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淺析宋朝文官制度的得失,有何利弊?

淺析宋朝文官制度的得失,有何利弊?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啓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宋朝從公元960年建國,到公元1279年滅亡,歷經319年,雖然不是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但是留給世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有多個方面。

一方面是因爲宋朝被外敵入侵而分爲北宋和南宋,另一方面的印象是宋朝大多數時候是遭受軍事上的失敗,還有一個印象就是中國封建王朝中經濟最發達的朝代。

其實人們對宋朝印象最深的還是軍事上的“弱”,而這個原因主要是源於宋朝一直奉行的“重文輕武”,所以宋朝形成一種文官制度治理國家的現象,今天就是簡單分析一下宋朝文官制度治理的得失及其啓示!

淺析宋朝文官制度的得失,有何利弊?

文官制度讓宋朝贏得了什麼

1,贏得天下大部分讀書人的支持

衆所周知,自春秋戰國時期“士人”的崛起,此後中國古代2000多年,“士人”即是“讀書人”,讀書人在中國王朝的治國理政中佔據極其重要的地位,因此能夠得到大部分讀書人的認可和支持,是宋朝文官制度最大的收穫之一。

宋朝的文官制度是建立在“重文輕武”的國策之上,宋朝的統治者因爲害怕武官形成威脅政局的存在,畢竟宋太祖趙匡胤就是掌握兵權而通過陳橋兵變 黃袍加身。

所謂文官制度,即是針對讀書人量身定做的官僚體制,既然趙家皇族如此給天下讀書人面子,那麼天下的讀書人不可能去裝清高不接受,只會舉雙手贊成,並且是五體投地的支持!

2,可以獲得更多有用的人才

“士人”從春秋戰國時期發展至唐朝時期,已經成爲一個固化的社會階層,這個士族階層在漢朝、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有着威脅皇權的能量,直到武則天時期士族階層被打破一個缺口,但是真正被徹底打倒是在五代十國時期,當時的朱溫和李振對士族門閥的大肆屠戮,讓士族門閥對朝局的影響徹底消失。

等宋朝建立,趙家皇族支持天下讀書人從政,無論什麼出身只要通過科舉考試都能上位,完全可以憑着自己的能力走上朝廷重臣的位置,不再只是士族門閥的壟斷。

如此一來,宋朝遴選人才真的是面向天下讀書人,很難再埋沒一個有能力的讀書人,而且根據史書記載,宋朝皇帝明確規定凡是官宦人家的子弟考科舉,即使通過之後還要複試,而平民百姓家的通過科舉即可被朝廷錄用,這樣避免真正有才之人被官宦人家所坑害。

淺析宋朝文官制度的得失,有何利弊? 第2張

3,讓宋朝的整體朝局穩定發展

宋朝因爲文官制度讓自己在軍事方面沒有太大的成就,反而處處受辱,而且還要賠錢買賣和平,但是對宋朝的朝局穩定發展有着很大的幫助。

首先,古代的文官和武官有着很多區別,文官做事情會講究一個“禮”字,簡單來講就是文官如果想着造反會照給自己找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而武官若是造反未必會在意這些表面文章。

其次,因爲宋朝皇家對文官的重視,讓文官們對趙氏皇族忠心耿耿,即使有人想着圖謀不軌,也很難聚集一個造反的集團。

其三,讀書人終究是手無縛雞之力,而且很多讀書人也沒有打仗的本事,即使掌握軍權也不似武將能在軍隊建立足夠的影響力,因此很難對宋朝發起真正的威脅。這個也是宋朝只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根本原因。

4,爲宋朝的教育事業提供有利的環境

宋朝不僅經濟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巔峯,還有教育發展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巔峯,在宋朝以前普通人讀書並不是很方便,只有貴族、富商巨賈才容易讀書。

但是在宋朝,因爲文官制度的建立,所以一個人若想讀書,可以選擇的方式都有很多種,例如孩童讀書有專門的“蒙學”,而且這種“蒙學”普及到了宋朝的鄉村裏,是私塾中特別常見的啓蒙教育。

