯人、阿拉伯人的入侵,改革了軍政分治的政治體制,建立軍事長官領導的地方軍事行政區。全國設3 個大軍管區,各軍管區設軍事總督一名,掌握軍政大權,節制軍隊與民政官員。此後,軍管區的管轄區域逐漸縮小,數目越來越多。

此外,爲了保證軍隊的穩定,建立士兵財產製度。國家從公共土地和沒收的地產中劃出一部分作爲封地,封賜給士兵,條件是士兵本人和人們的男性後裔承擔永久的軍事服役,服軍役成爲世襲。因軍功而進入上層社會的軍事貴族由此崛起。軍事貴族和作戰有功的官兵獲得了土地。8 世紀末至9 世紀初,帝國曾一度放棄了反聖像崇拜的政策。直至843 年,皇帝狄奧多拉宣佈恢復聖像崇拜,這一政治—宗教運動才告結束。但皇權高於教權的政治格局沒有改變。教會被沒收的土地也不能再收回。

馬其頓王朝是拜占庭歷史上的黃金時代。皇帝被視爲神聖的君主,法統的觀念已牢固確立;宮廷豪華,禮儀繁縟。軍力得到加強。對阿拉伯人的戰爭轉入攻勢,961年,消滅了阿拉伯海軍。東歐諸國及俄羅斯先後皈依了君士坦丁堡的東派基督教教會。到975年,巴勒斯坦、小亞細亞都已收復。1018年,兼併了保加利亞王國。一些羅斯公國也先後稱臣。

但是,連年征戰,財力消耗過大,使得稅賦不斷增加,自由農民破產。馬其頓王朝晚期,土地兼併加劇,多次爆發地區性的農民起義。爲了穩定政府的稅收和國家的兵源,992年,政府頒佈法令,禁止掠奪村社的土地;996年,巴西爾二世命令歸還一切侵佔村社農民的土地。但是,這些法令未能發揮實際作用。農民逐漸成爲喪失人身自由的農奴。

869年,君士坦丁堡的東派教會依羅馬教皇的條件與羅馬教廷議和。920年,正式與羅馬重新聯合。但雙方的摩擦依舊不斷。1029 年後,得到教皇支持的諾曼人逐步佔領了拜占庭在南意大利的據點。雙方的矛盾又趨激化。1054年,羅馬教會和君士坦丁堡教會徹底分裂。分裂後的東部教會標榜自己的正統性,故稱“東正教”;又因採用希臘禮儀,也稱“希臘正教”。

阿歷克塞一世統治時期,隨着領有軍事采邑的中下級軍人逐漸成爲了大土地貴族的封臣,軍管區制度不可避免地瓦解了。取而代之的是法蘭克采邑制式的軍事封建制度——普洛尼亞制度。政府將國有土地和村社土地分給公職貴族,終身享用,不得世襲;公職貴族必須按所領土地的面積爲國家提供兵員;同時,公職貴族也取得了對在這土地上耕種的農民的支配權力,農民是依附於貴族的“巴力克”。

此後,這些采邑逐漸成爲世襲的封建領地。1204年4月13日,爲攻伐異教徒而興起的十字軍,卻攻佔了信奉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十字軍縱兵劫掠七天,古城遭受空前洗劫。隨後,十字軍在所佔土地上建立了“拉丁帝國”。由威尼斯和十字軍組成的委員會推舉弗蘭德爾伯爵鮑德溫任皇帝。

拜佔廷帝國爲何能存在那麼久?最後是如何滅亡的?

