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德國國防軍和黨衛軍區別 德國國防軍爲什麼無罪

德國國防軍和黨衛軍區別 德國國防軍爲什麼無罪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8.6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德國國防軍,又叫做國防軍、德國軍隊、德軍,是1935至1945年間納粹德國的正式軍事力量的稱呼,部隊構成分別是陸軍,空軍,海軍。

戰間期

魏瑪共和國時期

一戰後德國簽訂了貢比涅停戰協定,軍隊也改名叫做和平軍(德語:Friedensheer)(Friedensheer)。1919年3國民議會通過了一項建立一支420,000人的叫做“臨時國防軍(德語:Vorläufige Reichswehr)”的強大軍隊。但是凡爾賽條約在5月被公佈,6月德國被迫簽訂該條約。該條約對德國軍隊的規模進行了嚴厲的限制:“只允許德國擁有100,000人的軍隊”,這其中海軍最多有15,000人,艦隊最多隻能有6艘戰列艦、6艘巡洋艦、12艘驅逐艦。同時潛艇,戰車和重型火炮被禁止使用,連原有的空軍也被取消。1921年3月23日一個新的戰後軍隊國防軍(德語:Reichswehr)在1921年3月23日成立。 但在1922年的拉巴洛條約,德國可在蘇聯訓練戰車和空軍;德國的化學武器研究和製造同樣可在蘇聯進行。結果大約300名德國飛行員在Lipetsk接受了訓練;一些戰車在喀山附近訓練,而毒氣則在薩拉托夫被開發。

阿道夫·希特勒及徵兵制度的恢復

在保羅·馮·興登堡總統於1934年8月2日去世後,希特勒接管了魏瑪共和國總統辦公室,並因此成爲了軍隊總司令。所有德國武裝部隊的軍官與士兵都必須對希特勒個人宣誓效忠於元首,即希特勒的稱號。到1935年德國正公開藐視凡爾賽和約中列出的軍事限制條款,而徵兵制度也在1935年3月16日被重新引入。

儘管常備軍規模被條約限制在100,000人,每年都會有與這個數字相同規模的一羣新徵召兵接受訓練。 徵兵制度引入了德意志國防軍這個名字,所以不僅1935年3月16日可以被視爲它的建立之日,整個德意志國防軍的組織與權力機關都可以被視作納粹的創造,而與它的統帥部的政治立場無關(然而他們全部向希特勒進行了同樣的效忠宣誓)。國防軍的標誌是鐵十字的一種已經在一戰後期從1918年3月及4月開始被用作空軍與坦克標誌的簡化版本(直臂的所謂“Balkenkreuz”或“橫樑十字”)。1935年10月15日德意志國防軍的存在得到了納粹德國官方的承認。

第二次世界大戰

  納粹德國陸軍頭盔上的徽章(1942年)。

  德國武裝部隊總司令旗(1935 - 1938年)。

德國陸軍進一步推動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戰鬥理念,將陸軍(Heer)與空軍 (Luftwaffe)的優勢整合爲聯合武裝部隊。結合瞭如包圍與殲滅戰的傳統戰爭手段,德軍在二戰的第1年完成了許多閃電般的速戰速決,使得外國新聞工作者爲他們所目睹之景象創造出了一個新的名詞閃電戰。德國陸軍加入戰爭時僅有小部分完成了機械化改造:整場戰爭中步兵維持着90%的徒步率,而炮兵基本是用馬拉。機械化部隊在戰爭開端收到了世界新聞界的大量關注,被認爲是入侵波蘭(1939年9月)、挪威與丹麥(1940年4月)、比利時、法國與低地國家(1940年5月)、南斯拉夫與希臘(1941年4月)和德蘇戰爭初期(1941年6月)勝利的原因。

在希特勒於1941年12月向美國宣戰後,德國與其他軸心國成員發現自己捲入了和幾個主要工業大國的戰爭,而德國仍處在向戰時經濟的轉型中。德國部隊那時戰線延伸過長、補給不足,戰略上與人數上都處於劣勢,在1941至1943年的莫斯科、列寧格勒、斯大林格勒戰役,北非的突尼斯戰役以及庫爾斯克會戰等一系列決定性戰役中被擊敗。

德軍奉行基於任務的指揮方式(而非基於命令的指揮方式),旨在給予指揮官以更大的自由來應對事件和利用機會。在公衆輿論中,德軍曾經、而且有時仍然被視爲一支高科技軍隊。然而,現代裝備儘管多出現在宣傳中,經常只能以相對小規模得到利用。這主要由於德國直到1942到1943年纔開始運行戰時經濟。在東線只有40%到60%軍隊是機械化的,由於蘇聯糟糕的天氣與交通狀況,輜重列車經常依賴馬拉拖車,由於同樣的原因許多士兵靠步行或騎自行車行軍(即所謂的自行車步兵(英語:bicycle infantry))。

