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于謙保住了明朝的江山,爲什麼還會被明英宗殺害呢?

于謙保住了明朝的江山,爲什麼還會被明英宗殺害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9.8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於謙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接着往下看吧。

在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六日夜晚,石亨,徐有貞,曹吉祥趁着景泰帝朱祁鈺病重之際,悍然發動政變,他們把軟禁在南宮的太上皇明英宗朱祁鎮擁立上位。在十七日凌晨 ,明英宗登上龍椅,接見百官,由此復辟成功,史稱“南宮復辟”。明英宗改元天順。是爲天順元年。天順元年(1457年)正月,明英宗下令把于謙,王文下獄。

此後徐有貞,石亨等人指使言官上書彈劾王文和于謙,罪名是于謙和王文意圖擁立外藩的襄王世子作爲景泰帝的繼承人。於是把他們帶上朝廷審訊,王文抗議說帶藩王入京需要金牌信符,派人迎接需要馬牌,這些在兵部和內府都可以查驗。但是于謙卻說石亨等人想我們死,再爭辯有什麼用呢?審議的結果是以“意欲”定罪于謙和王文,最後把兩人斬殺。

很多人都有疑惑的是,于謙在北京保衛戰中立下大功,成功的保衛了大明江山,避免了明朝可能會南遷的悲劇,可是爲什麼于謙要被明英宗殺害呢?

于謙保住了明朝的江山,爲什麼還會被明英宗殺害呢?

明英宗朱祁鎮復辟後,他最想做的事情是正名,這其實是政治上的正常行爲,正如孔子所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作爲皇帝的明英宗,在他看來是需要爲自己復辟正名的,由此向天下人聲稱自己的合法性,穩固自己的統治。由此必須證明景泰帝的登基是不合法的,是有罪的。那麼是誰把景泰帝一手推向了皇位呢?在明英宗看來是于謙,但是于謙是景泰帝登基的主謀嗎?

其實最初在1449年土木堡之變時,明朝人心惶惶,當時的徐有貞提議南遷,反對者除了于謙,還有吏部尚書王直,禮部尚書胡濙的強力反對。胡濙說文皇(朱棣)把陵墓安排在這裏,就是向子孫表示不再遷都之志。隨後纔是于謙的大力反對,王直,內閣大學士陳循支持于謙的決定。王直,胡濙,陳循按照權位是要高於兵部侍郎的于謙。可以說是他們的支持,于謙的決定才順利推行,這個決定也收到了內宮的孫太后的首肯,以及太監興安,金英的贊同。這次決議之後,朱祁鈺被孫太后任命總理百官,于謙升任爲兵部尚書,主理北京保衛戰。

北京保衛戰勝利之後,也先帶着明英宗北逃,同時也先還不斷派人到明朝傳言,他聲稱要送明英宗回北京,暗中以此威脅和進犯明朝。此時明朝皇帝之位空缺,於是立皇帝成爲了明朝的首要事情。

我們先看三本史書對於景泰帝登基的記載。

按照《明史紀事本末》的記載,在1449年農曆八月二十九日,孫太后下旨,遣太監金英傳旨朝廷,說:“皇太子幼衝,郕王宜早正大位,以安國家。”,隨後纔是文武大臣商議認爲應該早立長君,於是上書請求郕王朱祁鈺繼皇帝位。在羣臣的推舉下朱祁鈺繼承大統,成爲明代宗。遙尊明英宗爲太上皇。

按照《明通鑑》的記載,則是大臣和孫太后商議要求立長君,因爲皇太子朱見深年幼,郕王朱祁鈺年長,他們說“國有長君,社稷之福”。於是太后下旨,羣臣請朱祁鈺登基稱帝,朱祁鈺躲在郕王府不肯出來,再三辭讓,于謙說了一句話,他說:“臣等誠憂國家,非爲私計”。但是最後是都指揮嶽謙從瓦剌返回,他聲稱有密旨,太上皇讓朱祁鈺繼位,朱祁鈺才肯繼承皇位。

《明史 于謙傳》記載與《明通鑑》類似,只是少了嶽謙傳達旨意這件事。

初,大臣憂國無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請皇太后立郕王。王驚謝至再。謙揚言曰:“臣等誠憂國家,非爲私計。”王乃受命。

