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皮山國,爲什麼是漢人建立的?

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皮山國,爲什麼是漢人建立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皮山國,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本站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蹟。

所謂“西域三十六國”,其實並不準確,秦末漢初期間,在廣袤的西域(主要指如今新疆境內)大地上,一共活躍着大小五十多個國家,隨着相互征戰與吞併,在張騫出使西域時,西域先後存在三十六個國家,史稱“古西域三十六國”。

公元前139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絲綢之路”,漢武帝以軍功封其爲博望侯。司馬遷稱讚張騫出使西域爲“鑿空”,意思是“開通大道”,張騫讓漢人進入了前所未進的區域。

然而鮮爲人知的是,司馬遷對張騫的“鑿空”評價並不準確,因爲此前“漢人”早已踏足西域,並且在西域三十六國之中,甚至還有一個“漢人”建立的國度。

漢朝定義的西域

漢朝對西域的認識,主要分爲兩個階段,大致分爲張騫出使前,與出使之後。

張騫出使之前,漢朝對西域並不瞭解,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主要目的是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所以這一階段西域實際是“西北國”,“張騫通西域”實指“張騫通西北國”。

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皮山國,爲什麼是漢人建立的?

張騫出使之後,漢朝對西域逐步瞭解,《漢書·西域傳》說:“在匈奴之西、烏孫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東側接漢隔以陽關、玉門,西側限於蔥嶺”,即新疆南疆地區,不包括烏孫國。與此同時,漢朝認識到控制西域的好處,就是斷了匈奴右臂,不僅斬斷匈奴從西域獲益,而且擠壓匈奴戰略空間,於是在漢宣帝時期,任命鄭吉爲“西域都護”,正式將西域納入統治範圍,而不再是“盟友”關係。

值得一提的是,後世歷代王朝對西域認識皆有不同,比如明朝認爲西域是敦煌以西直到阿拉伯半島等的統稱,包括中亞、西亞廣大地區。對西域的認知不同,折射的是國家實力、戰略的變化。

西域三十六國中的漢人國度

當時,在如今新疆境內的西域三十六國,根據學者考證如下:龜茲、焉耆、若羌、樓蘭、精絕、且末、小宛、戎盧、彌、渠勒、皮山、西夜、蒲犁、依耐、莎車、疏勒、尉頭、溫宿、尉犁、姑墨、卑陸、烏貪訾、卑陸後國、單桓、蒲類、蒲類後國、西且彌、劫國、狐胡、山國、車師前國、車師後國、車師尉都國、車師後城國等。

鮮爲人知的是,這其中並非全是“胡人”國度,而是還有一個“漢人”國度,即皮山國!現代《新疆圖志》皮山注稱:漢,皮山國地。

《漢書·西域傳》載:“皮山國,王治皮山城,去長安萬五十里,戶五百,口三千五百,勝兵五百人,左右將,左右都尉,騎軍譯長各一個。東北至都護治所四千二百九十二里,西南至烏秅國千三百四十里,南與天篤接,北至姑墨千四百五十里,西南當罽賓、烏弋山離道,西北通莎車三百八十里”,可見這是一個典型的西域國家,與樓蘭、焉耆等差不多。

不過,《漢書》等史書並沒有說明皮山國的起源,而在東漢的《風俗通》和唐朝的《元和姓纂》等文獻中,卻描述了一個周朝家族悽慘的逃亡史,在西域皮山地區建立了一個“周人國”,最終揭開了皮山國的起源之謎。

皮山國是周人後裔

公元前827年,早年務農經商的仲山甫,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後裔(另有說是周公旦後人),周王室中人,後受舉薦入朝,擔任周宣王卿士(猶如宰相)一職,位居百官之首,封地爲樊,從此以樊爲姓,爲樊姓始祖,所以他又被稱爲“樊仲山甫”、“樊仲山”。

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皮山國,爲什麼是漢人建立的? 第2張

但100多年後,貪婪霸道的周惠王在位時,樊氏發生一次劇變。樊仲皮,是仲山甫的後人,承襲祖職,在周朝擔任卿士。所謂“仲”,即排行老二,所以樊仲皮沒有封地繼承權,好在樊仲皮位高權重,被周惠王封食邑於皮(今山西省河津市),封地爲“皮氏邑”,於是樊仲皮後人以皮爲姓。但周惠王荒淫無度,而樊仲皮爲人正派,因爲樊仲皮和周惠王產生政見分歧,不願再擔任周朝卿士,公元前664年逃回封國,《左傳》稱之爲“樊(仲)皮叛王”。

公元前664年,周惠王命虢公討伐樊國,捉回樊仲皮折磨處死。《左傳·莊公·左傳三十年》記載:“三十春,王命虢公討樊皮,夏日周丙辰,虢公入樊,執樊仲皮,歸於京師。”

樊仲皮死後,他的後人擔心周惠王繼續報復,於是就逃離“皮氏邑”,主要分爲三支:一支內遷豫章郡(如今江西),一支逃到陝甘一帶,秦漢時期一度是隴西望族,一支繼續西行,融合了多個民族基因,最終來到如今的新疆皮山縣——絲綢之路南道上,在此建立了皮山國。

一個實力弱小的漢人王國,置身於廣袤的西域大地上,猶如大海里的一葉扁舟,自然非常危險。

東漢時期,實力弱小的皮山國被于闐國(印歐語系的吐火羅人種)吞併,後來又復立。三國時爲“皮穴國”,北魏時爲“蒲山國”。隋唐時期,皮山國再度被于闐國吞併。

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皮山國,爲什麼是漢人建立的? 第3張

皮山國雖然滅亡,但人口尚存,直至回教(伊斯蘭教)興起之後,當地不少漢人才逃離此次。《西域同文志》記載“初,其地人奉回教後,有逃去者,因以名之也”,意思是皮山人信奉回教,但一些人因爲不信回教就逃走了,只是人非物是,人走了地名還在。光緒二十八年置縣,以皮山古國名命名,即新疆皮山縣。

不過,皮山國是不是周人後裔,還存在質疑之處,因爲只是文獻記載,而缺少正史記載。《後漢書:西域傳》載,“相望與道,一輩大者數百人,少者十餘人…一年之中,使多者十餘輩,少者五六輩”,漢武雄風吹進西域之後,西域貴族仰慕中華文化,不斷派遣貴族子弟來漢學習、通婚,其中以龜茲,焉耆漢化最甚。在這種慕漢風氣之下,皮山國未必不會製造一個祖上源自中國的傳說,表達一顆向漢紅心之餘,更求得到漢朝重視和護佑,所以正史纔不記載牽強攀附祖先之說。

如果說皮山國是不是漢人建立,還存在一定爭議的話,那麼南北朝時形成的“高昌國”,就可以確定無疑的說漢人國度,源頭在於西漢開發西域的遺民,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最終在南北朝時形成國家,但140年後被唐太宗派侯君集消滅。

總而言之,新疆這片土地上,至少在2000年前,就已經有漢人在此生活,遠早於我們的想象,所以說西域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並非空口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