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明明有前車之鑑,爲什麼明朝還是被藩王侵蝕了?

明明有前車之鑑,爲什麼明朝還是被藩王侵蝕了?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8.5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的藩王並不像前朝那樣擁有高度自治權,但明朝還是被侵蝕了,這究竟是爲什麼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可憐天下父母心",大部分的父母辛辛苦苦一輩子就是爲了子孫後代能夠過上好的生活。平民百姓如此,王侯將相亦是如此。

朱元璋是歷史上第二位白手起家的皇帝,漢高祖起兵時好歹還是個亭長,而朱重八那時候不過是個吃不上飯的乞丐。

他先是趕走了元朝統治者,而後又與陳友諒等軍閥展開決戰,最終問鼎中原,建立了明朝。緊接着,他就開始裂土封王,先後分封了二十五位子孫。同時,爲了外人奪權,他早早的就將那些義子們改回原姓,保證了自己直系後裔的絕對利益。

(一)、雖有前車之鑑,仍然不得已爲之

周朝的滅亡,就是因爲當時分封了太多的諸侯。隨着時間的推移,諸侯們不再尊重周天子,最終導致了這個王朝的覆滅。秦始皇吸取了經驗,推行了郡縣制,結果幾十年就亡了國。

漢高祖上位,結合東周以及秦朝的經驗,推行了郡國並行制。就是也有藩王,也有郡縣制。而且劉邦爲了防止藩王作亂,還做了充足的準備。他除掉了很多異姓王,認爲剩下的藩王們大家都是劉姓,都是一家,肯定不會出現春秋戰國那種情況。

明明有前車之鑑,爲什麼明朝還是被藩王侵蝕了?

1."藩王守國門,藩王死社稷"

劉邦的本意倒是挺好,可是他太低估了權力的力量。沒過多少年就出了《削藩策》,而後緊接着就是八王之亂。漢武帝又藉着父親平叛的餘威,頒佈推恩令,緊接着就是奪爵。

血淋淋的教訓,就在眼前發生着,白手起家的朱元璋不會不明白。但他還是義無反顧的分封了自己的子孫後代,並且以他認爲更爲高明的方式去裂土封王。明朝的藩王們不像漢初那樣,擁有高度自治權。

朱元璋封藩王,給軍權不給治權,他們每個人有兩三個衛,一個衛大約是五、六千人。雖然是王,但土地也不是他們的。這些人只有名義上的封地,但不治民。

朱元璋認爲自己的算盤,打的天衣無縫。既能夠有效避免像周朝那樣,異姓諸侯王並起,架空皇室;又能夠以血緣爲紐帶牢牢的將皇權與王權捆綁到一起。

而且藩王們又不像西漢那樣,有軍隊,有食邑,皇帝應該也不會將其視爲眼中釘肉中刺,那爲何最終還是成爲明朝的催命符?

他沒有考慮到血緣親情會隨着時間慢慢變淡,也低估了人對絕對權力的渴望。

2.廕庇子孫,且拱衛疆土

君王的妃子多,那麼子孫自然就會多。朱元璋是想將皇位傳給嫡長子,也就是朱標一系,而其他的孩子們,也不能棄之不顧,所以也得分給他們一些田地,讓他們也當上人上人。畢竟,朱元璋又不僅僅是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的爺爺。

除了讓孩子們都能享受自己帶來的利好以外,朱元璋還想着以血緣關係爲紐帶,讓那些藩王們鎮守邊疆。畢竟是大明是老朱家的,藩王和皇帝不論怎麼說,那也是同出一脈。這些人在地方上,那就是皇權的化身,而且真的出了什麼事,那也是皇帝的本家。

v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天下實在是太大,朱元璋不放心將其完全交由和自己毫無血緣關係的官員處理,所以還是自家人用的比較放心一些。

而藩王們只有較小的軍權,又沒有治理地方之權,不會對皇權形成爲威脅;皇權也應該念及親情,不會將他們連根拔起。

但是,朱元璋的設想在他的孫子繼位後,很快就被打破。並且,藩王也在靖難之役後成爲了大明王朝的"催命符"。

(二)、推己及人,逐出權力中心

朱允炆上位以後,急於求成而又太過軟弱。他想削藩,讓叔叔們交出手中的權力,還又不想背上不孝不義的罵名。他的那些叔叔,很多都是曾經跟隨太祖皇帝打天下的功臣,不僅在軍中威望很高,而且也很擅長攻伐之術。朱允比之於他們,顯得太小兒科。

1. 恐懼他人重蹈覆轍

燕王朱棣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打着清君側的名義,聯合北面的寧王,一路南下,直取南京。自那以後,朱允炆杳無音訊。有人說他出家當了和尚,也有人說,他自海上南下,而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就是爲了尋覓建文帝的蹤跡

自從朱棣上位以後,就開始了另一輪的變相削藩。因爲他其實就和宋太祖趙匡胤一樣,上位以後時時刻刻防備着和自己一樣的情況發生。所以,趙匡胤削弱武將權力,而朱棣,則是削弱藩王勢力。他很害怕再來這麼一出。