我們可以通過《明史紀事本末》,《明通鑑》,《明史 于謙傳》的記載可以看到,于謙在景泰帝的擁立過程中,並不是主謀,但于謙是主力,于謙有支持過景泰帝。而當時的重臣比如內閣大學士高谷 ,尚書胡濙 ,尚書王直等人肯定是大力支持擁立景泰帝的,史書所記載“大臣”二字可以推測是包含這三人在內,這三人在明英宗復辟之後,基本上都退休致仕了。因爲這幾個人和于謙一起擁戴了景泰帝朱祁鈺。

于謙保住了明朝的江山,爲什麼還會被明英宗殺害呢? 第2張

唯一證明於謙是景泰帝的忠實擁護者的一件事,發生在迎回明英宗的事情上,他喊出“天位已定”,但是在實際上這又是當時所有重臣的看法。

明朝和瓦剌商議議和之後,首先就要退回明英宗,按照《明通鑑》的記載,景泰帝把迎回明英宗的事情下達禮部商議,在禮部還在商議結果的時候,吏部尚書王直就已經率領羣臣向景泰帝提議,他說到:

望陛下俯從其請,遣使往報,因察其誠僞而撫納之,奉太上皇以歸,少慰祖宗之心。陛下天位已定,太上皇還,不復蒞天下事。陛下第崇奉之,則天倫厚而天眷益隆,誠古今盛事也。

王直作爲第一個上言的人,就已經講到皇位已經是景泰帝所有的話,此後禮部尚書胡濙商議決定之後,又是“胡濙等復以爲言”。最後是景泰帝在文華殿門召見大臣商議這件事。

景泰帝當時還做了一番表演,景泰帝不高興說道:“朕本不欲登大位,當時見推,實出卿等。”當時于謙也對景泰帝說:“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最後景泰帝聽到了于謙的話才說了:“從汝,從汝。”其實景泰帝在得到于謙的保證之後,纔會同意迎回明英宗。

可以說出“天位已定”也不止於謙一人,可以說在當時是明朝朝廷大臣的共識,在明朝派往瓦剌的使者楊善和也先有過對話。楊善對也先說過“天位已定”。《明史紀事本末》記載:

也先問:“上皇還,更臨御否?”善言:“天位已定,不得再易。”

據上訴的歷史記載,我們可以看到于謙既不是擁戴景泰帝的登基的主要推手,也不是景泰帝“天位已定”的主要支持者。那麼于謙爲什麼被殺呢?

于謙保住了明朝的江山,爲什麼還會被明英宗殺害呢? 第3張

我們都知道于謙是一個正直的人,這樣正直的人對於其他的圓滑的官員來說如鯁在喉,因爲在於謙的對比下,這些醜態畢露。在景泰帝時期,于謙受到景泰帝的重用,他本人正直和堅守操守。於是引來了大批的仇視者。《明史 于謙傳》記載:

(景泰帝)用一人,必密訪謙。謙具實對,無所隱,不避嫌怨。由是諸不任職者皆怨,而用弗如謙者,亦往往嫉之。

我們可以看到官場的黑暗,他們容不得一個好人和正直的官員,很多人都仇視于謙。這裏面就有徐有貞和石亨。

徐有貞本人也是一個文武全才,他因爲主張南遷,而被于謙排斥,最後改名有貞才得以獲用。石亨在北京保衛戰立下大功,他覺得自己都獲得了爵位,而於謙沒有,於是舉薦于謙的兒子于冕,但是被于謙嚴辭拒絕,搞的石亨十分難堪,由此石亨也很怨恨于謙,都督張軏因爲徵苗失律,被于謙彈劾,宦官曹吉祥同樣看怨恨于謙。

小人就是這樣,他們的道德有問題,就希望所有人的道德都有問題,他們見不得別人比他們好,最好是比他們壞。像于謙這樣的人肯定是被他們痛恨的對象。

徐有貞,石亨,曹吉祥,張軏這四人就是奪門之變的功臣,其中的徐有貞就是奪門之變的主要策劃者。他們在擁立明英宗復辟之後,成爲明英宗的心腹手下。在明英宗需要爲自己正名的時候,徐有貞,石亨等人貢獻了于謙和王文,其中於謙是最好的人選,他不是王直那些從明仁宗時期留下的老臣,他也沒有自己的黨羽和勢力,最重要的是他得罪了百官,所以于謙在明英宗看來於謙就是最好的正名犧牲品。於是明英宗就殺死了于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