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縱觀歷史,爲什麼只有唐代沒有權相、清代沒有權臣呢?

縱觀歷史,爲什麼只有唐代沒有權相、清代沒有權臣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權臣可以說是王朝繁榮昌盛的產物,幾乎每個朝代都有權臣,然而唐代和清代卻是例外,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人都說,當攀到一座山的頂峯,馬上就是下坡路了。權臣,就是物極必反最好的例子。

衆所周知,權臣的來源無非兩點:

1.功高震主。例如,南北朝時期的很多武將,因爲軍功越來越大,也就掌握了撼動皇位的力量。皇帝可以不封賞他嗎?好像不能,想打勝仗,就得敢於用人。這些大臣,有的成爲一國丞相、太傅、太師,甚至輔政者。

2.恩賜過重。皇帝看重某個大臣,讓他身居要職,逐漸 大臣可能會結黨營私,漸漸形成一個小團體,成員滲透到國家每個系統中,脫離朝廷控制。這樣的權臣,多出現在丞相羣中。

如此魔咒,彷彿哪個朝代都脫不開,唐朝和清朝,竟然成了例外。

首先,縱觀唐代歷史,是沒有權相的,原因很簡單:制度。

唐代實行羣相制度。

唐朝開國初期,沿用了隋朝的政府設置,由五個部門分割全國政務:尚書省 門下省 內史省 祕書省 內侍省,尚書省爲部最高。這麼看來,尚書令一職就至關重要了,百官之首,需德高望重,又要忠心耿耿,唐朝選擇把它給了自己人:李世民是第一任且唯一一個尚書令,這個角度說,他大概是大唐唯一的權相吧。

李世民登基,就沒人敢做尚書令了,因爲上一任尚書令做了皇帝,誰幹誰被猜忌。

縱觀歷史,爲什麼只有唐代沒有權相、清代沒有權臣呢?

工作還是要做的,太宗索性任命兩個副手主持中書省工作,被稱“僕射”,但其實萬變不離其宗,無外乎把權力由一個人之手,放到兩個人之手。

名將郭子儀就做過僕射。

郭子儀是史上出了名的立下汗馬功勞,而又得以善終的(非常罕見),他哪裏肯接這燙手山芋,左請辭又請辭,六天後,成功逃出火坑。

只是經他一鬧,真沒人敢幹了。

隨後,皇帝改革,多人制宰相正式制度化:

以尚書省 中書省 門下省的長官共同擔任丞相,但是因爲這些部門本身就是多人管理,所以丞相的人數也大於三。

再往後,太宗開始選拔其他看的順眼的人(有才能的人)進入到宰相的大家庭,並且規定,品階相同,於是我們見到的就是一個類似於清代軍機處的組織,不同的是,人家是有決策權的,清代沒有。

縱觀歷史,爲什麼只有唐代沒有權相、清代沒有權臣呢? 第2張

經過計算,僅武則天一朝,就用過73個宰相,一茬接着一茬,哪裏還培養的出權相?

再看清代,嚴格意義上講,從康熙以後就沒有權臣了。

康熙以前呢,是有的,例如多爾袞,例如鰲拜。但是自此之後,皇帝做了兩點改變:

1.政府內部,加強中央集權。

清代早期有議政王大臣會議、輔政大臣等形式的組織,他們的決策資格高於一般臣子,又因爲經常由開國元勳 滿洲貴族擔任,其實給皇帝造成過很大的困擾。可是在雍正朝,這些設置基本上看不到了,清末有議政王,但也只是名義上。

取而代之,皇帝開始自己提拔一些沒有家族根基的官吏,充當心腹,或者被安排到地方視察民情,又或者進入軍機處。

軍機處被看作是古代封建統治的頂峯,因爲從它開始,所有大的決策,只能皇帝拍板。

2.皇室內部,削弱權力。

另一個給王朝造成危機的源頭,是同根同祖的皇室血脈。

清代的特色是:任何爵位,每世襲一任,就下降一個等級,當降到足夠低端,便不再降。

你不是說古代的王爺經常篡位?你不是說皇帝的弟弟私自養兵嗎?不存在的!

當然,清朝有鐵帽子王,他們世世代代,幾乎都是親王。但是皇帝還有規定:鐵帽子王犯錯,與庶民同罪,頭銜平行交給自己的親戚。

你不是說特權之下經常出現僭越之臣嗎?不存在的!

就是如此,由內到外,由上到下,清代在中央集權的基礎上,完成了又一次中央集權。

清史研究者道:清代亡於僵,大概如此便是根源吧?

非常有趣的是,唐代通過分權,清代通過集權,竟然達到了同樣的目的。

後記:

權臣,只是王朝危機的一個因素而已,有許多朝代是被權臣篡位滅亡的,但是也有許多並不是。例如唐朝,最終因爲遏制不住地方割據力量而分崩離析,清代則是亡於列強和起義的雙重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