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托馬斯·曼經典語錄 托馬斯·曼歷史

托馬斯·曼經典語錄 托馬斯·曼歷史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4.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托馬斯·曼,德國小說家和散文家,外文名Thomas Mann,生卒時間1875年6月6日—1955年8月12日,主要成就是1929年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品是《布登勃洛克一家》。

簡介

托馬斯·曼,出生於德國北部盧卑克城一家望族。 1924年發表長篇小說《魔山》。1929年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一度爲帝國主義參戰辯護,但30年代即大力反對法西斯主義威脅,發表了中篇佳作《馬里奧與魔術師》(1930年),對法西斯在意大利製造的恐怖氣氛做了生動的描述。

托馬斯·曼是德國20世紀最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和人道主義者,受叔本華、尼采哲學思想影響。代表作是被譽爲德國資產階級的“一部靈魂史”的長篇小說《布登勃洛克一家》(1901),被看作德國19世紀後半期社會發展的藝術縮影。

生平

早年

保羅·托馬斯·曼生於德國呂貝克,是商人托馬斯·約翰·亨利希·曼的兒子,亨利希·曼(1871年生)的弟弟。他的母親朱莉亞·曼(孃家姓氏席爾瓦-布翁斯)有一半的巴西血統。除了海因裏希和托馬斯外,她還生育了朱莉亞(1877年生),克拉(1881年生)和維克多(1890年生)。這樣的家庭百般具備——正如托馬斯·曼多年後描述的那樣,他的童年時光“幸福且受關注”。

他的父親1891年死於在當時屬於無藥之症的膀胱癌。在他的遺囑中他決定變賣他的公司和他們在呂貝克(德國北部城市,位於漢堡附近)的住房。他的妻子和孩子們依靠賣得款項的利息來支付日常花銷。

儘管青少年時代的托馬斯·曼並非是一個缺乏天賦的孩子,但是,他對於學校的課程表現地毫無興趣。他更願意致力於發展其由來已久的對於寫作的愛好,並以散文隨筆和作文的形式參與其與他人共同編輯出版的雜誌《春天風暴》。在一封保存下來的1889年的信中,當時只有14歲的托馬斯·曼在信的末尾屬名“托馬斯·曼,抒情戲劇詩人”。這反映了托馬斯·曼對於自己將來當作家這件事是很認真的。1894年,出於對卡塔麗諾依姆中學的反感和厭惡,他在完成了中學第七年課程後離開了那裏,並遷居慕尼黑。他的母親和兄弟姐妹已經先於他一年搬到那裏定居。

托馬斯·曼的父親去世後,孩子們被指定了一位監護人。這位監護人認爲,托馬斯·曼離開學校後應該選擇一個正當的職業。托馬斯·曼順從了這一意願,並且在此之後任職於一家火災保險公司。在辦公桌前的工作對於托馬斯·曼來說極其無聊和不具挑戰。一則關於他的軼事至今仍無爭議。是說,在他謄寫清單時偷偷從事寫作。托馬斯·曼的處女作是於1894年發表的一篇題目簡潔的短篇小說《墮落》。這篇小說發表於一本名爲《社會》的雜誌並受到好評。

1895年,托馬斯·曼放棄了在火災保險公司的工作,開始在慕尼黑應用技術大學學習。最初,他心裏想着的是選擇從事記者這一職業。中學時期的毫無目標,依然在他大學學習期間延續。當1896年托馬斯·曼年滿21歲時成年時,他有資格從父親所遺留下來的財產中獲得每個月160到180馬克的零花錢。這樣,他就有了足夠的收入。托馬斯·曼決定從那些被動的教學活動中把自己解脫出來,成爲一名自由作家。

托馬斯·曼經典語錄 托馬斯·曼歷史

  亨利希·曼(左)和托馬斯·曼–1900年前後

第一本書出版

和亨利希一起去意大利的想法一經產生,就很快付諸於行動。目標是羅馬。1897年,兄弟二人在位於羅馬東面的小城Palestrina租住了一套房子。托馬斯·曼在這一時期創作了幾部中篇小說,其中包括《矮個子弗裏德曼先生》。並且開始了長篇小說《布登勃洛克家族》的創作。

托馬斯·曼曾爲某組織的一份名爲“20世紀——爲德國的生活方式和全民福祉所辦的報紙(Das Zwanzigste Jahrhundert – Blätter für die deutsche Art und Wohlfahrt)”的刊物做過一些零星的工作。哥哥亨利希有一段時間也任該刊物的編輯。但很快,托馬斯·曼就放棄了這份工作。充斥該報刊的種族主義基調,以及刊物中所包含的反猶太主義色彩,很不適合將其介紹給讀者。過後,兩兄弟也不願意讓人談及這一段往事。取而代之是,托馬斯·曼於1898年在諷刺類刊物“最簡單(Simplicissimus)”編輯部工作了一年。