一些歷史學家如英國作家、前報紙編輯馬克斯·哈斯廷斯,認爲“......以人比人,德軍無疑是二戰中最好的戰鬥力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雜記闡述》一書中,安東尼·埃文斯寫道:“德國士兵非常專業、訓練有素、進攻兇悍且防守頑強。他們極富適應力,尤其在戰爭後期感受到裝備短缺的年份”。然而他們的正直被其戰爭罪行抹黑,尤其是在東線犯下的那些。在1941年的莫斯科、北非與斯大林格勒戰役前他們戰線過長、戰略上居於劣勢,從1942到1943年起,則在持續撤退。其他軸心國成員,尤其是匈牙利與羅馬尼亞,和來自其他國家的志願者與德軍一同戰鬥。

二戰中效力於德國陸軍的志願兵包括了德意志族人(沒有出生在德國本土,但民族上屬於德意志的人)、荷蘭人、比利時人、挪威人、瑞典人、芬蘭人、捷克人、匈牙利人以及來自波羅的海諸國和巴爾幹地區的人。俄國移民以及蘇聯的變節者組成俄國解放軍。來自蘇聯的非俄國人組成了東方軍團(英語:Ostlegionen)(Ostlegionen)。這些部隊都受恩斯特·奧古斯特三世的指揮,代表約5%的德國國防軍陸軍總司令部下屬部隊。

空軍

由赫爾曼戈林指揮的德國空軍,是德國在戰爭初期的閃電戰(波蘭戰役、1940年法國戰役和1941年巴巴羅薩行動)中取勝的關鍵。德國空軍的主要兵力集中在戰鬥機和戰術轟炸機,例如梅塞施密特Bf109戰鬥機和Ju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 飛機與地面部隊的配合十分緊密。數量巨大的戰鬥機可以保障空中優勢,而空軍轟炸機會集中攻擊敵人的指揮聯絡系統,補給線,倉庫和前線支援設施。他們迅速贏得了戰無不勝的美稱,敵人和敵國人民的深感恐懼,當德國空軍飛機到來時,他們都迅速逃跑。這導致了敵後陣線的疑慮和混亂,空軍與閃電裝甲師的配合似乎是戰無不勝的,這使得閃電戰更加卓有成效。 隨着戰爭的繼續進行,敵人的飛機產量越來高,質量也在提升。

地面作戰的空軍

空軍在俄羅斯及諾曼底的前線之地面作戰中投放了不少部隊。在1940年空降獵兵(傘兵部隊)佔領了比利時的重要據點埃本-埃美爾要塞,並參與了入侵挪威行動的空中運輸任務,空軍的大型空投任務直至空軍於克里特島戰役中遭受重大損失後才停止。如同精銳步兵一樣,德國第1空降獵兵兵團參與二戰中的每項戰鬥,其中包括慘烈的卡西諾戰役、突尼斯戰役以及東線的多場關鍵戰事。除此以外空軍也組建了一個空降裝甲部隊,第1空降裝甲師團,其主要參與西西里島戰役以及盟軍在入侵意大利中的登陸作戰雪崩行動。

除了精銳的空降部隊以外,空軍也組建了野戰師團,這些師團都由空軍人員所組成。因爲缺乏足夠軍官以及不樂意擔當步兵的任務,他們的士氣十分低落。在戈林的指示下,他們的行動被侷限於較安定地區的防禦任務,以騰出部隊供前線作戰。空軍的防空部隊也動用了數以千計的少年軍人蔘戰。

海軍

德國國防軍海軍(德語:Kriegsmarine)在二戰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爲德國、英國和後來的蘇聯爭奪大西洋的運輸航線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大西洋海戰中,最初戰績十分突出的德國潛艇部隊,後來由於盟軍的技術創新諸如如聲納、雷達等以及密碼被破解導致最終戰敗。而在1935年以前因爲國際條約的限制,德國海軍大型水面艦艇數量十分的少。袖珍戰列艦格拉夫施佩上將號以及Scheer上將號只是在戰爭早期襲擊運輸船的任務中顯得十分重要。而德國海軍沒有擁有任何1艘航空母艦,因爲德國軍方高層對齊柏林伯爵號失去了興趣。隨着俾斯麥號戰列艦在1940年被擊沈,加上德國海軍剩餘艦艇面臨盟軍的空中威脅,所有艦船被命令返回德國港口。並且在1940年佔領的挪威峽灣截獲從美國駛向蘇聯的貨船。在巴倫支海戰役後,卡爾·鄧尼茨元帥被任命爲海軍元帥,讓德國停止了所有大型艦船的建造,而更加傾向於建造潛艇。

