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漢朝時期的官僚體系是什麼樣的?基礎又是什麼?

漢朝時期的官僚體系是什麼樣的?基礎又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漢朝是繼秦朝之後強盛的大一統帝國,享國四百零五年。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各位讀者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吧!

西漢是我國第二個大一統王朝,創立者高祖劉邦在即位之初選擇延續秦制體系,在以嚴刑峻法穩定國內局勢之後,採取與民修生養息的政策,社會秩序趨於平穩。

只是在朝廷內部,由於王朝初建,宮中關於功臣封賞的問題鬧得不可開交,而朝廷禮儀此時尚未構建,導致朝中秩序混亂,略顯江湖氣息,劉邦意在制定朝中規矩,規範臣子的行爲,並設計一套適用官僚體系,而秦三公九卿制正是這一切的基礎。

漢初承襲秦制,奉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即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由於太尉主管軍事,涉及問題比較敏感,所以不常設立,而三公中最重要的職位當屬丞相,御史不過是丞相的助手。

到了武帝時期,皇權加強,丞相權力被削弱,御史大夫成爲專職監察官員,新設了尚書這一新機構,而太尉依舊不常設立。到了東漢,三公變更爲司徒、司空和司馬分管一攤,且尚書地位被拉高,逐漸成爲真正的宰相。那麼兩漢時期三公制是如何發展演變的?又出於什麼目的?

一、西漢時期

1、高祖到武帝之前

高祖時期天下初定,朝內秩序混亂,江湖氣息嚴重,爲了儘快找尋適合發展的官僚體系,漢初在延續執行秦朝三公九卿的基礎之上,高祖制定了朝中的君臣禮儀,三公在這一時期的具體職權還沒有被確立。漢初內部官員因爲封賞問題內部爭鬥愈演愈烈,高祖劉邦爲了解除威脅誅殺了很多功臣,這也爲之後完善三公體系奠定了基礎。

到了惠帝時期,呂后專政,丞相草參沿用蕭何的治國策略,採取無爲而治的方針,加速國內產業復甦,讓民衆得以修生養息。同時,這也是限制皇權的一種折中辦法,適應當時天下的需要。

漢朝時期的官僚體系是什麼樣的?基礎又是什麼?

到孝文帝時,丞相的職責逐漸演化成輔佐皇帝處理日常事務和選賢舉能,考察官員行政水平,並及時上達天聽,保障官員能夠各司其職,避免德不配位的情況發生,並積極維護好國內外關係的平衡,促進社會穩定發展是丞相的第一要務。這一時期的丞相相當於皇帝的祕書,幫助皇帝決策,同時平衡好國內外關係的平衡。

2、武帝時期

到了漢武帝時期,丞相的職能發生重大變化,由於喜歡親力親爲,所以在武帝時期丞相的職能被弱化。朝中開始出現尚書這一新機構,負責幫助皇帝起草詔書,而御史中丞的職責也變爲監察職能。

武帝后期,朝中出現內外朝的現象,內朝由皇帝親自管理,外朝由丞相主持,丞相無權干涉內朝,而內朝的官員雖然品階較低,但是由於離皇帝更近,所以在決策上經常幫皇帝出謀劃策,丞相的權力被壓縮,甚至已經被放棄。

二、東漢時期

1、新“三公”

西漢末期,三公被正式更名爲司空、司徒、司馬,分別管理水土事宜、民事和軍事,成爲三足鼎立之勢。新三公的官階很高,但是實權卻很小,尤其是司馬,由於管理軍事,所以職權被限制的很死。隨着尚書職權的擴大,三公逐漸演變成分封給老臣的名號,而實權則被抽離。

2、尚書檯

尚書負責幫助皇帝處理文書、起草詔書,是和皇帝接觸最近的人,皇帝經常詢問對事件的意見,後來演變成只要是國家大事都要經尚書之手,所以在東漢時期尚書的地位得到顯著提高。尚書檯設立的初衷在於一是可以任用文人擔任尚書,避免功臣爭位;

漢朝時期的官僚體系是什麼樣的?基礎又是什麼? 第2張

二是壓制外戚,尚書檯的存在讓外戚不敢僭越行事,想要染指權力必須完全控制尚書檯,可見領尚書事這一官職已經成爲東漢實際手握大權的宰相。皇帝之下還設有侍中和中常侍,再下面就是尚書檯,此時的三公已經更多地偏向虛名,而不再具備實權了。

總結:兩漢時期的三公制發展見證了漢朝的興衰,從一開始的承襲秦制,到後來逐步確立禮儀規章,三公制被確定下來,三者的權力也被逐漸明確。

西漢武帝之前,丞相相當於皇帝的祕書,負責總攬國家大事,參與決策,同時負責選賢舉能,保證官員各司其職,維護社會發展大局和國內外環境穩定,而御史中丞相當於丞相的助手,太尉一職不常設立。

到了武帝時期,尚書由於離皇帝更近,所以其地位漸漸升高,皇權加強,丞相權力遭到壓制,而御史大夫也轉爲監察職能,三公的權力自此開始被架空。到了西漢末期,三公更名爲司空、司徒、司馬,呈三足鼎立之勢,互相制約又各自負責一攤事務。

後來爲了壓制外戚篡權,合理安排功臣,劉秀開始提高尚書檯的地位,所有國家大事全部都要過尚書檯的手,此時三公的名頭更像是一種虛名,享受待遇但卻沒有實權,至此三公逐漸走向沒落,朝廷的實際宰相職權已經轉向尚書檯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