1901年,托馬斯·曼的第一部小說《布登勃洛克家族——一個家族的衰落》出版了。小說一經發行馬上就在讀者和文學評論界引起了積極的反響和共鳴。然而,很快在呂貝克就傳開了,小說當中的大家族以及所提及的人物並非完全虛構,而是城裏的真人真事兒。小說出版不久,就流傳出了一份名單,泄露了小說中所對應的現實中的人物。一家呂貝克的書店曾經顧客盈門,因爲這家書店準備了一份可以出借的小說人物解密名單。

小說《布登勃洛克家族》是托馬斯·曼創作的有極大影響的作品之一。28年後,就是由於這本書的創作,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了托馬斯·曼諾貝爾文學獎。

私人生活

1903年兄弟亨利希和托馬斯·曼間產生了不和的跡象。托馬斯·曼感到,哥哥亨利希不認可他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作爲還擊,托馬斯·曼貶低亨利希的作品“即無聊又無恥”。儘管兩人沒有斷交,在之後的幾年裏也有和好的嘗試,不過在關於藝術在文學中角色的公開討論中,兩人儘量避免衝突。

托馬斯·曼經典語錄 托馬斯·曼歷史 第2張

  托馬斯·曼在慕尼黑(Herzogpark城區)的別墅。二戰中摧毀,現重建。

1904年托馬斯·曼認識了卡特琳娜(更爲熟悉的名字是卡提亞)並向她求婚。這件事令人十分吃驚。托馬斯·曼在此之前並沒有跟女性有過親密往來,更不要說像他哥哥那樣有過“風流韻事”了。關於自己的性傾向問題,托馬斯·曼雖然從來沒有明說,不過也沒有隱藏。是他自己決定要過一種當時普遍認可的資產階級的生活。對“少年”和同性關係的傾慕流露在作者的筆記和衆多文學作品中,如《布登勃洛克家族》(Hanno/Kai Graf Mölln),《Tonio Kröger》(Tonio Kröger/Hans Hansen)和《威尼斯之死》。

卡提亞,在讓托馬斯·曼求婚了好長一段時間後,終於與他於1905年2月11日結了婚。婚後他們前後有了6個孩子:女兒Erika(1905年),兒子Klaus(1906年),兒子Golo(1909年),女兒Monika(1910年),女兒 Elisabeth(1918年),兒子Michael(1919年)。次子戈洛·曼是一名史學家與哲學家

1912年醫生懷疑卡提亞患了肺結核,必須在結合病療養院Davos(瑞士)長呆一段時間。托馬斯·曼在療養院看望了妻子。療養院的氣氛,卡提亞對醫院病人的描述和作者自己在醫院的印象賦予作者以靈感,使他創作了《魔山》(1913年—1924年,1915年曾中斷)。

第一次世界大戰

當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有不少文學家很支持。在給哥哥亨利希·曼的信中他寫道:

“我必須對物質生活方面的大變動做好準備。如果戰爭再繼續,我可以很有把握地說,我真的會,如人們所說得那樣,被徹底“毀”了的。”然後他又寫道:“以上帝的名義!難道我要反對這些由大事件帶來的特別是精神上的大變革嗎?難道人們不要心懷感激,被允許經歷這種難以預料的大事情嗎?”

托馬斯曼認爲戰爭原則上是必要的。戰爭可以摧毀世界上“最可惡的警察國家”——沙皇俄國。

在他的《戰爭中的思考》一文中他爲有軍國主義傾向的同行辯護。作家斯蒂芬·茨威格,赫爾曼·黑塞,和羅曼·羅蘭,都反對戰爭。此時的托馬斯·曼跟他哥哥斷絕了往來。

威瑪共和國

1922年6月24日,外交部部長瓦爾特·拉特瑙遇刺身亡。該事件促使托馬斯·曼更加堅定地公開支持共和制和它的價值觀。在“關於德意志共和國”的講話中他第一次表明了他的警示者和新制度支持者的身份。他認爲,民主與人文主義是統一的。如果人們要遵循人文主義,就要學會人與人之間民主地相處。

1924年,托馬斯·曼出版了長篇小說《魔山》。小說立即大獲成功。之後又出版了《無秩序和早先的痛苦》和《關於婚姻》。1925年作家着手創作《約瑟夫四部曲》。小說的原型是那些非常令托馬斯曼着迷的年輕人。1927年,托馬斯曼認識了他孩子好友,17歲的Klaus Heuser。關於他作家這樣寫道,“他是我作爲一個人所能體會到的最後的激情”。約瑟夫身上或許就帶有他的影子吧。

托馬斯·曼,作爲德國文學界的一顆明星,作爲普魯士藝術學院“詩歌部”的最早成員,也努力改善文學的聲譽。特別是他反對當時限制作家創作自由的“反骯髒無品味法”。在漫畫“詩歌院在工作中”,托馬斯·曼被醜化爲抄襲者,剽竊格哈特·霍普特曼作品中的某些成分。漫畫展示了托馬斯·曼是如何拿着紙和筆站在這位自然主義作家身後越過他的肩膀看他創作的。