戰區與戰役

德國國防軍於二次大戰期間是德意志國武裝部隊下之指揮機構,並策動了各項軍事行動。1941年以後德國國防軍陸軍總司令部(OKH)成爲了德國國防軍於東線戰場上事實上之高級指揮機構,指揮除武裝親衛隊外的部隊戰鬥行動及策略。而德國國防軍最高統帥部(OKW)就負責西線的軍事行動。

而地中海戰役及北非戰役在部分時間是德義兩軍聯合作戰,可被視爲另一戰區。

軸心國集團在利比亞、突尼斯及埃及對陣英國及英聯邦部隊(後來美國加入)的北非戰役。

軸心國集團在北非失利後接續的意大利戰役(1943年至1945年)

德意志海軍在北大西洋及中大西洋的行動因應其行動範圍及遠離其他戰場亦被視爲另一戰區。

東線戰場

德國國防軍和黨衛軍區別 德國國防軍爲什麼無罪

  蘇聯,1941年10月。

東線德國國防軍的主要戰役包括:

 德奧合併

波蘭戰役(白色方案):是由納粹德國、蘇聯及斯洛伐克聯合的軍事行動。

入侵巴爾幹半島及希臘戰役(瑪莉塔作戰)

巴巴羅薩行動(蘇德戰爭):是德意志陸軍在二戰期間最大及陣亡人數最多的戰役。這場與蘇聯紅軍的戰事對軸心國集團於二戰的戰略具最決定性影響,因爲蘇聯及西線英美聯軍隨後皆開始展開反攻,而對蘇的東線戰場對物資的需求在二戰中比其他戰場都高。同時東線戰場面積之大亦令納粹德國須將戰區分由“北方集團軍”、“中央集團軍”、“南方集團軍”及“挪威軍團”4部隊分掌戰略策劃工作。

高加索戰役

部分在東線的反蘇聯游擊隊行動及大部分打擊德佔區後方反抗部隊之行動由武裝親衛隊負責。

不過希特勒要求國防軍要在其他戰場上作戰,有時更要同時於3個戰區作戰,造成資源被攤分得不足,1944年起這樣更令到要防禦德國本土已變得不可能。

西線戰場

德國國防軍和黨衛軍區別 德國國防軍爲什麼無罪 第2張

  德國士兵行軍穿過凱旋門。

假戰(“靜坐戰”)

入侵丹麥及挪威的威瑟演習作戰

西線最大的戰鬥就是在1940年,包含荷蘭戰役及法國戰役的黃色方案(Fall Gelb)。而這個以陸戰爲主的行動結束後就演變成了兩個方面的戰鬥,一是由德國空軍發動不列顛戰役攻擊英國,另一就是由德國海軍針對對英國的物資輸送航線進行之戰略打擊。

1944年諾曼底戰役後,盟軍登陸歐洲大陸,西線戰場遂再次燃起戰火。

德國空軍分別在1939年的波蘭戰役及1940年的法國戰役中獲得勝利,但就在隨後的不列顛戰役中遭遇失敗。而自1941年起至1943年末,德國空軍在對抗蘇聯空軍的漫長而血腥的空戰中影響了其對抗英國皇家空軍的行動。而自1944年夏季起,盟軍空軍部隊在全部3個歐洲戰場都具有優勢。在不列顛戰役中,德國空軍起初是循炸燬英軍機場及打摩擦戰的早期目標行動,但在戰役之中就陷入自身損失比皇家空軍快的困境中。雖然發起戰爭時德軍處於優勢,但德國空軍不像英國般有能力將恢復率追上損失率。英軍空襲柏林後,希特勒命令轟炸英國城市作報復,這樣就令德國空軍的目標由英國皇家空軍轉爲英國平民,亦令皇家空軍獲得時間重建力量,更有效對抗德軍對英國領空的威脅。

大西洋戰役中德國海軍於前期取得成功,更讓英國首相丘吉爾在戰後表示在整個二戰期間唯一能讓他感到英國生存受到真正威脅的就是德國海軍的U艇襲擊。

傷亡

在1935年—1945年間在德意志國防軍服役的軍人總數據信接近了1,820萬人。這個數字由歷史學家Rüdiger Overmans提出,反映了曾服役於德意志國防軍的人員總數,並非在任意時刻德意志國防軍的軍事力量。