那個曾經帶着朵顏三衛爲朱棣立下過汗馬功勞的寧王,此時也成了成祖眼中的心腹大患。本來朱元璋封寧王和燕王,就是爲了讓這兩個兒子在北面守住北元的襲擾。未曾想,兩人竟然率部南下,奪得了本應該屬於朱允炆的江山。

朱棣成了大明的皇帝,而寧王朱權,則被朱棣奪了軍權,封地也從北方,挪到了江西。他就是害怕寧王今天能夠幫助自己清君側,以後難保此人不會反對自己,或者乾脆寧王本人直接與自己分庭抗禮。

明明有前車之鑑,爲什麼明朝還是被藩王侵蝕了? 第2張

2. 變相圈禁,以防靖難發生

"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朱棣上位以後,雖然沒有繼續推行朱允炆的削藩之策,不過他以更加柔和的方式,達到了他自認爲更好的效果。建文帝是直接奪其封號,廢其爵位,如此自然引得大家不爽。

他們心裏會想,朱元璋是你爺爺,那還是我們父親。憑什麼全天下都讓朱允炆這個毛頭小子佔據着。所以,朱棣上位以後並沒有這麼直接的削藩。他先是給那些被建文帝奪去爵位的人,恢復了身份,並且給予其一定的優待。

很多人因此就認爲朱棣的勝利,就是藩王的勝利。大家開始變得愈發膨脹,朱棣先是給予其書面教訓,若還不知悔改,就藉機將其剷除,達到殺一儆百的效果。與此同時,他也着手削減藩王們的護衛,還將他們都從邊疆調往內地。

這就違背了朱元璋當初封王拱衛疆土的意願。朱棣還下令"王府不得朝命,不許擅役一軍一民及領一錢一物"。那些藩王們不能出自己的封地,時時刻刻都有人監督着,這就如同被下了禁足令一般。而藩王再也無法左右朝政,對皇權構不成任何的威脅。

明明有前車之鑑,爲什麼明朝還是被藩王侵蝕了? 第3張

(三)、侵蝕王朝骨髓的蛀蟲

那些藩王們既然不能參與朝政,左右軍政,就開始變得極其無聊。雖然朱棣奪去了他們的很多權力,但畢竟還是正兒八經的皇家子弟,待遇自然不會差。更何況,明朝一直到朱瞻基去世,那都是國富民強的,養活這些藩王們毫無壓力。那爲何大明王朝最終還是被侵蝕掉了?

1. 朝政衰敗,而藩王仍不知悔改

藩王們平日裏困在府中百無聊賴,就開始豢養姬妾,然後生很多很多的孩子。這些世子們,那都是需要朝廷養活的。當時僅朱元璋就封了二十多個藩王,雖然後來數量有所減少,當時藩王們都很能生育,畢竟平日裏閒來無事,找個樂子總是好的。

明朝的宗室子弟越來越多,這些人都需要靠着朝廷的俸祿過活。國庫充盈的時候,那還好說。但是到了中後期,天災人禍不斷,還出現了很多荒淫無度的皇帝以及禍亂朝綱的臣子,國家的稅收自然就入不敷出。

照顧流民百姓還應付不過來,還要應對關寧前線的邊防戰事,還要維持正常的官僚體制,此時的藩王就成了大明王朝沉重的負擔。可是皇帝也沒辦法,還是要硬着頭皮去養。畢竟,花點銀兩,總比逼着這些人造反要強之百倍。

2. 壓垮大明的稻草之一

受到小冰河期的影響,明朝末年北方地區常年顆粒無收。朝廷不敢捨棄藩王們這些個累贅,又無法拿出足夠的賑濟災糧,因此陝西各地一時之間涌現出了一百多隻起義軍。他們最初就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吃飽飯。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那些藩王們依舊我行我素,他們個個吃的油頭粉面,但就是不肯拿出銀兩來幫助受災的百姓。就連他們養的寵物,都比人吃得好。當時李自成攻入洛陽,發現福王朱常洵家財萬貫,奇珍異寶無數。

明明有前車之鑑,爲什麼明朝還是被藩王侵蝕了? 第4張

所以,他將福王的私財全部瓜分給部下和百姓,還將福王和他養的鹿一同烹飪,名曰"福祿宴"。百姓們對此紛紛叫好,也很欣慰終於能吃頓飽飯。而當時的大明皇庭,卻是左支右絀,根本無力賑濟災民也拿不出足夠的軍費對抗關外的大清。

其實福王就是衆多藩王們的一個代表。他們雖然不再參與朝政和軍政,但那都是稱霸一方,坐擁金山銀山之人。而他們的錢財,不都是來自朝廷的稅收,來自百姓的血汗。

如果沒有這麼多享受特權待遇的藩王,明廷就不會在後期財政如此緊張的情況下拿不出足夠的銀兩。

結語:

朱元璋的本意是好的,他把自認爲是私有財產的天下分給了子孫後代,又不給其治理地方之權。如此一來,他們可以替天子守衛江山,又不會成爲皇帝眼中的心腹大患。

可是在權力面前,親情是顯得如此單薄。朱棣也認爲奪了藩王的權力,就該以好吃好喝好招待彌補他們,不過這些蛀蟲們繁衍的越來越多,最終將整個大明王朝都啃噬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