諾貝爾獎

諾貝爾文學獎的授予並不令托馬斯·曼吃驚。幾年前人們就猜他會得獎,他本人更是於1927年就期盼該獎了。1929年11月12日下午,好消息終於從斯德哥爾摩傳到了托馬斯曼那裏。托馬斯曼並不很高興,因爲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幾乎只考慮了他的小說《布登勃洛克家族》。這主要是因爲委員會中的關鍵人物,瑞典文學家Fredrik Böök,不但不讚賞《魔山》還在幾篇評論文章中痛批了一番。獎金數額達20萬馬克,比今天的50萬歐元還多。其中一部分被用來償還由兩個孩子Erika和Klaus的多國旅行所造成的高額債務。Klaus Mann曾說,“我們雖然沒得到錢,但此事卻令我們很高興”。一部分用來支付託馬斯曼的房子。又購置了兩輛車,一輛敞篷別克,一輛是Horch(奧迪的前身)。在斯德哥爾摩就有記者提醒托馬斯曼一家把錢“留在外面”,他們雖然沒理解爲什麼,但還是將一大部分留在了瑞士。當他們1933年離開德國時,托馬斯曼失去了大部分不動財產。

在1919年1月19號德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選舉上,也就是魏瑪共和國的開端,托馬斯·曼保留了他的一票,然而他卻跟他兄弟一樣,屬於在Aufruf gegen den Unmut上籤下名的顯要人士之一,在這份文件中,人民被勸告貢獻他們的力量給這個共和政體。

雖然在這裏人們因簽名連署而結合起來,這對兄弟卻直到1922年才因海因裏希的一場重病而和解,這場病使托馬斯·曼回想起兄弟之間的關係比他們之前所討論的財產分配還重要。

“德意志致詞”

在1930年9月的議會大選中納粹分子的得票率增長驚人。托馬斯·曼跟其他納粹黨的懷疑者們一樣以不信任的眼光關注着這支政治勢力的發展,決定發表講話“呼籲理智”。這次1930年10月17日在柏林貝多芬廳的講話被稱爲“德意志致詞”而載入史冊。在多數由社會民主黨和共和黨成員組成的聽衆中混入了不少納粹分子,他們企圖吵鬧擾亂會場但沒有得逞。托馬斯·曼直言不諱地稱納粹主義是:

他質問,是否這就是德意志,是否“納粹理想所要求的那種低級的,純種的,思想單純的,腳後跟行軍中啪啪作響的,幼稚聽話的,激情盪漾的真誠;這種高度的全民族的單一化在一個成熟且經驗豐富的文化民族裏,如德意志民族,真的可以實現。”場內掌聲如雷,可是講話沒有引起外界的關注。托馬斯·曼屬於反對納粹主義的社會名流,由於他在國外的聲望他的表態有很重的分量。可是,他的許多呼籲卻沒人聽。

1933年2月托馬斯·曼和他妻子做了一次國外長途旅行,先到了巴黎,後到瑞士的Arosa。在1933年5月10日的焚書運動中托馬斯·曼的書倖免於難,可他哥哥亨利希就沒那麼幸運了。當普魯士藝術學院“詩歌部”的成員被要求對納粹政府發誓效忠時,托馬斯·曼毅然放棄了他的職務。他和他妻子決定先不回德國。

流亡初期

因爲托馬斯·曼和家人必須將不動產留在德國,所以下決心離開德國並不容易。由於托馬斯·曼當年把斯德哥爾摩獎金的很大一部分轉賬到了瑞士,又帶出了國內的現金,所以經濟上並不拮据。托馬斯曼的出版社也再三請他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不要離開德國人民,並願意出版他的新書。

他流亡的第一站是法國,最終全家搬到瑞士住在蘇黎世附近的Küsnacht。托馬斯·曼的人身自由因他德國護照的過期被限制。納粹分子要求托馬斯·曼回到慕尼黑,然後纔給他延護照,其實是想逮捕他。1934年,37名德國知名人士被剝奪了國籍,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也在此之列。托馬斯·曼雖然倖免,但是財政部以托馬斯·曼在跟出版社所籤合同中偷稅的名義沒收了他在慕尼黑的房產和傢俱。

1934年和1935年去美國的旅行是托馬斯曼一家作的最早的兩次。美國人對這位著名作家很感興趣,同意他無需有效護照入境。60歲的生日他又是在Küsnacht過的,瑞士人非常隆重地爲他慶祝了一番。1936年11月19日托馬斯·曼在捷克斯洛伐克領館申請加入了捷克國籍。在日記中他簡短記載了這次經歷,稱它爲“奇怪事件”。幾星期後他門被剝奪了德國國籍(同時包括他的妻子卡提亞和兒子Golo,女兒伊麗莎白,兒子麥克爾)。同時納粹還剝奪了托馬斯·曼於1919年被波恩大學授予的榮譽博士稱謂。該稱謂直到戰後1946年12月13日纔得到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