二戰中共有超過600萬名士兵受傷、1,100萬人成爲戰俘。其中以德軍身份作戰的德國人和其他國籍人士大約就有553.3萬人陣亡、因傷去世、初俘期間就去世或失蹤。其中也包括了215,000個在德佔期間被德軍徵召的蘇聯平民。

根據歷史學者法蘭克拜斯的說法:

傑佛瑞赫爾夫寫到:

戰爭罪行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犯下無數戰爭罪行。雖然德國和軍隊前線背後的民事抑制的主要肇事者是納粹德國的“政治”軍隊(骷髏總隊特別別動隊),由國防軍所代表的傳統軍隊下令並犯下的戰爭罪行(如委員自己的順序),特別是在1939年期間入侵波蘭以及反對蘇聯的戰爭。工作人員一般弗朗茲·哈爾德陸軍首席的命令宣佈因游擊隊的襲擊,德國軍隊要實行“武力集體措施”來屠殺整個村莊。有數十萬甚至數百萬蘇聯平民因德軍徵收糧食和飼料所造成的食物短缺中飢餓而死。根據托馬斯KUHNE,“在蘇聯的德軍反游擊戰期間估計有300,000至500,000人死亡”。從偷聽擄獲的德軍將領的談話中,英國官員意識到,德國軍隊已參加了暴行和大規模屠殺猶太人,並犯有戰爭罪。

儘管在德軍戰俘營中的西方囚犯滿足一般國際法規定的人道需求,而來自波蘭(永不投降)和蘇聯的戰俘明顯在更惡劣的條件下關押。在1941年巴巴羅薩行動開始的春天和夏天之間,320萬名蘇聯戰俘中的280萬名死於德國戰俘營。

在二戰結束紐倫堡審判主要戰犯時發現國防軍原本並不是一個犯罪組織,但它已在戰爭期間犯下罪行。德軍像威廉·凱特爾和阿爾弗雷德·約德爾的幾個高階成員因參與戰爭罪行而被定罪。其中在70末和80年代時德國曆史學家認爲,德軍曾參加過戰爭暴行,特別是在東線。在20世紀90年代,公衆對於在德國展覽戰爭罪問題的影響有許多爭議和辯論。最近,紐倫堡審判受到了質疑。以色列歷史學家奧馬爾Bartov,國防軍的權威專家在2003年寫到,國防軍是非自願進行種族滅絕的,而且它是不真實的,德軍是一個非政治性,專業的戰鬥力量,只有幾個壞蘋果。Bartov認爲,遠不是untarnished盾,作爲戰後表示連續德國辯護,德軍是一個犯罪組織。同樣英國曆史學家理查德·埃文斯,德軍權威專家在現代德國史上寫下了國防軍是種族滅絕的組織。英國曆史學家伊恩·克肖的結論是,德軍的職責是確保雅利安統治者的生存空間(“雅利安優等民族”)滿足希特勒的要求,他寫到:

納粹革命不只是大屠殺。2二個目標是從歐洲中部和東部消除斯拉夫人,創造一個雅利安人的生活空間。 ......至於Bartov(東線,希特勒的軍隊)所表示,在巴巴羅薩東線前面的德國軍隊。大多數的300萬人,從將軍到普通士兵,幫助消滅斯拉夫被俘士兵和平民。這有時個人的冷血和蓄意謀殺(與猶太人)。 ......德國士兵“信件和回憶錄揭示其可怕的推理:斯拉夫人是亞細亞布爾什維克部落,低等,但有威脅的種族。官兵只有少數人是納粹成員。

對納粹政權的抵抗

對於所有的德國抵抗運動,納粹黨最痛恨的莫過於那些潛藏在國防軍中的了。抵抗組織成員多次試圖以暗殺希特勒爲先導在納粹德國內政變。著名的成員包括Henning von Tresckow、埃裏希·霍普納以及弗里德里希·奧爾布里希特等等。Rudolf Christoph Freiherr von Gersdorff與Axel Freiherr von dem Bussche-Streithorst甚至嘗試以自殺炸彈來刺殺元首。其他一些反對希特勒政權的陸海軍軍官包括埃爾溫·隆美爾,克勞斯·馮·史陶芬柏格,威廉·卡納里斯等等。再加上戰局在希特勒錯誤的軍事指揮下節節敗退,軍隊中的不滿情緒最終在7月20日密謀案得以爆發。在史陶芬柏格的帶領下,一羣德國國防軍軍官再次試圖炸死希特勒並推翻他的政權。此次失敗的刺殺之後,每個接近希特勒的軍官都被元首私人的黨衛軍保鏢徹底搜身。並且作爲一種特殊的懲罰,所有德軍成員都被要求用納粹禮取代標準軍禮。歷史學家至今還在爭論國防軍在何種程度上支持與對抗希特勒的獨裁政權。