又例如不僅私人辦學興盛,官府辦學一樣發達,而且非常規範化和流程化,從中央的國子監、太學,到地方是府學、州學、縣學,例如宋朝大名鼎鼎的范仲淹曾在蘇州辦過“府學”。

同時宋朝的教育也有着詳細的分科,例如武學、醫學、律學、算學等,這些都表明宋朝的教育非常的發達。因而才造就宋詞的盛況,與唐詩並駕齊驅,成爲中國文化的標誌。

淺析宋朝文官制度的得失,有何利弊? 第3張

文官制度使宋朝失去了什麼

1,失去對外的軍事威懾力

既然是文官制度,又有着重文輕武的基本國策,宋朝對於武將的打壓,是歷朝歷代最狠的王朝,主要表現在多個方面。

皇帝明確的表態自己信任文官,在任命朝廷中央的官員時,只會選擇文官,武將基本上不可能。

軍隊的長官多數是文人出身,甚至是有文化的太監,但是就很少是武將,即使在戰爭階段,需要武將出馬,宋朝皇帝還會在武將身邊安排文官作爲掣肘,這些文官在關鍵時刻總會拖軍事行動的後腿,甚至直接讓軍隊全軍覆沒。

宋朝的文官們不管面對什麼樣的困境或恥辱,都是強調和平解決問題,不是賠款就是服軟,總之不能動刀動槍,正所謂弱國無外交,有些時候需要體現國家尊嚴的時刻,還是被文官集團所阻礙。加上宋朝本身的軍事實力就很弱,再面對外部入侵是屬於心有餘而力不足。

淺析宋朝文官制度的得失,有何利弊? 第4張

2,導致宋朝的官僚問題層出不窮

宋朝爲了體現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意思,對於文官的任用也是沒有過多節制,但是宋朝皇帝又害怕文人勢力坐大,威脅皇權統治,所以對於很多官職都會安排一個掣肘的角色,等於安排一個正位官職就要再安排一個副手去牽制對方,這讓宋朝的官場多出很多官位。

當多出很多官位之後,不僅是影響政令的執行和管制,還會讓宋朝的財政出現重要危機,畢竟多一個官職就是多出一份工資的消耗。

因此宋朝不僅對武官打壓,對文官也是想盡辦法去制衡,例如宋朝設立五軍都督府和樞密院,分別掌管統兵權和調兵權,但是最終的兵令之權卻是在兵部手裏;例如朝廷財政大權由三司分管,這樣做導致貪污腐敗的問題更多;

例如宰相的權力被很多人瓜分,這樣的做法容易導致宰相權威不夠,政令無法有效地執行到位,直接影響朝廷的正常發展。因此,宋朝的文官制度看似杜絕了武將造反的可能,但是文官慢慢拖垮朝廷的隱患同樣極爲嚴重。

3,導致地方沒有實際治理能力

宋朝看似分權給天下文官,但是又想盡手段把權力集中在朝廷中央,這種集中是把軍事、財政等直接影響地方治理的權力全部收歸中央,當地方遇到天災人禍時,沒有能力去及時的挽救,只能等待中央的救援。

同時,因爲宋朝中央的大包大攬,讓地方官員形成依賴性,相當於是一個衣來伸手 飯來張口的“孩子官”,如此可笑的現象,使宋朝地方官府的治理能力極爲低下,嚴重危害宋朝皇室的統治。

淺析宋朝文官制度的得失,有何利弊? 第5張

宋朝文官制度的啓示

其實宋朝的文官制度的啓示,多的就在此不贅述了,只說一點,即最大的啓示是任何事情不能矯枉過正!

矯枉過正的字面意思是說把彎曲的東西扭直,但是扭的過度就超過了預定的限度,導致彎向另一方;主要就是用來比喻糾正謬誤超過了應有的限度。

宋朝害怕武將勢力坐大而造反,所以避免這種情況而大力扶持文官集團,但是正因爲宋朝皇族的害怕,所以過分地抑制武將,從而導致宋朝本來很好的一個舉措,反而變成危害宋朝的一個事情。

因此雖然宋朝延續319年,而且經濟極爲發達,但是底層老百姓的苦難史並不比其他朝代要輕;因爲宋朝對文官集團的過度扶持,就需要花費大量的銀錢,也因爲這個原因宋朝還要向外邦進行“歲幣”,這些方面的財富來源都是普通老百姓。

因此,宋朝的文官制度告訴世人事情都不能矯枉過正,否則適得其反,最終是搬起石頭砸自己腳!

綜上所述,其實宋朝的文官制度在前期還利大於弊,但是隨着王朝的發展,設立的官位越多,文官集團對王朝的危害越來越深,宋朝這個爛攤子就會越來越大,最終就演變成拖垮宋朝的關鍵因素。