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古代將軍鎮守邊疆手裏握着大軍 古人爲什麼很少發生叛亂

古代將軍鎮守邊疆手裏握着大軍 古人爲什麼很少發生叛亂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古代將軍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古代將軍手握重兵鎮守邊疆,爲何很少叛亂,他們到底忌憚什麼?

趙匡胤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劉邦成就大業之後殺了無數開國功臣,種種跡象表明自古帝王心思最難測,伴君如伴虎。可是,手握重兵的將軍即使預料到了自己的既定命運也都從容赴死,幾乎很少發動叛亂,這是爲什麼呢?

按理來說,他們手握重兵,積攢的名望也足以能一呼百應,忠心耿耿的部下也願意和他們同生共死,戍守邊疆的將軍更是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那麼,他們爲什麼很少叛亂呢?他們到底是在忌憚什麼?

儒家思想教化不想叛亂

教育學中有這麼一句話:教育能爲社會發展培養人才,這句話同樣也適用於古代。

古代自科舉制度產生以來,不論文官武官都是需要進行一定的考試。考試的內容自然離不開居於正統地位的儒家文化。而儒家思想最重視的就是等級制度,忠君愛國。

他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精忠報國,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在他們眼裏,社會具有森嚴的等級性,只有躋身統治階層爲君王分憂纔是王道。

所以,將軍認爲鎮守邊關,保家衛國是自己的本分,是神聖的職責,反叛朝廷就是大逆不道,辜負帝王的信任。其實,他們除了他們不想反,更不敢反。

古代將軍鎮守邊疆手裏握着大軍 古人爲什麼很少發生叛亂

完善的用兵制度不能反

自古帝王無情,哪個帝王不是踩着無數人的鮮血上位的。而作爲國家命脈的軍隊,皇帝更不可能放心地交到某一個特定的人的手中。爲了防止將軍擁兵自立,古代帝王也是費勁了心思。

首先,他們想到了虎符。他們將兵符一分爲二,左一半交由帶兵的將領保管,右一半則由皇帝親自保管。

需要打仗調動軍隊時,皇帝會將右一半交給另外的將領拿去和帶兵將帥手中的左一半扣合,互相符合完整表示命令驗證可信,才能夠調動軍隊。

這樣一來,即使將軍有兵符也難以調動軍隊。當然,虎符由於製作特殊,極難復刻。而因爲虎符事關重大,每次都要經過仔細的對比,確保萬無一失才能順利調兵。

若是僞造兵符,絕大多數情況下是會被發現,就此在人世間銷聲匿跡,不復存在。

而且,爲了防止將軍和士兵產生感情,朝廷會把將軍不斷調離任務區,不惜做到兵無常將,將不識兵。雖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軍隊的作戰能力,但卻達到了君王的目的:將軍不能一呼百應。

古代將軍鎮守邊疆手裏握着大軍 古人爲什麼很少發生叛亂 第2張

其次,朝廷建立了嚴格的監察制度。從極度害怕武官謀權篡位的宋朝來看,每個武將身邊都有文官的監督,一般說來這些文官的品級高於武將。雖然宋朝重文輕武使國家積貧積弱,但也警醒後世應注重對武官的監管。

所以,後世不論是戍守邊疆還是鎮守京城,幾乎每個武將都會被嚴加監督。那些戍守邊疆的將軍更是不能有半分懈怠,稍不留意,自己的言行就會被有心之人無限放大,引來殺身之禍。

最後,打仗最重要的是什麼?當然是糧草,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諾大的一個軍隊光是後勤保障就需要巨大的花銷。

想象一下,有一天你突然擁有了500個房間,那個時候你是不是感覺自己擁有全世界,可如果到了交物業費的時候呢?

同理,一個將軍縱使手握重兵,縱然令人羨慕不已,可他們根本負擔不起這樣的花銷。一旦造反,朝廷斷了糧草供應,他們只能苦苦掙扎,人困馬乏之際被斬草除根。而這時候士兵也不會盲目的跟隨將軍,糊里糊塗的丟掉性命。

古代將軍鎮守邊疆手裏握着大軍 古人爲什麼很少發生叛亂 第3張

這樣一來,把握住軍隊命脈的朝廷當然不會害怕將軍造反。可是,儘管準備如此充分,君王還是難以放心。

他們太害怕將軍比自己更得民心,太害怕有朝一日失去砝碼淪爲階下囚。於是,他們又想到一個好辦法——將他們的家眷留在京城。

家人遠在都城不敢反

在古代,帝王一怒伏屍百萬,這是對所有敢於挑戰帝王權威之人的震懾。在等級分明的古代,刑罰也是十分嚴苛的。

最讓人聞風喪膽的便是:誅九族。而朝廷對待造反者的懲罰,更是斬草除根,一人不留。這對那些手握重兵卻又心思不純的將軍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大的威懾。

將軍的家眷一般是不會隨將軍去到自己戍守的領地,皇帝會將達官顯貴的家屬接到京城。除了京都有更豐富的物質文化資源外,還有人想以此作爲牽制他們的手段。

這樣一來,就算他們心思不純想要轉移家眷也會被第一時間發現,計劃敗露。

所以說,爲了遠在京城的家人他們也只能收起自己的狼子野心安安穩穩地戍守邊疆,最後或功成身退享天倫之樂,或戰死沙場留名青史,就算死於帝王猜忌也只能抱憾黃泉,仰天長嘆。

其他種種原因

其實,除了上述的種種原因外,還有許許多多現在看來不可思議的原因。

古代是十分講究禮制的,行兵打仗必須師出有名。這一點在春秋戰國時期尤爲明顯:兩國交戰必須先下戰書,雙方同意才能兵戈相見。

上場軍隊也必須勢均力敵,一方逃跑另一方就必須要追。雖然,這樣的制度慢慢消失,但師出有名的觀念一直流傳了下來。

古文中同樣是形容兩國交戰:伐代表的是正義之戰,一般是順應民心的戰爭;侵是擴充領土的非正義性作戰,屬於侵犯他人領土;而偷襲則是小規模之戰,多爲偷襲,不正當手段。所以,沒有名頭的將軍是不能輕易的伐君主的。

古代將軍鎮守邊疆手裏握着大軍 古人爲什麼很少發生叛亂 第4張

而且,一般手握重兵的都是與皇帝關係十分密切之人。經過長時間的接觸,他們深受皇帝信任,與皇帝感情深厚,從來不會產生叛亂的念頭,是皇帝治理江山的左膀右臂。

其實,還有一點極易被遺忘的原因:要揹負道義罪名。在古代,叛亂是違反天常、人理,罪大惡極的行爲。

俗稱的“十惡不赦”中,第一條就是“謀反”。而一旦謀反,風險大,成功率小,必須賭上身家性命。成功了歷史由自己書寫,也能譭譽參半,失敗了就只能遺臭萬年。

古代將軍鎮守邊疆手裏握着大軍 古人爲什麼很少發生叛亂 第5張

而對於平民老百姓來說,天下是誰的天下並不重要,他們想要的只是一個安穩的生活環境。將軍一旦謀反,便會讓民衆怨天載道,失去民心,兵敗如山倒。

如此種種,讓將軍不得不重新估量自己的實力,思量成功的可能性。最終,放棄反叛,鎮守一方,也能贏得生前身後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