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解密:軍事家孫武在吳國伐楚勝利後下落如何?

解密:軍事家孫武在吳國伐楚勝利後下落如何?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其實,公元前504年的伐楚不能稱爲伐楚,是楚國經過休整之後,從水路來報復吳國,吳軍應是在禦敵於國門之外。

孫子隨軍征伐了嗎?這點關乎孫武在破楚之後的去向,歷代存在着多種猜測。許多學者認爲孫武在伐楚之後,發覺吳王是猜忌之主,遂辭職退隱山林。

而《史記》記載:“當是時,吳以伍子胥、孫武之謀,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而“南服越人”發生在公元前494年,也就是說,在近十年之後,孫武還在輔佐伍子胥南征。

由此推斷,公元前504年的“伐楚”戰事,伍子胥、孫武應該都是在隨軍征戰,伍子胥是孫武的“伯樂”兼摯友,只要伍子胥還在,孫武不會棄友而過早退隱。

再說,太子帥軍出征,吳王豈能不委派得力將領輔佐?此時軍中善戰者莫過孫武。所以,孫武與伍子胥一起參與了再次伐楚,並且史書記載:“孫子與有力焉。”――孫子起到了有力作用。

楚國這次是出動的水師,沿闔閭回國的路線,順長江東下,在鄱陽湖北長江水道遭遇順江而上迎擊的吳國水軍。

具體水戰經過,史未詳載,但吳國水軍的操舟技術是北方諸國所不能相較的,雙方較量水上功夫沒有多大懸念。

還有一條:吳軍隨戰船搭載了大量步兵,當時正值四月,吳軍雖逆流而上,但卻佔有東南風利,水上交戰,弓弩爲主,佔據順風的吳軍弓弩射程遠於下風的楚軍,近戰步卒精於楚兵,兵械,吳國的金鉤強於楚軍的青銅劍,所以沒費多大事便擊敗了楚國水師。

解密:軍事家孫武在吳國伐楚勝利後下落如何?

關鍵不在水上,吳軍出兵,目的並不是單純擊敗楚軍水師,而是瞄準了大江左側的番邑,那是楚國安在吳國側後的一顆釘子,能隨時由此出動襲擊吳國。

番邑是楚越兩國的邊境城市,也就是今天江西的波陽縣,北面不遠就是今天的九江市,緊挨鄱陽湖,是訓練水軍的天然基地。

吳軍迅速擊敗了楚國水軍之後,轉身包圍了孤懸楚國前沿的番地,立即揮師強攻,一舉攻佔了番地,以極小的代價取得了豐碩戰果:生擒楚國大夫潘子臣、小惟子等七人,楚國舉國轟動,朝野震驚!史載:“楚國大惕,懼亡。”――太恐怖了,準備跑路吧!

楚昭王真被嚇跑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麼。

不過,導致楚王逃離郢都,卻不是南線的水戰打得楚國水軍沒了脾氣,真正的大戰爆發於吳國的盟國蔡國繁陽,也就是上次吳軍伐楚直搗楚都登岸的那個地方。

事情還是楚國自己招來的,楚將子期帥軍實施懲罰性報復行動,討伐與吳國一同侵犯楚都的蔡國,吳軍緊急出動沿淮水救援蔡國,準備在淮水與汝水之間截住楚國大軍。

吳王闔閭經歷兄弟背叛,心態起了微妙的變化,開始注意培養接班人,能在自己有生之年錘鍊太子的執政治軍能力,刻不容緩,再說也要以軍功增強太子的威望,如此才能使吳國的稱霸偉業後繼有人,逐步登頂。

自公元前504年起,吳王便有意將征伐大權交給了太子終累。

這次帶兵攻取番地的是哪位太子?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爲夫差,這點有誤:《左傳》明確記載爲吳太子終累,終累是夫差的哥哥,此時太子終累尚在,輪不到名號波公子的夫差出頭。

至於爲何吳王出征楚國時,夫概私自回國奪位稱王,逮捕的卻是波公子夫差爲質,太子終累去了哪裏?因史載不詳,不敢妄斷,暫時存疑。

闔閭雄心未減,眼睛還是盯着南北諸國,只要是成爲霸主途中的障礙,不管哪國,闔閭現在都準備與予軍事征服,但闔閭更明白,拳頭硬不是萬能的,除了軍事努力之外,政治上還要給予密切配合才能事半功倍,這次長途遠征蔡國,其中的政治成分就要大於軍事成分,不給自己的小兄弟撐腰,誰還甘心俯首奉你爲老大?

大軍北上,統帥是太子終累,前敵主將無疑還是伍子胥、孫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