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伊曼努爾·康德名言 伊曼努爾·康德經典語錄

伊曼努爾·康德名言 伊曼努爾·康德經典語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伊曼努爾·康德,德國作家,外文名Immanuel Kant,生卒時間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主要成就德國古典理性主義哲學創始人。

伊曼努爾·康德名言 伊曼努爾·康德經典語錄

簡介

伊曼努爾·康德,出生和逝世於德國柯尼斯堡,德國哲學家、作家,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其學說深深影響近代西方哲學,並開啓了德國古典哲學和康德主義等諸多流派。

康德是啓蒙運動時期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是德國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調和了勒內·笛卡兒的理性主義與弗朗西斯·培根的經驗主義,被認爲是繼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後,西方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

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學畢業。1755年起在母校任教,這一時期是他思想上的“前批判期”。他埋頭於自然科學研究,講授多門學科,同時發表了許多關於自然科學的著作。1770年被聘爲教授,他的思想轉入“後批判期”。從1781年開始,他完成了《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3部著作。這標誌他的批判哲學體系的誕生,並帶來了一場哲學上的革命。1793年他因一些觀點,被告蔑視基督教教義,遇到一些麻煩。但他仍不斷探索和寫作,直到1804年2月12日病逝。

生平

1724年4月22日,伊曼努爾·康德生於柯尼斯堡。1740年9月24日,康德考取柯尼斯堡大學。

1746年,《論活力的正確評價》一書付印。該書於1749年出版。1747年,康德在安德施牧師家當教師(在古姆比年附近的猶德早村)。

1750年,在休裏增少校家當教師(在奧斯德羅附近的阿爾恩斯多爾夫村)。1753年,在凱瑟琳伯爵家當教師(在勞登堡吉爾西德區)。

1754年,回到柯尼斯堡,6月發表《對一個問題的研究,地球是否由於繞軸旋轉時發生過變化》;8月發表《關於從物理學觀點考察地球是否已經衰老的問題》。

1755年3月,《自然通史和天體理論》發表;4月17日,提出學位論文;5月13日,博士學位考試;6月12日,得到博士學位。

1756年1~4月,寫作論述里斯本地震的兩篇文章和一本書;4月10日,爲取得教授職位進行文化答辯。

1766年2月,康德被認命爲工家阱書館副館長,發表《視靈者的幻想》。

1769年,受埃爾蘭根大學聘請擔任教授職務。1770年1月,受耶拿大學聘請;3月3日,被任命柯尼斯堡大學邏輯和形而上學編內正教授職務。8月21日,學位論文《論感覺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則》答辯。

1771年,評論莫斯卡提的作品。1772年2月21日,致函赫茨,談到寫作《純粹理性批判》的構思。

1772年5月,康德辭去圖書館副館長一職。1778年,策特里菝大臣勸說康德,要他轉到哈勒大學丁作。

1780年,康德成爲柯尼斯堡大學評議委員會成員。1781年5月,《純粹理性批判》問世。1783年,寫作《未來形而上學導論》,評舒爾茨所著《道德學入門》一書。

1784年,康德購置一所私人住宅,寫作《世界通史的想法》;12月,寫作《問答:什麼是啓蒙運動》。

1786年夏,康德被推選爲大學校長;12月7日,康德被選爲柏林科學院院士。

1787年6月,《純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出版;12月31日,致函萊園霍爾德,說明哲學體系的三元結構

1788年1月春,《實踐理性批判》出版;夏,康德第二次參加校務會議。

1789年,卡拉姆金拜訪康德。1790年,《批判力批判》出版;《純粹理性批判》第三版出版。

1791年8月,費希特爲了與康德認識,來到柯尼斯堡。1794年5月,寫作《論月球對氣候的影響》;6月,《論萬物的終結》,7月28日,康德被選爲彼得堡科學院院士,10月12日,康德目爲就宗教問題發表意見受到國王申斥。

