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揭祕:蘇軾“書香門第”重視教育的家風是怎麼形成的?

揭祕:蘇軾“書香門第”重視教育的家風是怎麼形成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揭祕:蘇軾“書香門第”重視教育的家風是怎麼形成的?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公元1057年(嘉佑二年),蘇洵帶領蘇軾、蘇轍參加科舉考試,兩個兒子同榜進士及第,再加上他們父子三人的文章被當時的文壇領袖歐陽修大加讚賞,連宋仁宗都連連稱讚“朕今日爲子孫得兩宰相矣,一時間,三蘇的大名譽滿京師、名振朝野。

老蘇家爲什麼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呢?這與他們重視教育的良好家風是分不開的。

什麼是家風呢?家風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傳的風尚、生活作風,也即一個家庭當中的風氣。家風又稱門風,是給家中後人們樹立的價值準則。那麼,蘇軾家族“書香門第”重視教育的良好家風是怎麼形成的呢?那就從蘇軾祖父開始說起。

蘇序,蘇軾的祖父,從小性格頑劣,不喜讀書,長大後容貌英偉,爲人慷慨,樂善好施,不求報答,中年喜歡做詩,也曾寫下幾百首(或許更多),但是都沒有流傳下來。他非常重視兒子們的學習,“吾欲子孫讀書,不願富”,傾其錢財,購置了大量書籍置於書房,而且專門請先生到家裏爲三個兒子教書,還爲兒子們營造了一個“門前萬竿竹,堂上四庫書”的學習環境中。在這樣的家庭教育環境下,蘇家崇尚學習的家風逐漸形成。蘇軾的兩個伯父蘇澹、蘇渙,從小天資聰慧,喜愛讀書,都先後考中了進士。

揭祕:蘇軾“書香門第”重視教育的家風是怎麼形成的?

蘇洵,蘇軾的父親,字明允,號老泉,少時性格頑劣,遊蕩不學,直到二十七歲纔開始發憤讀書,潛心學習,這一點性格倒是很像他的祖父,雖歷經三次科舉考試還是以失敗告終,但是,他從此下定決心走自己的路,他要爲自己讀書、爲解決問題寫作,於是一把火焚燒了自己多年寫的數百篇文稿,從零開始,廢寢忘食、閉門苦讀,最終大器晚成,成爲“唐宋八大家”中唯一一個沒有考中進士的文學家,他的事蹟被寫入《三字經》流傳後世成爲後人勵志學習的典範。

蘇轍,蘇軾弟弟,字子由,十九歲和蘇軾同榜進士及第,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更是這個家中最耀眼的明珠,他不僅是文學家,還是書法家、畫家、詩人、美食家、醫家等等,簡直是全才大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縱觀唐宋兩朝六百一十年曆史,名人輩出,羣星璀璨,而被後人推崇的八大文學家裏,蘇家竟然獨佔三席,這是何等的榮耀啊。

經過三代人的不斷努力,蘇軾一家形成了“書香門第”、重視教育的良好家風,在這個家風形成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還有蘇軾的祖母史氏、母親程氏。祖母史氏是眉州大家族的女兒,爲人仁慈寬厚,周圍親鄰無不讚賞,就連蘇序的母親宋氏,一個比較嚴厲的婦女都十分喜歡史氏。

母親程氏,對“三蘇”成名影響巨大。程家也是一個名望大戶,程氏從小就生活在富足的環境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對經文史也有一定的瞭解。蘇洵並不喜歡讀書,整日遊山玩水,三個兒子的教育都是程氏默默承擔的,後來蘇洵幡然醒悟,潛心讀書,也得到了程氏的大力支持。正是程氏的善良賢惠,相夫教子,才使父子三人能夠專心讀書,最終學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