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歷史上唐朝時期的官爵制度演變是什麼樣的?

歷史上唐朝時期的官爵制度演變是什麼樣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我國曆史上,唐朝,可以說是中國人最爲自豪的朝代。接下來聽聽小編講一講他的一些故事。

看過電視劇《神探狄仁傑》的讀者想必對這樣一個橋段印象深刻——狄仁傑向包括平南侯薛青麟(真名趙富才)在內的一幫官員介紹李元芳之後,大家一起鞠躬如儀:“見過大將軍!”

李元芳當時是檢校千牛衛大將軍,也就是個三品武職,侯爵薛青麟在他面前,連坐的資格都沒有。在狄仁傑眼裏,薛青麟這個平南侯,簡直跟螻蟻也差不多:“我不但能剝奪你的三項特權,就是砍下你的腦袋,也在情在理!”

狄仁傑一向以老謀深算著稱,他說自己殺薛青麟不費吹灰之力,是因爲他確實有這個權力,而他說薛青麟是“四品平南侯”,就值得商榷了:狄仁傑一生最大的官職是三品內史令(病逝後追贈文昌右相),如果薛青麟真是四品官階,他還真沒有權利先斬後奏。

歷史上唐朝時期的官爵制度演變是什麼樣的?

狄仁傑之所以敢不經上報而殺薛青麟,“代天巡狩”還真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按照武周時期的規定,薛青麟根本就不是四品侯,比照當時官階,薛青麟只是個七品芝麻綠豆侯。

咱們今天的話題,就是以狄仁傑要殺薛青麟爲切入點,來看看唐朝的官爵制度演變,看完之後讀者諸君可能會有哭笑不得的感覺:公爵遍地走,侯爵多如狗,這句話用在唐朝,再恰當不過了!

要說起軍功制度的公平,當然是首推漢唐。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是因爲他們沒有達到封侯標準,名氣再大也沒用;唐朝開國公侯沒有一百也有八十,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最後無一例外被封爲開國公,那是因爲他們都爲大唐兩代皇帝建立了卓越功勳。

唐朝公侯伯子男五級爵位一應俱全,頗有商周遺風。但是其中也有不同:商周時期即使是個子爵,也有自己的封國,而唐朝的某些公爵也才只有七百或三百戶食邑,級別也是低得可憐。

我們在電視劇《神探狄仁傑》中,看到官階只有三品的狄仁傑,卻能對平南侯狄青麟呼來喝去,而且直接對其發出死亡威脅——這是唐朝真實情景的再現:狄仁傑殺一個侯爵,還真不用請示武則天,因爲當時的爵位實在是太不值錢了。

《封神演義》雖然是神怪小說,但是武王伐紂成功之後大封諸侯的名單,卻跟《史記》完全一致:虞國(虞姬的故國)、宋國(講規矩的宋襄公)、虢國(假途滅虢的受害者)的首任國君是公爵,封地是公國,我們熟知的太公姜子牙是侯爵,秦始皇的祖先是伯爵,後來成爲春秋五霸的吳國、楚國,一開始的時候國君都是子爵,伯夷的後代級別最低,是男爵。

西周東周乃至春秋戰國時期的公侯伯子男都有封國,而且級別還能晉升,甚至能自封爲王——他們之所以有這麼大底氣給自己加官進爵,就是因爲有地盤有子民,他們只需象徵性地交給周天子一點禮物就行了,至於誰搶了誰的地盤,周天子也管不了。

跟西周東周春秋戰國不同,唐朝的爵位大多數是口惠實不至,公爵們也沒有按照規定享受三千戶食邑,僅看《舊唐書·列傳第十八》,我們就能發現那五個國公的待遇也是不一樣的:尉遲敬德,食實封一千三百戶;秦叔寶,食實封七百戶; 程知節,賜實封七百戶;段志玄,食實封九百戶;張公謹,賜實封一千戶。

國公尚且如此,以下的伯爵子爵男爵就更不用說了,比如後來成爲潞國公、右衛大將軍、兵部尚書的侯君集,在玄武門之變前就是子爵:“太宗(李世民)在籓(當皇帝之前),引入幕府,數從征伐,累除(任)左虞侯、車騎將軍(唐朝的車騎將軍),封全椒縣子。漸蒙恩遇,參預謀議。”

侯君集後來晉升國公,食邑一千戶,比秦叔寶和程知節都多,但最後卻落了個身首異處。

歷史上唐朝時期的官爵制度演變是什麼樣的? 第2張

我們細看《唐六典》的規定,就會發現大唐開國功的待遇,都被縮水了:李淵規定的爵位從王到男爵一共有九等,正一品親王食邑一萬戶,從一品郡王食邑五千戶,從一品國公食邑三千戶,正二品郡公食邑二千戶,從二品縣公食邑一千五百戶,從三品縣侯食邑一千戶,正四品縣伯食邑七百戶,正五品縣子食邑五百戶,從五品縣男食邑三百戶。

《新唐書·百官一》關於九等爵位的品級和食邑,從國公到縣男,前面都加了“開國”二字,沒有這兩個字,公侯伯子男就更不值錢了。

而唐朝“爵爺”們的待遇斷崖式下跌,開始從唐高宗李治顯慶五年開始的,也不知道是不是武則天的主意,李治對爵位對應的官員品級進行了全面調整(實際是貶值):郡公正六品下,縣公從六品上,侯正七品上,伯正七品下,子從七品上,男從七品下。

看到這裏,讀者諸君應該已經明白爲什麼正三品的內史令狄仁傑可以毫不客氣地稱薛青麟爲“芝麻綠豆侯”了:在武則天執政期間,薛青麟那樣的侯爵,其實就相當於正七品上的大縣縣令,可不就是個“芝麻綠豆侯”?

唐朝的爵位越來越不值錢,侯爵居然只有正七品上,在狄仁傑這樣的天子重臣兼寵臣甚至武則天男閨蜜眼裏,薛青麟當然卑微如同螻蟻,平南侯跟狄仁傑的大保鏢、檢校千牛衛大將軍李元芳相比,也有天壤之別。

很多人說李治或武則天對開國功臣太過刻薄,他們出生入死打下大唐江山,後代最後卻只落個“芝麻綠豆侯”。但是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李治和武則天的做法其實是相當英明的:大唐開國數十年,現任爵爺們不是二代就是三代,如果讓他們繼續躺在前輩的功勞簿上耀武揚威,大唐也好,武周也罷,早晚得被他們折騰黃了。

其實在任何朝代,開國元勳的後世子孫都免不了腐化墮落以致成爲社會毒瘤,在筆者看來,李治和武則天做得還是不夠徹底,他們應該做出這樣的規定:你爺爺的功勞是你爺爺的功勞,你父親的官位是你父親的官位,跟你沒啥關係,你要是胡說八道胡作非爲,那就殺你沒商量!

很多人對“人走茶涼”表示憤慨,但是如果那麼多杯茶永遠不涼,唐朝(咱們只說唐朝)得有多少鍋爐替他們燒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