1795年,《永久和評論》發表。1796年,寫作《論靈魂的器官》;6月23日,康德最後一次講課。

1797年,《道德形而上學》發表;6月14日,柯尼斯堡的大學生們紀念康德學術活動五十週年;7月,關於迅速簽訂哲學上永久和平條約的通告》;9月,《論出於利他動機而說謊的虛妄權力》。

1798年4月4日,康德被選爲西恩(意大利)科學院院士。1799年8月,《關於費希特所著〈知識學〉的聲明》發表。

1800年,最後一篇單獨發表的著作——德語立陶宛語詞典的跋;9月,耶捨出版康德的《邏輯》。

1801年11月14日,康德請求解除他科學院評議委員會成員的職務。1802年,林克出版康德的《自然地理》。

1803年,林克出版康德的《教育論》;12月15日,寫最後一篇日記。

1804年2月12日,康德逝世;2月28日,安葬。

哲學學說

1.背景

在康德所處的時代,歐洲哲學思想主要有兩種重要理論:由約翰·洛克、大衛·休謨等人發展出來的經驗主義,以及笛卡兒等人的理性主義。經驗主義者認爲人類對世界的認識與知識來源於人的經驗,而理性主義者則認爲人類的知識來自於人自身的理性。而康德則在一定程度上綜合了兩者的觀點。

2.哥白尼式的革命

康德稱自己的認識論爲“哥白尼式革命”。傳統形而上學認爲,“知識必須符合對象”。康德將這一認識結構倒轉,通過對理論理性的批判界定得出,“對象必須符合主體的先天認識形式”。

 3.純粹理性批判

康德的觀點是,人類知識是以經驗爲基礎,但在心靈中還存在一個先驗的認識結構,不受經驗的支配。

“純粹理性”是指理論理性,“批判”是指對理論理性進行考察並界定其適用範圍。康德爲該書冠以這一名稱,是爲了重新考察人類認識的結構和界限。

康德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學理論,在康德所處的時代,歐洲哲學思想主要有兩種重要理論:由洛克、休謨等人發展出來的經驗論,以及笛卡兒等人的唯理論。經驗論者認爲人類對世界的認識與知識來源於經驗,而唯理論者則認爲人類的知識來自於理性。而康德則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兩者的觀點,他本人自稱發動了一場哲學領域內的哥白尼革命。康德認爲知識是人類同時透過感官與理性得到的,經驗對知識的產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經驗轉換爲知識,就需要理性(康德稱之爲“知性”),而理性則是天賦的。人類通過知性範疇的框架來獲得經驗,沒有知性範疇就無法感知世界。因此知性範疇與經驗一樣,是獲得知識的必要條件。但人類的知性範疇中也有一些可以改變人類對世界的觀念的因素,他意識到,事物本身與人所認識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遠無法確知事物的真正面貌。

而時間和空間在康德看來是兩個先天直觀形式。在《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中康德指出,沒有人可以想像一個不存在於時間和空間中的物體,他強調沒有時間與空間,認識是不可能的,這兩者先於一切認識活動。在宗教問題上,康德認爲無法證明“上帝是實體”。但是他認爲,爲了維護道德的緣放,人們必須假設上帝與靈魂的存在。他把這些信仰稱爲“實踐的設準”,即一個無法證明的假設,但爲了實踐的緣故該假設必須成立。

4.實踐理性批判

康德的觀點是,實踐理性批判的基本問題是意志自由問題,自由、意志與道德規律是一致的,作爲有理性的人不受外力影響按照自己的意志辦事,就必然是遵守道徳規律的。一個有理性者的道德行爲必須是自律的而不是他律的,必須是從義務出發,有善良動機,而不從行爲後果考慮。