1261年,尼凱亞皇帝邁克爾八世奪回了君士坦丁堡。但復國後的拜占庭帝國,領土大大縮小,有如以君士坦丁堡爲中心的城邦國家。工商業日趨萎縮,財政枯竭,皇冠上的珠寶都抵押給了威尼斯人。14 世紀上半葉,接連爆發內戰和異端教派的起義。邁克爾雖努力與西方修好,但東面的奧斯曼帝國已迅速崛起。14 世紀30 年代以後,土耳其人開始征服拜占庭帝國的領土。

1373年,拜占庭皇帝向奧斯曼帝國稱臣納貢。1393 年,土耳其人圍攻君士坦丁堡長達9 年,因蒙古人在安卡拉大敗土耳其蘇丹,才於1402 年撤兵。1422年,土耳其人捲土重來。1439 年的佛羅倫薩的宗教會議上,拜占庭皇帝約翰八世,向西方屈服,承認羅馬教皇的最高權力,希望籍此換取西方的援助。對此,國內的希臘人強烈反對。1453 年4 月,土耳其人總攻君士坦丁堡,5 月29 日攻破,拜占庭帝國滅亡。奧斯曼帝國遷都君士坦丁堡。

拜占庭帝國之所以能夠如此長久地興盛不衰,主要在於它有一支在幾個世紀內堪稱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這支軍隊繼承了羅馬帝國軍隊的所有特點:紀律嚴明,組織嚴密,武器精良,戰術巧妙,並具有無與倫比的團結精神。他們之所以具備並保持了這些優點,完全是因爲他們十分強調知己知彼,並對戰爭的地形地物因素進行透徹分析的結果。拜占庭帝國依靠的基本軍事力量是紀律嚴明的重騎兵。就象古羅馬軍團體現了羅馬的強盛一樣,拜占庭帝國的重騎兵隊也是君士坦丁堡巨大威力的象徵。

拜佔廷帝國爲何能存在那麼久?最後是如何滅亡的? 第2張

拜占庭的軍事理論家在研究敵人的各種特點和精心確定他們自己的戰術隊形方面花費了一樣多的時間。只要可能,他們總是根據各個鄰國的不同情況,在他們最缺乏準備的季節和環境條件下發動戰爭。隆冬時節是進攻斯拉夫沼澤地區居民的最好機會,因爲拜占庭軍隊可以滑冰接近他們的居住地,而斯拉夫人則無法在水中和蘆葦蕩找到他們的藏身之處。

2、3月份匈奴人和塞西亞人的騎兵常會遇到飼草匱乏的困難。秋、冬、春三季,對山區部落的敵人來說,大雪會暴露他們的行蹤,植物也掉光了葉子,使他們全無掩蔽之物。寒冷和陰雨的天氣是進攻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的極好時機,因爲此時,他們往往情緒低落,戰鬥力大爲下降。由於拜占庭經常不斷地研究分析上述作戰環境條件,因而始終保持了軍事上的優勢。

兵不厭詐是拜占庭軍隊所崇尚的作戰原則,只要有可能,他們便屢屢使用。他們對西方騎士那種虛僞的榮譽感嗤之以鼻。他們的目標是以最小的損失,花費最少的人力物力資源,甚至不發一槍一箭來贏得戰爭的勝利。陰謀詭計和威脅利誘是他們慣用的手段,而且認爲完全是正當體面的。拜占庭人也是進行各種各樣心理戰的行家裏手,他們總是千方百計引起敵人內部的混亂和糾紛,甚至大言不慚地使用欺騙性宣傳來提高自己部隊的士氣。

從某些現代戰爭的觀點來看,人們不必過分責難拜占庭的那種不夠道德的實用主義做法。他們之所以這樣做,完全是爲了解決其民族生存這一基本問題所採取的積極有效而又並非胡作非爲的手段。而且他們也遵循了一種戰爭的道德準則,只不過沒有始終堅持罷了。他們對於已經簽訂的條約是信守不渝的,俘虜來的男女百姓儘可能根據條件的許可予以妥善對待。對於勇敢的但卻戰敗了的敵人通常也給予寬大和尊重。

這就是拜占庭的軍事體制。從公元700年至1000年這一時期內,拜占庭依靠這種體制擊退了斯拉夫人和撒拉遜人對帝國邊境日甚一日的蠶食進攻。到了這一時期末,拜占庭帝國的疆界在巴爾幹、小亞細亞、敘利亞、亞美尼亞、意大利以及地中海島嶼等地區得到了穩步的擴展。疆土的擴展並不是因爲它改變了傳統的防禦性戰略,而恰恰正是合乎邏輯地實施這一戰略的結果,同時也是客觀地估計到自己軍事力量不斷增長和穆斯林威脅逐步減弱的結果。

