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古代打仗結束後 古人是怎麼處理戰場上面的屍體的

古代打仗結束後 古人是怎麼處理戰場上面的屍體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古代打仗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古代戰爭結束後,留下的屍體該怎麼處理?

古代戰爭殘酷至極,動輒死亡幾萬幾十萬人,那這麼多屍體要怎麼處理呢?古代的處理方式有很多種,但大都比較殘酷,最後一種令人毛骨悚然!

古代打仗結束後 古人是怎麼處理戰場上面的屍體的

一將功成萬骨枯,翻開數千年的歷史,那些威名赫赫的名將,白起、王翦、韓信……他們每個人的成功,都是踏着屍山血海過來的。

古代冷兵器戰爭,勝利都是用人命堆出來的,那時不講什麼人道主義,殺俘、屠城的現象屢見不鮮。每一次戰爭過後,可能都是遍地的屍體。該如何處理這些屍體,一般是勝利方該考慮的事,不同的情況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第一種就是棄之不顧。如果是需要速戰速決的戰局,勝利方定然沒工夫處理屍體,他們得追殺逃跑的敵軍,或者攻打下個戰略點。而失敗的那一方,連逃命都來不及,更沒有機會去管同袍的屍體,只能任其長眠沙場。等到雙方兵馬離開後,屍體就成了禿鷲和猛獸的食物,最後只留下累累白骨。

如果勝利方有後續部隊的話,比如負責後勤的民夫,在時間寬裕的情況,他們會簡單打掃下戰場。但充其量也就是搜刮下戰利品,把比較完好的武器盔甲扒下來,然後將屍體扔到山溝裏,或者扒拉到兩邊的叢林中,其目的是爲了清理出一條過車的路。如果是圍殲戰,那就是另外的處理方式了。

第二種土埋火燒。所謂圍殲就是殲滅敵軍主力,這樣的戰爭一旦打完,勝敗的大勢也就見分曉了。因此勝利方有足夠的時間,來處理戰場。屍體太多是會引發瘟疫的,而且還會污染水源,爲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勝利方會驅趕附近的百姓當苦力,讓百姓將屍體集中搬到一起,然後挖個大坑將屍體全部丟進埋了,這就是所謂的“萬人坑”。

古代打仗結束後 古人是怎麼處理戰場上面的屍體的 第2張

古人講究入土爲安,即便是敵軍的屍體,如果有條件有時間,能埋就儘量埋了。爲避免傳染病滋生,萬人坑裏會倒入大量的生石灰,有時候被埋的不一定是屍體,還有投降的俘虜。因爲俘虜得派人看守,還得負責他們的吃喝拉撒,麻煩得要死,所以乾脆一起“入土爲安”。

戰國時期的長平之戰,應該是古代坑殺俘虜最多的,留下了四十萬的屍體。這麼多屍體挖坑搬運,十分費時費力。

長平之戰時,秦國幾乎調動了全部的民夫,有的是人幹活。若是在荒無人煙的地方野戰,那隻能是士兵自己動手了。爲了節省體力,他們會把屍體堆在一起焚燒,如此省時省力,還能防止瘟疫爆發。

當然,自己同袍的屍體,肯定不會這麼草率。他們會將其單獨掩埋,並立上墓碑,待以後有機會再將遺體送回各自的故鄉。若是碰到死無全屍的那種,則將他們的隨身物品帶回去,立一座衣冠冢以寄託哀思。最後一種就很噁心了!

古代打仗結束後 古人是怎麼處理戰場上面的屍體的 第3張

第三種就比較殘忍了,那就是將屍體做成京觀。“京”是高丘的意思,“觀”是宮闕的形狀,也就是把屍體堆成高臺。京觀又叫“武軍”,目的是爲了讓後人瞭解前人的功勳,同時還有震懾敵軍的效果。

春秋楚晉的邲之戰,就有人提議把晉軍的屍體堆成京觀,以炫耀自己的武功。楚莊王教育他說:“武”拆開來就是“止戈”,我們打仗的目的是爲了安定天下,怎麼能做這種殘暴的事,最後也就不了了之。

古代經常出現“坑殺”這個詞,坑殺不一定是挖坑活埋,也指將敵軍屍體築成土堆高臺。白起坑殺趙軍,項羽坑殺秦俘,都曾築起過京觀。第四種,各自收屍。其實戰場處理屍體,並非都這麼粗暴,面對曠日持久的戰役,雙方一時半會兒分不出勝負,但是戰場上的屍體越來越多。於是到了休戰的時候,雙方會各自收斂同袍的屍身遺物,這個時候是不能偷襲放冷箭的。

古代打仗結束後 古人是怎麼處理戰場上面的屍體的 第4張

除了前面介紹的方法,古代還會將屍體當成食物,這種方式聽起來毛骨悚然,但還真有人這麼做過。

《魏晉世語》記載:太祖乏食,昱略其本縣,供三日糧,頗雜以人脯。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曹操曾經糧草短缺,程昱爲了湊夠軍糧,把自己治理的縣都搜刮乾淨了,才湊齊了三天的糧草,然而這裏面卻夾雜着人肉乾。

古代行軍打仗,糧草短缺的情況很常見,面對死亡的威脅,他們只能拋棄什麼倫理道德,把屍體當做軍糧,畢竟能活着纔是最重要的。不過這種事喪盡天良,像程昱這樣在糧草中夾雜一些,倒也說得過去。隋唐時期有個朱粲的軍閥,經常把人當軍糧,結果惹得天怒人怨,最後被羣起而攻之。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裏人。他們爲了保國爲家馬革裹屍,卻連屍身都得不到安寧,這是多麼可悲諷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