所謂實踐理性指的就是意志。在這部書中康徳把意志提到了第一位,說理性只能居於從屬的地位,離開意志就不能存在。它的作用只是整理而不能創造,它無法解決的問題要由意志來解決。道德和宗敎信仰都是由意志中產生的,而且由意志加以保護。人們的行動都服從道德的法則,當人們違法這個法則時便會感到一種內心的譴責,足見逍德立法是具有無上權威的。同時人們在好行爲與壞行爲之間能有所選擇,這就證明意志是自由的。“純粹理性批判”中已經過,人們通過時間空間所認識的現象世界都受着必然規律的控制。但人們的行動也只能通過時間空間來認識,所以人們的行爲從現象世界來看是受着因果律的控制,但從根源上看卻又是自由的。自由與必然的對立就說明有“自在之物”存在。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看到的好行爲並不一定能得到好結果,而壞行爲往往能得到好結果,這種矛盾要到來世中才能解決。那時將完全按照公平的原則使善人得到善報,惡人得到到惡報。所以人們雖無法證明,但也可以感到靈魂是不朽的。在來世中掌管這種責罰的就是神,所以人們也能認識到神是必然存在的。

在這部書中,康德的唯心主義本質表現得特別顯明。他主張意志高於理性的說法,後來便發展成了叔本華和尼采等人的極端反動的唯意志論。列寧指出,新哲學中的唯意志論是和康德的思想有聯繫的。

這部書的最後一部分理性證法,純粹是爲宗數作辯護,說到最高的善不可期望於現世,而只能把希望寄託在靈魂不死上,說人應當服從上帝的法則,它的實際效果,無非是教被壓迫人民服從統治階級而已。

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實質上是一種信仰主義和神學學說,是近代資產階級“唯動機論”道德學的典型論著。

5.判斷力批判

《判斷力批判》完全建立在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和《實踐理性批判》中所採用的功能心理學和邏輯的基礎之上。《判斷力批判》會證明知性和理性之間的聯合,雖然它們的先決條件看起來已經迫使它們無可挽回地分離開來了。

慾望和意志在其實現之時事實上便是一種自然原因,根據概念而行動的原因尤其是這樣。概念有兩種,即自然概念和自由概念。知性通過導致知識的自然概念執行理論的立法;實踐理性通過導致行動選擇的準則執行道德立法。知性和理性在同一個經驗領土之上立法,而並無衝突。然而,實踐理性以超感性的基體爲先決條件,這種基體不能被經驗到,但作爲選擇自由的條件卻是不可避免的。知性只有通過直觀才能提供知識,而直觀絕不能達到物自身;另一方面,自由的概念把它的對象表象爲物自身,但是不能在直觀中給出這種對象。物自身的領域是超感性的;但是儘管人們不能認識它,人們卻可以把實在性歸於它。這必須是建立在行動的必然性而不是任何有關它的實質知識的源泉之上的實踐的實在性。設定這樣一種基體能使人們在自然的領域和自由的領域之間徜徉並且依次按照每一個領域的原理進行思維。

著作

康德的著作有《純粹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實踐理性批判》、《論優美感和崇高感》、《任何一種能夠作爲科學出現的未來形而上學導論》、《法的形而上學原理:權利的科學》、《道德形而上學原理》、《自然科學形而上學原理》、《歷史理性批判文集》、《邏輯學講義》、《宇宙發展史概論》、《康德論上帝與宗教》、《康德談人性與道德》、《康德書信百封》、《康德政治著作選》等等。

影響

康德是德國哲學革命的旗手和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康德以他的批判性哲學爲基礎,提出了人是目的而非手段,實現了將人從單純因果必然性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完成古典法哲學向現代法哲學轉變和發展史上革命性變革。同時,康德對人的自由和權利的實現和維護、以及私法和公法等法哲學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形成了豐富的法哲學思想,對於後代法哲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康德的批判哲學體系是近代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矛盾的結合,具有鮮明的二元論特徵。他的哲學對德國古典哲學和西方哲學具有深遠影響,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誕生也具有深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