歷史上的拜占庭帝國,不同於他經歷了諸多患難的兄弟西羅馬帝國一樣,當西羅馬在哥特人、汪達爾人的衝擊下最終亡國之時,拜占庭帝國卻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中頑強生存了下來。並且一度恢復了往日羅馬帝國的榮光,尤其是在查士丁尼大帝在位期間,他相繼征服了汪達爾王國、東哥特王國,並且在此期間徹底抵擋住了周邊民族的侵擾。將整個拜占庭帝國推向了黃金時代。但是這個繁榮是十分短暫的,在查士丁尼之後的拜占庭雖然有過復興的樣子,但是在歷史上就在也沒有恢復過查士丁尼時代的輝煌。如果我們嘗試透過歷史模糊的表象,去深究歷史的本質會發現,拜占庭帝國的滅亡其實在這個國家誕生之初,便已經埋上了種子。

拜占庭的滅亡的內部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植根於拜占庭帝國內在政治制度的,不同於羅馬帝國時期,皇權的話語權在拜占庭時代得到了空前的加強,但是這份加強卻帶來了畸形產物,這源自於拜占庭集團內部權貴的官僚化,如果你生活在羅馬時期,你可能通過公民權便能獲得利益,但是到了拜占庭時期,用於控制國家機器運轉的一切權力,愈發朝一個人集中,這個時候如果你想要獲得利益,你就必須不斷的像權力的頂峯靠攏,一旦你得到了帝國授予的權力,那麼你纔有話語權。我們試想一下,帝國的話語權全部都掌握在君士坦丁堡一羣既得利益者手中,這樣的情況下拜占庭便已經極大的弱化了對於帝國省份的控制力。

不僅僅是在政治上,在軍事上,拜占庭的軍隊也不斷在走下坡路,不同於單一民族國家,拜占庭帝國的軍隊很大程度上依賴的是外國僱傭軍隊,因爲羅馬帝國時期,軍隊的主要成員是羅馬人,但是到了拜占庭時期,羅馬人在帝國境內的人口已經銳減。不得已的情況下,只能選擇僱傭軍的方式。這樣產生的畸形產物便是國家軍隊的忠誠度一直都不是很高,並且國家的財政支出將大部分用來維持軍費,到最後整個國家就如多米諾骨牌一樣,造成了一個難以解開的死結。要維護帝國的領土,就必然需要龐大的軍隊,龐大的軍隊又需要財政的支持,鉅額的財政支出使得國家的省份愈發動盪起來,一時間使得整個帝國搖搖欲墜起來。

內部環境的惡劣如果讓這個古老帝國能夠勉力維持的話,那麼外部的重壓則使這個帝國徹底的崩潰了。作爲那個時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中轉站,拜占庭也受到了來自東方與西方的同時衝擊。在東方以伊斯蘭教爲信仰的突厥人不斷攻城略地,而在西方又因爲教派衝突使得矛盾愈發激化,著名的十字軍東征就曾徹底的佔領了君士坦丁堡。

當歷史的年輪轉動到拜占庭帝國最後一位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時候,這位皇帝所控制的領土僅僅是君士坦丁堡,當土耳其人帶領軍隊攻打君士坦丁堡的時候他的軍隊也僅僅是八千人。可以說這位末代皇帝與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皇帝有着極大的相似程度,他們都是亡國之君,他們都曾想力挽狂瀾,但是大廈將傾僅僅依靠於一兩個人的能力是不足以支撐危險的局勢。

1453年的5月29日伴隨着君士坦丁堡聖索菲亞大教堂頂端十字架的墜落,這個曾對世界歷史有着卓越貢獻的國家,伴隨着教堂頂端的十字架一同墜落。而這個國家的最後一位皇帝也戰死於這片屬於帝國的最後土地上。而這位末代君主,最終也變成了歷史的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