人道主義行動

一些國防軍成員確實從集中營和納粹大屠殺中拯救了不少猶太人和非猶太人。 例如en:Anton Schmid中士幫助了大約250名猶太男女兒童逃出了維爾紐斯的en:Vilna_Ghetto集中營,並且提供給他們僞造的證件護照使他們可以逃出生天,但他之後因此被軍事法庭判處執行了死刑。當時是Przemysl集中營後備軍官的en:Albert Battel阻止了黨衛軍處決隊進入這個集中營。之後他放走了約100名猶太人和他們的家庭並且將他們安排在自己保護下的一個軍事基地的兵營中。在華沙的威爾姆·歐森菲德上尉在佔領區幫助解救並藏匿了多名波蘭人,其中包括一些猶太人。比較著名的被救者包括猶太裔波蘭作曲家瓦迪斯瓦夫·斯皮爾曼。歐森菲德上尉將他藏在城市的廢墟中,提供給他食物和水源並且拒絕向納粹揭發他。諷刺的是,歐森菲德上尉最終卻死在了蘇聯的戰俘營中。

指揮結構

法律上講,在阿道夫·希特勒的國家元首任期內他擔任德意志國防軍的總司令,他在1934年8月聯邦大總統保羅·馮·興登堡死後獲得了該位置。在1938年的人事改組中,希特勒成爲了德國武裝部隊最高指揮官並一直保有該職位直到他在1945年4月30日自殺。 Administration and military authority initially lay with the war ministry under Generalfeldmarschall Werner von Blomberg. After von Blomberg resigned in the course of the Blomberg-Fritsch Affair (1938), the ministry was dissolved and the Armed Forces High Command (Oberkommando der Wehrmacht or OKW) under Generalfeldmarschall Wilhelm Keitel was put in its place. It was headquartered in Wünsdorf near Zossen, and a field echelon (Feldstaffel) was stationed wherever the Führer's headquarters were situated at a given time. Army work was also coordinated by the German General Staff, an institution that had been developing for more than a century and which had sought to institutionalize military perfection.

The OKW coordinated all military activities but Keitel's sway over the three branches of service (army, air-force, and navy) was rather limited. Each had its own High Command, known as Oberkommando des Heeres (OKH, army), Oberkommando der Marine (OKM, navy), and Oberkommando der Luftwaffe (OKL, air-force). Each of these high commands had its own general staff. In practice the OKW had operational authority over the Western Front whereas the Eastern Front was under the operational authority of the OKH.

The OKW was also given the task of central economic planning and procurement, but the authority and influence of the OKW's war economy office (Wehrwirtschaftsamt) was challenged by the procurement offices (Waffenämter) of the single branches of service as well as by the Ministry for Armament and Munitions (Reichsministerium für Bewaffnung und Munition), into which it was merged after the ministry was taken over by Albert Speer in early 1942.

戰後

於1945年5月8日國防軍無條件投降後,部分國防軍部隊仍或獨立地,或在盟軍司令部指揮下,作爲警察部隊保持活躍,1945年8月末這些部隊都被解散了。

在1945年9月20號盟軍控制下的議會發布的第2項聲明:“所有在德國境內的武裝力量,包含SS、SA、SD和蓋世太保,以上所有的組織、成員跟機構,包含所有幹部、軍官隊、後備隊、軍事學院和退伍老兵組織,必須完全的依照盟軍所頒佈的處理方法解散”,在9月20號之後盟軍開始下令進行解散德軍的計劃。

1年之後的1946年8月20號,盟軍議會聲明,其“德國國防軍”正式被解散。

註解

德語中的Wehrmacht字面上的意義是“防禦力量”,原先是使用在比較一般性的意義上:這個詞彙可以用來指稱德國或其他任何國家的武裝部隊。德國的武裝部隊的正式名稱在1935年之前都是Reichswehr。到了1935年,他們才被稱爲Wehrmacht。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戰敗之後,盟軍佔領德國,隨後在1955年將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軍事力量重整。西德新設武裝部隊被稱爲聯邦國防軍。現在在德語與英語中Wehrmacht這個詞彙習慣上都特指德國在納粹德國時的武裝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